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行为学复习笔记 琳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4 3:23:1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组织:组织是一群人的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和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 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 1.组织是人的集合

2.组织是适应于目标的需要

3.组织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行为:组织行为,是指组织的个体、群体或组织本身从组织的角度出发,对内源性或外源性的刺激所作出的反应。

·组织环境: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和现象。 ·管理: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和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一)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1.工业革命时期欧文在企业中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实验 2. “管理运动”潮流中人力资源管理的萌芽 3.工业心理学的创建

4.“霍桑实验”、“劳动宪章”和“人际关系运动” *霍桑实验 时间:1924—1932年 地点:霍桑工厂

领导人:乔治·埃尔顿·梅奥

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学说(成为研究重点) 实验过程 第一阶段:工场照明试验 结论:工厂照明只是影响工人生产效率的一项微不足道的因素;实验中存在太多

的变量导致无法准确衡量照明度对产量的影响,最重要的可能是“人类个体的心理状态”。

第二阶段:继电器装配实验

结论:似乎是由于督导方法的改变,使员工的态度改善,因而产量增加。 第三阶段:大规模访谈 结论:表明影响生产效率的最重要因素是工作中发展起来的人际关系,同时也表

明新型的领导方式对提高生产率的重要性。

第四阶段:接线板接线工作室试验 结论:企业中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总 结 梅奥等人在“霍桑实验”中总结的“人际关系理论”揭示了人际关系是提升劳动

生产率的重大因素,凸显出群体规范对于个体工作行为的决定性作用,开辟了管理研究的新领域,导致了管理中对人的因素的重视。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 1.人力资源学派的出现

2.权变观点进入管理领域—组织行为学的形成 3.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组织行为学的深入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4.“新组织”的兴起和组织过程的探究

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法约尔、古利克的行政管理理论,福利特的前人际关系理论,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巴纳德的自然系统论,卢因和利克特的参与管理理论,默顿的结构功能理论,开放系统理论,麦克格雷戈的人力资源理论,权变,文化,新组织

补充:

学科基础:行为科学:霍桑实验 理论基础: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

方法基础:心理技术分析、群体动态分析、社会测量方法 1、霍桑实验:行为科学的特点:重视对人的管理 2、心理学:个体心理、群体心理、人群关系

社会学: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对个体的影响 人类学:人类行为中的文化性 3、同(二)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管理者技能:

法约尔五大管理职能:法约尔将管理活动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五大管理职能,并对每一个职能都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和讨论。后发展为管理职能学派,代表人物孔茨。

*个体行为规律——人的行为受思想和心理的支配,思想和心理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的逐步形成和发展的。

1.人的行为模式(刺激反应机理刺激—个体心理特征—对刺激的个人理解—行为反应) 2.个体行为特征:目的性、社会性、自主性、连续性、持久性、可塑性

3.个体心理对行为的影响:个体心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思维和反应几个阶段。个体行为过程由需要—动机—行为构成。个体心理包括知觉、动机、态度、价值观、个性、气质、情绪等,这些心理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的行为。

*五种人性假设:

1.“经济人”假设—X理论(泰勒) 含义:“经济人”假设认为人的行为就是为了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管理方法:经济利益+严格管理(胡萝卜加大棒)。管理人员应将管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

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方面;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强调严密的组织,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在激励约束制度上,主要用金钱报酬调动人的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管理人员的角色:监督者 2.“社会人”假设(梅奥) 含义:“社会人”假设认为人们最重视的是工作中与周围人友好相处,物质利益是相对次要的因素。

管理方法:让员工参与管理

管理人员不能只考虑如何完成工作任务,而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员工,致力于建立

学习必备 欢迎下载

融洽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士气;对员工的奖励应当尽量采取集体奖励,而不能单纯采取个人奖励;管理者的身份应由单纯的监督者变为上下级之间的中介,鼓励、交流、沟通,经常倾听员工意见并向上级反映。

管理人员的角色:协调者

3.“自我实现人” 假设(Y理论)

含义:“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人都期望发挥自己的潜力,表现自己的能力,只要人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就会产生最大的满足感。 管理方法:创造有利环境

管理的重点是创造一个有利于人发挥潜能的工作环境,管理者的职能从监督、指挥变为帮助人们克服自我实现过程中遇到的障碍;鼓励方式从外在激励(收入、人际关系等外部因素)改为内在激励(工作的挑战性,在工作中获得知识、增长才干、发挥潜能,满足其自尊、自我实现的需要)为主;在管理制度上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让工人参与管理和决策、分享权力。

管理人员的角色:设计者

4.“复杂人”假设(超Y理论) 含义:“复杂人”假设认为以往的人性假设都各自反映出当时的时代背景,适合于某些人和某些场合,有合理的一面,但也失于简单和简单化。事实上,人是复杂的、多变的,不能把所有人归为一类。

管理方法:因环境的不同而随机应变、审时度势、因势导利、灵活机变。 5.*文化人假设(与“Z理论”,组织文化联系)

人的行为及价值选择是由所处的文化决定的,有什么样的文化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的行为。用正确的企业文化引导人、约束人、凝聚人、塑造人。个体接受企业的文化,并将其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企业文化就是以主导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系统,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组织行为的总和,管理的要点就是要建立一种适合于企业发展的企业文化,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以改变人的态度和行为,从而获得较高的管理效果和效率。 如何管理 终身或长期雇佣制、定期考核、逐步提级晋升制度

员工培训使其成为多专多能的人才 运用报表、数字信息等鲜明的控制手段 集体研究+个人负责

管理者是文化设计师&行为楷模

*需要与动机(联系激励理论)

·需要:需要是人的一种主观状态,是作为有机体的个人对个体内部和外部的某些东西感到缺乏的一种心理反应活动。

·需要的分类: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需要的基本特征:

1、既有物质方面的需要,也有精神方面的需要 2、主要通过劳动来满足

3、需要是广泛的、丰富的、发展的 4、需要都具有相关性、反复性、竞争性 5、很大程度受社会环境影响

·动机:动机是指推动人们去从事某种活动,指引活动去满足一定需要的意图、需要和信念

的心理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