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绿茶发展状况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8 14:16:5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白沙绿茶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2010年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白沙绿茶成为了海南的特产之一。白沙绿茶发展现状白沙绿茶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白沙黎族自治县的国有白沙农场,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它的独特品质。现在对白沙绿茶进行一些研究。 关键词:海南、绿茶、白沙、农场、特产、研究

一、 海南茶叶

相关传说

据当地人讲,很久以前,居住在当地的黎族农民,农闲时有上山围猎的习惯。

有一次,众人围猎时追捕得很辛苦,身上携带的水也喝光了,口干舌燥又非常疲惫,便坐在一丛长势葱绿的小树旁歇息。这时,一位老猎手信手摘了几片嫩叶放在嘴里咀嚼,没多久便不觉得渴了,精神也好了起来。众人于是纷纷采摘这棵树上的嫩叶咀嚼,休息片刻便消除了疲惫,又继续打猎,最后满载而归。此后,当地的黎族人都学会咀嚼这种生津又止渴的树叶。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小伙子将其采摘回去,经过烘焙、揉搓、烤干等一系列加工程序后,储存起来以备平时之用。当地人发现,经过简单加工的树叶用热水冲泡后饮用,不仅清醇爽口,而且具有消除腹胀、清肝润肺、清热降火等神奇功效。

从此,当地的黎族同胞把这种树当作“神树”来保护,并移种于山寨周围,以便平时采摘。后来,“神树”叶子的神奇功效广泛传播,名声大噪起来,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一) 自然条件

白沙绿茶产于海南省五指山区白沙黎族自治县境内的国营白沙农场,农场创建于1958年11月。那里有70万年前方圆十公里的陨石冲击坑(为世界保存最完整的陨石坑),产茶区四面群山环绕,溪流纵横,雨量充沛,云雾弥漫,气温温和,属高山云雾区,年均阴雾日215天,月均气温16.4-26.9℃,温射光合作用强,年均降雨量1725毫米,乃是天然产茶之地,故有好山、好水、好茶之美称。[3]据科学家采用X衍射方法测定,陨石坑中冲击角砾岩岩石的矿物质相当丰富,有48种矿物质,茶区土壤总计已测出矿物类达50多种。由于土壤中许多植被残留物日益堆积,表层腐殖层深厚,表土层40厘米至60厘米左右,排水和透气性良好,生物活性较强,有机质及矿物质含量高,营养丰富。据专家测定,这里的土层非常适宜茶树生长。一般的茶树品种,在其它地方定植需经3年的管理才能正式投产采摘,而在陨石坑范围内一般只需2年即可。同样品种,长在陨石坑范围内的茶树,其芯叶也比别的地方特别是北方的肥硕鲜嫩,内含物丰富,并且一年四季均可采摘;同样的茶树品种,种植在陨石坑范围内,其茶树鲜叶制作出来的成品比其它地方同类产品都要清香、浓厚甘醇。

(二)品质特点

“白沙绿茶”主要采摘海南和云南大叶、奇兰、福鼎、水仙、福云6号等茶树嫩度、净度、新鲜度一致符合规定标准的鲜叶为原料,采用精湛的传统工艺制作而

成。白沙绿茶外形条索紧结、匀整、无梗杂、色泽绿润有光,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叶底细嫩匀净,滋味浓醇鲜爽,饮后回甘留芳,连续冲泡品茗时具有“一开味淡二开吐,三开四开味正浓,五开六开味渐减”的耐冲泡性。成茶既有中小叶茶树品种清高之香气,又有大叶茶树品种之浓醇滋味。理化指标上,各种有益人体的水浸出物丰富且含量高,如2004年9月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随机抽检检测结果报告,成茶水浸出物为:43.2%;水溶性灰分为71.4%;两项指标大大超过国家标准的34%和45%的指标。

“白沙绿茶”经华南农业大学和农业部食品检测中心检测分析证明:含有丰富氨基酸、酶类、芳香特质、多酚类和生物碱等各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白沙绿茶”具有生津止渴,提神益思,利尿导滞,敌烟醒酒,清热降火,提高人体免疫力。

