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22:28:3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

内容提要

促进宗教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积极作用,倡导和谐社会中的和谐宗教是中国目前在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时所提出的新理念、新目标。本文分析了中国基于什么样的缘由而倡导和谐宗教,在中国社会有着怎样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说明了实现和谐宗教这一理念的可能性,指出了为达成这一目标所作的努力。认为中国提出的和谐宗教的理念和实践可以为国际社会提供一些有益经验,从而有助于实现宗教和睦,促进世界和平。

[找文章到大秘书-/-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缘 起

一、和谐社会的本质及对宗教的要求。

中国政府倡导建立的和谐社会是指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包括三个层面:一是人自身的和谐,即人自我身心的和谐,它是和谐社会的基点。二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它为和谐社会提供必要的条件和生存空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物质基础。三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和谐,具体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关系。它是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这些关系和谐与否是衡量社会是否和谐的重要标志。

中国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根据国内持续快速发展的形势和国际复杂多变的政治关系,依托科学发展观,顺应中国人民和世界各民族对人类未来的共同美好愿望而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理想和目标,也和世界和平发展的方向相一致,我相信,中国在这方面的努力也必将为世界人民所认同,并对世界和平做出贡献。 为了实现这一理想,对外需要世界各民族摈弃偏见、文明对话、友好相处,共同营建一个和平的世界;对内需要社会各界方方面面的努力,这其中包括宗教方面。所以,在中国,倡导和谐宗教成为时代的呼唤,宗教和谐成为社会对宗教的要求。

二、与当代的社会相适应是宗教发展的内在诉求。 宗教领域的和谐既是社会发展对宗教的要求,同时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和谐宗教是中国宗教在中国社会生存发展的内在诉求。

因为,宗教作为社会整体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与社会相适应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前提和要求。纵观宗教几千年的发展史,至今尚存于世者,莫不是积极主动与当时社会相适应者。在长期的发展中,宗教自身逐渐形成了一种与不同社会相适应的机制,或迟或早地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调整自己那些与当时社会不相适应的教义和体制。仅以基督教为例,其发展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不断改革自己的教义信条、神

学理论和组织形式,使之适应于社会需要的过程,而这种社会需要,也正是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所以说,宗教只有“与时俱进”,才能作为“适者”而得以“生存”。当今中国倡导和谐社会,为了生存和发展,宗教和谐也就成了中国宗教自身努力的方向。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和谐宗教是中国社会和中国宗教双方共同的愿望和任务,它的实现更是双方互动的过程。

和谐宗教有三层含义:1、各宗教内部信徒之间的和睦;2、不同宗教间的和敬;3、宗教与社会各领域的和谐。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的是和谐的本质在于“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在汉语中,“和”字源于音乐,从龠从禾,指古代的一种笙管乐器,“龠”乃象形,表示一组管子组合在一起,可以同时发出多样而又相融的声音。这种悦耳和谐之音是一种状态,一种局面,在其中,需要每种乐器保有各自的旋律,否则就只有“单调”。故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不分是非和无原则的苟同,千人一面,万人一腔,而是各行各业百花齐放,尽展神通。也就是说宗教可以保有自己作为宗教的本质,发挥独有的积极社会作用。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有益于民族,有益于国家、有益于人类。同理,倡导和谐宗教也并非要抹煞各宗教的特点,而是要互相尊重,各显其能。

厚重的历史文化支撑

中国倡导和谐社会,主张宗教和谐,不仅是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的结果,而且在历史上有着厚重的文化积淀,它就是英国哲学家罗素早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就盛赞的“现代世界极为需要”的“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位居第一的“和气”。

一、中国贵和的文化传统

主张“以和为贵”,兼容各种文化是中国文化最重要的特征向量之一,是中国古代贤哲的生命信仰和思维基础。三千多年前,中国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时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观点。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更是经常运用“和”的概念来阐发他们的哲学思想和文化理念:老子提出“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论语》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提出:“万物各得其和以生”。《中庸》提出“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和”的本质和生命力在于“和而不同”。它强调世界万事万物是由不同方面、不同要素构成的统一体。在这个统一体中,不同方面、不同要素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异相合,相反相成。这种思想反映了事物的普遍规律,因而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内容。 历史上,“和”包括了和睦、和平、和善、祥和、中

和等含义,蕴含着和以处众、和衷共济、政通人和、内和外顺等深刻的处世哲学和人生理念。中国现在所倡导的和谐理念正是源于传统的文化哲学。

二、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和基础是儒学,和谐是儒学肯定、倡导和追求的一种理想境界,在其影响下,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都有丰富的和谐思想。

土生土长的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倡导信道、修道、行道。而“道”之最根本的属性就是生成容纳万物、自然平和无私、无[找材料 到大-秘-书-网--网上服务最好的文秘资料站点]为柔弱不争。这正是和谐理念之要义。 佛教虽为外来文化,但经过两千余年早已融入中国文化。基于缘起思想和平等观念,佛教向来都讲“和”,是主张和平的宗教,按照缘起说,没有任何事物可以离开因缘而独立存在,万事万物息息相关,是一种和合共生的关系。所以,人心和善,人际和顺,家庭和睦,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一直为佛教所倡导,并成为其修为、奋斗的目标。 当今中国,对内致力构建和谐社会,对外竭力促进世界和平,这为挖掘传统宗教中丰富的和谐思想、进而发挥其积极的社会作用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基督教在中国虽然相对佛教、道教来说时间不长,但其本身具有的博爱、平等的理念也和中国文化“和”的精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