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七课杂技表演》1课时教案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3:00:4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年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七课杂技

表演》1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能用黏土或橡皮泥并借助其他辅助材料塑造出一个表演杂技的人。

2、通过欣赏中外杂技,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练习与创作,提高学生对立体造型的审美认识和泥塑语言的应用能力。

3、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回忆并塑造出杂技演员的形象,使学生感受杂技艺术的美,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4、初步掌握搓、捏、揉、压等基本技法。 二、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杂技艺术,启发学生记忆, 并能抓住人物在运动中特有的姿势,塑出杂技人物的动态和组合造型。

难点:泥塑形态特征的表达和造型变化,能抓住运动时某一特有的姿势来塑造形象。 三、课前准备

(学生)黏土或是彩色橡皮泥等工具材料。

(教师)杂技视频锦集、典型杂技图片、古代艺术作品、相关资料、相关制作材料、学生作品

四、教学过程 1.视频引入,揭示课题 (1)欣赏杂技视频 (2)交流

A、交流欣赏后的感受 B、交流杂技的基本知识

你了解杂技马?你知道或者看到过哪些项目?你最喜欢哪个项目?喜欢它什么地方? (3)教师小结、出示课题 2.了解杂技的历史

(1)古代艺术作品欣赏(学生交流、教师简介)

结合教材上的作品和教师提供的作品,让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杂技艺术。介绍“百戏俑”、“杂技佣”、“画像石”等。

3. 典型欣赏,加强体验 (1)出示典型动作图片

如:顶碗、踢碗、椅技、转碟、空竹、流星、舞狮、空中飞人、跳床、钻圈、蹬技、踩球、走钢丝等。

(2)模仿典型动作,感受动作的变化 4.传授方法,激发创意 (1)你最想塑造哪个形象?

(2)怎样表现你喜欢的杂技动作呢?请学生思考杂技动作的塑造方法。 (3)指导表现人物的动态:

A、塑好一个基本完整的人,包括头、躯干、四肢; B、弯曲改变泥人的四肢和身体,塑出泥人的动态造型; C、固定;

(3)提问:怎样使惊险的动作保持平衡?

(4)怎样塑造有器械的杂技项目?除了这些方法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5.布置作业,表现感受

(1)提出作业的主题:凝固精彩的瞬间——塑造自己最喜欢的杂技项目中的一个人物。 (2)出示课件及泥塑作品范例:塑造出杂技动作的优美和惊险;尽量做到与众不同;可以互相讨论做法。

(3)学生创作,教师巡视指导。 6.展示作品,师生互评

(1)把自己的泥塑作品摆在指定的地方 (2)选出典型作业,全班评论,教师小结。

评价建议:①作品是否表现出杂技人物优美的造型;②作品是否抓住了杂技表演时某一特有的姿势;③作品是否有创意,与众不同等。 7.小结回顾,研究拓展 (1)回顾课堂内容,小结。

(2)学生课外的研究内容:了解杂技的历史、汉代百戏、中国杂技之乡、杂技界的名人、中外杂技的创新等知识,找一找相关的图片资料。

(3)回顾课堂内容,小结:杂技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是一门家喻户晓、老少皆喜的大众艺术。

附送:

2019-2020年浙美版美术三年级下册《第九课照猫

画虎》1课时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比较和归纳,了解猫科动物的基本特征;

2、学习“照猫画虎”的方法,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虎和其他猫科动物,发展学生形象思维,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创造能力。

3、认识动物无论是凶猛还是可爱,都是大自然的一员,树立起从小热爱动物,保护动物和保护生态的知识。

二、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

故事:一位动物妈妈生了四胞胎,把他们送给了一位客人,并把它的孩子装入一个口袋,反复关照,路途中不能打开。这客人路过森林,打开看了一下,跑了一个,以后长成了老虎;路过草原,打开看了一下,又跑了一个,以后长成了狮子;路过高山,打开看了一下,跑了一个,以后长成了豹;回到家,只剩下一只,长成了猫。他们在各自的环境中学习本领,身体也发生了变化。

(1)故事导入中出示四个动物。 (2)分析四个动物特征上的异同点。

(3)引出人们习惯把这一类动物称为“猫科动物”。 2、故事导法

故事:黄猫上学了,在写字课上,他觉得虎大哥在森林做大王很神气,于是拿起毛笔在自己的额头上写上了一个“王”字,老师很生气,大电话叫来的猫妈妈。妈妈见后非常生气,拎起耳朵左一巴掌、右一巴掌。结果在黄猫的耳朵上留下了妈妈的手指印,在黄猫的脸上留下了妈妈的手掌印。第二天,黄猫不敢去学校,怕同学笑话他,偷偷地溜到了公园去玩,在一个油漆未干的椅子上坐了下来,当他站起来时,身上、尾巴上都留下了油漆引。就这样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