(三)荣誉认证

“白沙绿茶”是海南省国营白沙农场茶厂生产的“海南省名牌产品”,为最具有海南地方特色的“海南特产”,是国营白沙农场的支柱产业之一。“白沙绿茶”自面世曾多次荣获原广东省农垦绿茶评比第一名。1990年被指定为第十一亚运会“绿色饮料”;1991年至2008年连续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无公害“绿色食品”,并先后获得省部优产品称号30余次。“白沙牌”白沙绿茶商标已被编入和认定为《中国知名商标》和“海南省著名商标”,并被选编入《中国当代名特优新产品大辞典》、《中国茶文化今古大观》等权威刊物;1998年荣获“第五届全国食品博览会金奖”;2003年3月被评为“海南省名牌产品”;2003年4月被中国名牌与市场战略促进会评为“中国市场知名品牌产品”;2003年7月经国家质检中心检测被评为“国家权威检测达标----国家质量检测合格产品”;2004年10月通过国家原产地域产品申请审查,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2006年,获中国用户满意产品,是海南省唯一一家进入中国茶叶百强的茶叶企业。2007年,获中国农垦现代化茶叶生产示范企业称号。

(四)生产情况

建于1958年的白沙农场,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种植茶叶的。最初几年

就迅速发展为1200多亩,后来由于历史原因,茶叶面积回落到600亩。20世纪80年代是白沙绿茶发展的又一个黄金时期,面积达5600多亩,年产干毛茶280多吨。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白沙绿茶曾在广东农垦举办的茶叶评比中荣获7次第一名。但到了1990年以后,由于没有足够资金进行茶园改造和更新,大量茶园老化严重,茶叶品质越来越差,产量越来越低。由于茶园面积逐年减少,1999年时只剩2300亩,使企业效益下滑,茶农收入降低,大部分茶农年收入不到3000元。2004年以后,农场以茶园产权拍卖为契机,以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突破,终于使白沙绿茶再次焕发生机。2002年时全场茶叶销售收入还只有420万元,2006年首次突破千万元大关,达1261万元,亩产值达4735元,茶农年均收入首次超万元,达10727元。

截至2007年,白沙绿茶生产基地有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3000多亩,也是中国茶叶行业唯一的现代农业示范农场。该农场制定的“白沙绿茶”企业标准还高于国家标准,白沙绿茶产品质量达到国家无公害茶叶标准和国家绿色食品标准。2007年7月5日,“白沙绿茶”的加工生产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白沙农场开发的绿芽、毛尖、高香、绿螺等多个系列不同档次的茶产品

种,不仅在华南市场成为抢手货,还远销香港、台湾以及东南亚国家。

(五)原产地域产品保护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和《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

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通过了对白沙绿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批准自2004年10月29日起对白沙绿茶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公告(2004年第165号)。

(六)地域保护范围

白沙绿茶原产地域范围以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关于申请白沙

绿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函》(白府函[2004]78号)提出的地域范围为准,为白沙黎族自治县国营白沙农场所辖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海南大叶、奇兰、福鼎、云南大叶等适生品种。

(二)栽培管理。

1、种苗繁育:采用插枝无性繁殖。

2、苗木定植:每年8月至9月定植。定植密度<2400株/亩。 3、施肥:每年10月中旬左右施基肥(有机肥),2月和5月施有机液肥、微生物肥和适量的茶叶专用肥。

4、鲜叶采摘:采摘时间为每年的12月至次年的10月底。采摘标准:一芽一叶初展,一芽一叶;一芽二叶初展,一芽二叶;一芽三叶初展,一芽三叶;嫩度、净度、新鲜度基本一致。

