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9 1:52:1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的学术概念的成型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国际社会正式确立下来的新形势,学术界首要的工作是用这个概念去整合原来分散的对象,以共同的对象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生产群体。 文献标识码:A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safeguarding intangible culturalheritage)是近年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向国际社会提出的一个系统工程,主要包括国际公约的制定和履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遴选和保护、相关的学术研究和公共宣传。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具体项目的调查、记录各国都分别在进行,在一些主要的国家至少都有近百年的历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的确立是新近发生的,它把原先分散的对象整合在一个范畴里,成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这个初始阶段,中国政府的反应是积极的,中国社会的反应是热烈的,中国学界的反应也没有太大的时差。今后,如果我们能够在国际格局中开展调查研究和人才培养,积累世界范围内的个案成果,自觉地以自己的
历史教训和丰富的资料为基础进行国际同行之间的理论对话,中国的同仁就能够在这个领域保持与国际同步,甚至很可能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走到学术的前沿。在最近几年里,中国学界积极呼应这项重大的文化工程,从多个学科的知识领域走向这个中心论题,正在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型塑成一个学术概念,并围绕它对相关领域进行着知识的整合。 二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六个部分:1)口头传统,以及作为文化表达手段的语言;2)民俗活动、仪式礼仪、节日庆典;3)传统表演艺术;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5)传统的手工技艺和经验;6)与上述表达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瓶装的是旧酒。这些类别的民间文化在原有的学科分工里由民俗学(包括民间文学)、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以及戏剧学、音乐学等艺术类学科分别进行研究,积累了丰硕的成就。对于欧洲民俗学的早期发展历史,有一些著作系统地进行过详细的评介。周星最近邀集多国的学者对德国、北美、日本、韩国等比较重视民俗学的国家的当代学术状况进行了很精彩的介绍Ⅲ。仅以中国的民俗研究来说,专门领域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有代表性的学者,如顾颉刚、钟敬文、程蔷、贺学君的传说研究,袁珂、张振犁、李子贤、吕微、叶舒宪的神话(史)和活态神话研究,许钰、姜彬、刘魁立、刘守华、祁连休的故事研究,柯杨、赵宗福的花儿研究,张紫晨、傅谨、欧
达伟和董晓萍的民间小戏研究,曲六乙、庹修明的傩戏研究,田联韬、田青的民间音乐研究,王树村的年画研究,华觉明、徐艺乙的民间工艺技术研究,贾作光、资华筠的民族民间舞蹈研究,降边嘉措、仁钦道尔吉、朝戈金、巴莫曲布嫫的史诗研究,乌丙安、宋兆麟、马西沙、金泽、陶思炎、邢丽的民间信仰研究,等等。这些专门领域或专题的研究成果和由文化部、文联等机构组织完成的民间文化普查和十套集成一起构成了今天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研究工作的雄厚基础。
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整合性概念的提出正在被证明是一种推陈出新,并正在形成一个社会实践和学术活动的新领域。如果新瓶能够让旧酒再发酵,一种新事物就会出现。顺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被国际社会正式确立下来的新形势,笔者认为,目前学术界首要的工作是用这个概念去整合原来分散的对象,以共同的对象为基础形成新的知识生产群体。在相当长一个时期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形成了民间文学、民间风俗、民间信仰、民间医疗、民间工艺、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剧等相对独立的对象,国际民俗学界一直有人思考把它们整合起来的问题。分别为美国和中国的民俗学一代宗师的多尔逊和钟敬文都曾经提出用“民间文化”(folk Culture)来涵盖它们,笔者则尝试过用“生活世界”来作为它们的内在一致性的基础。这些文献说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确立代表整合相关对象的努力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概念后来被联合国组织推出来,是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