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5:59: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黄旭华:赫赫无名的“中国核潜艇之父”

2014年2月10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 揭晓, 87岁的黄旭华第一个登上颁奖台。一段7分30秒的短片,展现了这位“中国核潜艇之父”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30年的历程。在默默奋斗了近半个世纪后,这位幕后英雄首次进入公众视野。

黄旭华是中国国防科研的一代名人。他先后从事过民用船舶和军用舰艇的研究设计工作,1958年开始参与并领导中国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历任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第七一九所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兼代理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被国防科工委任命为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他从事核潜艇研制工作30多年,为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核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的多次海上试验任务中,他作为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副指挥,严格执行上级指示,解决了许多重大技术问题,并荣立船舶工业总公司个人一等功。曾先后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获国防科工委二等奖,他参与完成的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制获198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导弹核潜艇研制获1996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1986

年被授予“船舶工业总公司劳动模范”称号、1989年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1994年入选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 点评:

30多年来,在探讨和解决中国核潜艇的问题以及一步跨越美国几代产品进入60年代初期世界水平等重大技术决策上,他和其他领导一起共同组织、依靠广大科技人员,从中国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能力出发,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为了充分发挥核潜艇的优越性能,黄旭华带领其团队通过大量试验研究,采用适合于水下高速航行的水滴艇型,用围壳舵与尾水平舵相结合又有所侧重的操舵方式,获得水下高、低航速下垂直面的良好运动稳定性和操纵性,特别是在水下发射导弹期间,通过科学风学攻关,达到了导弹对艇运动状态的严格技术要求;在艇体结构方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应用“短壳塑性稳定”等理论,推导出直径比常规潜艇大一倍的艇体结构设计计算方法,解决了相当一部分采用锥壳结构的耐压艇体结构和首端大直径耐压平面舱壁的设计等重大技术难题,并于1964年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其各项性能均超过美国1954年的第一艘核潜艇。谈及往事,黄旭华说:“为祖国的核潜艇事业隐姓埋名,我无怨无悔。”中外人士交口赞誉黄旭华为“中国的李科维尔(核潜艇之父)”,他却一再否认:“中国的核潜艇是一项群体事业。我不是‘核潜艇之父’,我只是其中一员,我不过是在自己的

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事!”

央视“感动中国2013年度人物”颁奖词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他的一生: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