(三)加工工艺。

鲜叶摊放→杀青→揉捻→干燥。

(四)产品质量特色。

香气清高持久,汤色黄绿明亮,滋味浓醇鲜爽耐冲泡。水浸出物≥43%,水

溶性灰分≥50%。

二、白沙绿茶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一) 规模不大,市场竞争后继乏力。由于“白沙绿茶”是历经市场风雨锤炼的名优品牌,再加上近年来《中国贸易报》、海南电视台《海南日报》、《海南农垦报》等多家媒体的宣传效应,“白沙绿茶”名扬四海,络绎不绝的订单使得“白沙绿茶”出现了2009年春茶脱销的现象。但是,“白沙绿茶”整个茶园面积仅3000亩左右,核心茶园只有2600亩,规模小总量小的特点使其市场竞争后继乏力。

(二)优质肥源渐显不足,影响产业可持续发展。“白沙绿茶”之所以能够跻身于国饮珍品的行列,离不开安全优质的有机肥源。随着茶叶市场需求旺盛的趋势,茶园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果能按规划扩大到3?郾5万亩,优质安全的有机肥源难以满足生产需求。如果过多使用化肥、不但容易破坏土壤结构,而且对名优

品牌的质量也会发生改变,导致品牌形象受损,最终制约了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 加工设备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尽管白沙农场茶厂上世纪80年代引进最先进的生产线,但是时至今日与浙江、福建等地一流名厂相比尚有差距,如不拚旧革新,在茶品档次方面就无法取胜于市场。

(四)整体发展水平有待提高。产业要向“高”、“精”、“深”方面发展,产品下游的加工增值能力弱,资金、技术、人才、企业文化建设等问题凸显,成为制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

三、白沙绿茶发展的建议措施

(一)调优结构,推动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茶叶产业是对资源依存度较强的产业。“天外来客”白沙陨石坑造就了“白沙绿茶”得天独厚的茶业地域优势。但3?郾8万亩以上陨石坑面积与现有3000亩的茶园面积落差太大,生产规模与品牌效应不相适应,且大部分优质的土地资源却种植了甘蔗、木薯、竹类等作物。但论其经济价值,2008年茶叶亩产量达到1?郾8担,其产值达到7500元/亩,而其他农作物亩产值不足茶叶的十分之一。为了扩大茶业生产规模,夯实茶业发展基础,在土地问题上,应该正确处理茶与其他农作物的关系。至于甘蔗、木薯、竹类的占地问题,应该引导农户面向市场,要做到市场需要什么我种什么,才能实现比较效益最大化。要彻底打破小农经济的观念,把零星种植转变为茶叶产业的成片开发,逐步向规模化发展,只要干群齐心协力,两年之内茶园面积就可扩大到近1万亩,这是整合农场土地资源的第一步。第二步是,突破农场现有的土地资源极限,以农垦体制融入地方为契机,积极与地方政府协调,以农场茶业优势反哺地方,打破场乡界限,继续整合农场周边(陨石坑范围之内)的农村土地资源,让周边村民加盟到农场茶叶产业中来,使农场茶叶产业实现规模化集约化。那么5年之内,“白沙绿茶”的生产基地就有可能扩展到2万亩左右,充分利用陨石坑肥沃的土地资源就会变成现实。

这个目标实现后,“白沙绿茶”产业不管是生产基地规模,还是茶叶总产量,在中国茶叶百强企业的排行榜中一定名列前茅。此外,在生产基地规模化的基础上还必须提高产业集约化的水平,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生产全过程的科技投入,全面推行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生产机械化、毛茶标准化、加工规范化、包装标识化、营销品牌化,最终实现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发展升级。

(二)创新机制,打造茶产业三赢新格局。正确处理好农场与茶农之间的关系是保持垦区社会稳定的需要,是提高“白沙绿茶”产业市场竞争能力的需要,也是垦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改革创新,充分调动茶农积极性。一方面要实行“茶叶生产订单农业合同制”,合同制以共赢为目的,以“一付二保三奖励”为核心内容。“一付”指农场为茶农预付机耕、种苗、肥料、基础设施等费用,待茶农收获后按一定比例逐年回收预付金,预付金不收利息。“二保”指保价保收,确保茶农产茶有销路,价格稳定合理;“三奖励”指毛茶进厂经检测达标、超额完成评估定产指标给予奖励。鼓励茶农多产茶,而且产好茶,让利惠民,夯实茶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和尝试股份合作制的经济模式。以股份制为核心,即茶农按照茶园面积和产量,按一定的比例折合为股份,把茶农与产业捆绑在一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实现企业增效、茶农增收、政府增利税的“三赢”局面。

