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4 5:51:3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对小学语文教材解读的几点认识

佚名

一、何谓“教材解读”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解读”定义为“通过分析来理解”。那么“教材解读”就是通过阅读分析来理解教材。其实“教材解读”指的就是备课环节的备教材,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二、“一一三三五”语文教材解读模式 1、树立一个教材解读观:终生备课观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给教师的建议》中讲了这样一件事: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老师上了一节公开课,由于课讲得实在精彩,迷住了听者,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课后,一位教师请教这位老教师,“你花了多少时间来备这节课?”老教师回答:“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身的时间来备课的。”

只有树立终生备课观,教师的教材解读才有底气。

读古今中外的各类经典之作,应成为语文教师自觉的内心需要。满腹诗书才可能使教师教材解读时底气十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多读书,多积累,多思考。要制定自己每学年、每学期的读书计划。除了读书要坚持写作,记录自己读书中的收获,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悟。

2、确立一个开展教材解读活动的目标

我们开展教材解读的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教师教材的解读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准确性,也包括对教材理解的全面性、深刻性和独特性。

3、教材解读的三种形式

这三种形式包括:名师解读、教师个体解读、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 名师解读具有引领性的作用,教师个体解读是教材解读的主要形式和落脚点,备课组或教研组集体解读,主要为教师个体解读提供一个交流、相互学习、借鉴、启迪的平台,这种解读形式有利于发挥教师集体的智慧。

4、教材解读的三个层面

教材解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整体解读、单元解读、课文解读。

整体解读包括学段教材解读、全册教材解读。进行教材解读首先要求教师要从整体上对教材进行把握,包括整套教材的编排特点、整体安排等。

单元解读要认真学习领会单元要求。课文解读应包括阅读提示、课下注释、课后思考与练习。

5、课文解读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对话 (1)与作者对话

课文解读要做到“知人论世”,要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作品时代背景,要学习作者其它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等。在这个方面一些经典作品、离现在年代

久远的作品、特定背景下尤甚。实现与作者的对话就是要理解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要表达什么样思想情感,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只有做到与作者的对话才能实现对的准确文本解读。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在准备全国公开课《长相思》时,曾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用来研究纳兰性德及其作品。

(2)与文本对话

教师细读文本是教材解读的重要前提,一篇课文不管以前有没有读过,有没有教过,都应该细细地读上几遍,形成自己的阅读体验。“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课堂上师生对话很大程度上就是教师对文本的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之间的对话与碰撞。教师对文本的解读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深度,教师对本文解读的独特性行影响着学生思想的发展。

实现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要求教师在对文本形成阅读体验之前最好不要参看有关资料,包括教师用书。

(3)与编者对话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了解本单元本篇文章的选编意图。而明确选编意图对于每位老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明白了选编意图,我们做教师的才能将这篇文章定好“位”。这个位,是老师依据这篇文章实施教学的前提,是培养具有个性化语文素养的学生的前提。如人教版教科书,它的选编意图是“力图构建语文的综合实践体系,贯彻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精神,以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改变过

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不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力求富于开放性和弹性,给地方、学校和师生留有广阔的活动空间”。为了体现教材整体意图,这套教材以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选文按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单元,每个单元包括“阅读”与“综合性学习·写作·口语交际”两部分进行编排。具体到单册,我们会发现教材编写者按语文学习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的规律对教材整体选编意图做了极为合理地分解 只有与教材编写者对话,才能确定正确的教学目标。任何一篇文章,置于特定的学段、特定的单元,有着它的作用与理由。而这又是你确定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明确了教材编写者的意图,你就能确定教学目标,依据学情逐步实施你的教学过程。这是显而易见的。

实现与编者对话需做到:

通读教材,领会全册教材的训练体系。教材编写有其很强的系统性,知识积累和训练都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呈螺旋式上升的。这个系统在课标和参考用书上可以找到相应的阐述。教师把握住了教材知识的系统性,就先等于抓住了教材的根本,授课时就知道哪些知识应该讲,应讲透,应拓展,应延伸,上课就不会无所适从,而是有的放矢,讲为学用。

研读课例,准确把握课文序列的关系。教材通常由各个单元构成,而各单元之间

又有着内在的训练序列衔接关系。把握住了这种关系,在授课时就知道哪组课文应该讲哪个专项的读写知识,哪组课文又是哪个专项知识的延伸和巩固,在讲课文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重点出击。使教材为我所用,为学所用。

钻研课后习题,把握课文重点训练项目。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每篇精读课文后面都设置了精炼的训练习题,这些习题就隐藏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或难点。聪明的教师总是不放过这些习题,通过钻研这些习题,你就会发现编者选这篇课文所要其承担的训练项目和训练目的。例如人教版第七册《猫》课后习题二:“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欢他描写的那只猫,我们来举些例子说一说。”这道习题就明白无误地反映本篇课文的读写结合点在于抓住动物的特点来描写,在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感情来。那么教师就要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仿写自己喜爱的动物,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俗话说:“我手写我心”。只有自己喜爱的东西,才能真情地流露出自己的感情。所谓“爱屋及乌”。如果我们教师认真揣摩这些习题,就会发现原来这篇课文要这样教,在教学中才能真正做到讲要讲的内容,练需要练的项目,就不会泛泛而谈,语无伦次,更不会一篇课文讲下来,不要说学生不知学到了什么,连自己也不知讲了些什么。 (4)与学生对话

这里的学生,是老师潜意识里的学生。与学生对话,就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备学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但标准同时又明确指出“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