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考前1000题(8)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0:21: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9.“学会求知,( B ),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是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也是每个人一生成长的支柱。 A.学会合作 B.学会做事 C.学会学习 D.学会协作

40.我国高等教育总体发展处于( A )阶段。 A.大众化发展 B.英才教育发展

C.英才教育发展为大众化 D.英才教育向大众化转变 41.涂尔干说过:“教育是成年一代对社会生活尚未成熟的年轻一代所实施的影响。其目的在于,使儿童的身体、智力和道德状况都得到激励与发展,以适应整个政治社会在总体上对儿童的要求,并适应儿童将来所处的特定环境的要求。”这种论断指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促 进个体的( A ) A.社会化 B.全面发展 C.个性化 D.可持续发展

42.体育的根本任务是( B )。 A.通过体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B.增强学生体质

C.向学生传授体育和卫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D.向国家输送优秀运动员

43.教师的言行举止,如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是学生学习的对象,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D )。 A.复杂性 B.创造性 C.主体性 D.示范性

44.以下哪种角色是教师职业最显著的标志( C ) A.“家长代理人”角色 B.“学生楷模”角色 C.“知识传播者”角色 D.“严格管理者”角色

45.师范学校的出现,与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从时间上来说( C ) A.是同时的

B.师范学校出现得早

C.教师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职业的时间早 D.说不清楚 46.人们常说:“做教师的不要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这句话提示教师要( C ) A.消除刻板印象 B.淡化教师角色 C.善于换位思考

D.拓宽知识视野

47.我国古代思想家管仲说:“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反映的是教师劳动的( C )特点。 A.科学性 B.艺术性 C.长期性 D.示范性

48.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最直观的、最有教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这说明教师的劳动具有( A )特点。 A.示范性 B.创造性 C.系统性 D.复杂性

49.19世纪中叶,根据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行业要求,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课程理论,对欧洲教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的英国教育思想家是( B ) A.洛克 B.斯宾塞 C.卢梭 D.科尔伯格

50.关于课程标准叙述不正确的是( C ) A.课程标准必须认真研究和把握 B.教师必须全面系统地理解课程标准

C.课程标准有一定弹性,老师不必严格执行 D.课程标准可作为教师检查自己教学质量的依据 51.目的游离评价模式主张教育评价中应( D )。 A.采用“共同建构”的方法 B.坚持价值取向多元化 C.以“对话”为主要手段 D.关注非预期效果

52.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教材编写、数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 A ) A.国家课程标准 B.国家教学大纲 C.国家教材标准 D.国家教材计划

53.强调知识的内在逻辑和系统性,主张分科教学的是( B ) A.经验主义课程论 B.学科中心课程论 C.存在主义课程论 D.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54.经验主义课程认为( B )

A.课程应该有益于促进人的尊严和潜能的发展

B.课程应该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加以组织 C.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适应社会,而是应该建立一张新的社会秩序社会文化 D.课程标准应该体现丰富性、循环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55.《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不包括( D ) A.改变课程功能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B.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C.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教授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D.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封闭的现状

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干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 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56.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管理的政策是( C ) A.以国家课程统一实行管理 B.以省级课程管理为主

C.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D.全部下放权力,实行校本教材教学为主

57.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就新内容编制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做,以判断学生的掌握程度,他所运用的评价方法是( A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配置性评价 D.甄别性评价 58.1930年以来,“课程即学习经验”是一个相当受重视并影响深远的课程定义,从渊源上说,这种定义是由( B )在20世纪初提出来的。 A.赫尔巴特 B.杜威 C.夸美纽斯 D.赞科夫

59.《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被誉为“现代课程论的圣经”,其作者是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 D ) A.斯宾塞 B.康德 C.涂尔干 D.泰勒

60.杜威的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的结构是B( ) A.诱导学习动机→领会新教材→巩固知识→检查知识

B.设置问题情境→确定问题或课题→拟定解决课题方案→执行计划→总结与评价 C.明确结构、课题和资料→建立假说、推测答案→验证→得出结论 D.个别解释→种类解释→掌握规律→获得理解

61.在教育目的的问题上,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主张体现了( B ) A.社会本位论思想 B.个人本位论思想 C.社会效益论思想 D.教育无目的论思想

62.“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是(C )的言论。

A.孔子 B.韩愈 C.朱熹 D.王夫子

63.由学校教师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优势和办学理念,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为( C )。 A.国家课程 B.地方课程 C.校本课程 D.特色课程

64.过程模式是由( B )提出来的。 A.泰勒 B.斯腾豪斯 C.博比特 D.斯宾塞

65.回归教育是一种教育理论,它认为人的一生应是学习和工作不断交替、相互结合的过程。接受义务教育或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后就业的成年人,应在需要时有机会返回学校去学习。下列教育类型属于回归教育的是( C ) A.九年义务教育 B.幼儿园学前教育

C.某厂技术人员为充电,到本单位举办的职工夜校学习英语 D.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两年全日制学习之后参加一年的实习 66.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B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贝尔

67..在教学中应尽量利用学生的多种感官和已有经验,利用图片、录像等体现了教学的( B )原则。 A.启发性 B.直观性 C.循序渐进 D.巩固性

68.我国小学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普遍采用的、广为人知的一种教学模式是( A )。 A.传递一接受式 B.自学一辅导式 C.引导一发现式 D.师范一模范式

69.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体现的是( A )。 A.启发性原则 B.直观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循序渐进原则

70.迄今为止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是( B ) A.练习法 B.讲授法 C.谈话法 D.发现法

71..以少数学生为对象,在较短的时间内(5~20分钟),尝试做小型的课堂教学,并把教学过程录制下来,课后进行分析。这种形式我们称之为( C ) A. 慕课 B.反转课堂 C.微格教学 D. 新教育

72.通常在一门课程或教学活动结束后进行,是对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进行测定的评价是( B )。 A.形成性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正是评价 D.非正式评价

73.讲授法是最普遍、历史最悠久的教学方法,它的不足之处在于( D ) A.不利于教师权威树立

B.不利于学生在短时间获得系统的知识 C.不利于教师面向单个学生 D.不利于学生主动学习

74.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教育家是( D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子思

75.教学的内容、方法、分量和进度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是他们能够接受的,但也要一定的难度,需要经过努力才能掌握,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这条原则是( D )。 A.因材施教 B.启发性原则 C.巩固性原则 D.量力性原则

76.主张教师不再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而是辅导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B ) A.班级授课制 B.道尔顿制 C.特朗普制 D.个别教学

77.“闻之不若见之”体现了( A ) A.直观性原则 B.巩固性原则 C.因材施教原则 D.理论联系实际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