这样做不仅鼓励茶农多产茶,而且产好茶。同时农场对茶农在经济利益方面的倾斜,实质上也是为了实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为“白沙绿茶”产业持续发展

夯实社会基础。这也是海南农垦“企业利益最大化、职工利益最大化”的核心价值的科学实践。

(三)种养结合,走良性循环科学发展路子。“白沙绿茶”生产基地今后5年将扩展到10倍左右,优质肥源不足问题将日益凸显,饲养牛、羊、三鸟饲料来源不足、肥源也有限。而沼气池里充分发酵的肥水是茶树施用的最佳有机肥,因此,可以发展养猪产业。海南省垦区范围内不少农场已有建千头猪场、万头猪场的先例,他们的成功经验是十分可取的。构建以沼气为纽带的“猪——沼——茶”的经济链条,形成以养促种,以种带养的良性循性,既环保、节能,又增效,实现肉、茶双丰收。

(四)加大投入,提高产品市场竞争的深度和广度。白沙农场茶厂的厂房、设备在80年代建厂之时可以说是最先进的,也正是当时的先进设备造就了今天的“白沙绿茶”品牌。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原有的厂房、设备跟不上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必须以现代化为标准更新设施设备,以现代化为标准,从“鲜叶摊青——杀青——揉捻——烘干——车色——包装”实现全自动流水作业,电脑程控化完全取代大汗淋漓的人工生产,这样既高效又卫生。同时,要大力发展茶叶深加工,提高附加值。目前,茶的深加工产品不多,常见的仅有红、绿茶饮料、苦丁茶糖等。实际上茶的深加工前景十分广阔,可以搞成绿茶糖果、绿茶糕果、绿茶膳(据《中华茶养生便典》记载,茶膳项目就有200多种)、绿茶功能保健品(包括家庭保健、减肥瘦身、女性保健、四季养生、五脏调理、降脂降压等)还可以开发陨石茶类旅游产品等,增强茶叶的加工增值能力。此外,要把重心转移到精品茶、极品茶加工上来,拓展市场空间,与国内传统名茶争霸天下。 (五)科技搭台,提升“第二个白沙”发展后劲。正如茶叶专家陈宗懋院士所说,“科技是茶产业腾飞的翅膀”。对此,“白沙绿花”应在“基地——加工——营销”整个产业链中不拘一格降人才,积极引进和培养生产、管理、营销、策划等人才,如生产基地中的农技行家、加工中的茶艺行家、营销中的营销策划专家等,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资产,是一种价值观,它虽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但它是企业能否繁荣昌盛并持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决不能等闲视之。建立怎样的“白沙绿茶”企业文化,值得每个白沙人深思。“白沙绿茶”企业文化的建设可以通过音乐、体育、征文、摄影、绘画、电视剧等载体,让“第二个白沙”文化扎根在人们的心中。中国已经出了个“鹤舞白沙,我心飞翔”,我们相信“第二个白沙——白沙绿茶”的企业文化将更有生命力,必将成为“白沙绿茶”品牌发展的一种战斗力、亲和力、推动力。 (六)拓宽融资渠道,谋划“白沙绿茶”快速发展的思路。要想做大做强“白沙绿茶”的产业,必须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目前,“白沙绿茶”尚不具备上市融资条件。因此,可以借助“白沙绿茶”的品牌等无形资产在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同时,多方融资,推动企业向科技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人才密集型方向发展,做大做强“白沙绿茶”产业。 参考网址

1、来源: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告 第165号 2004-10-29

http://www.aqsiq.gov.cn/zwgk/jlgg/zjgg/zjgg2004/200610/t20061027_10695.htm

2、来源: 海南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