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里的暗示效应-最新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14:47:0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里的暗示效应

这就是暗示效应。课堂中的言语、行为、环境等因素会导致暗示心理,诱导小学生的思维,由此会产生与之相应的结果:积极的暗示就得到了积极的结果,消极的暗示就得到了消极的结果。比如,名教师、骨干教师之所以能在课堂上调控自如,除了教学设计等方面的因素外,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他们善于运用暗示效应。实习教师、新教师常常会在有意无意间,给小学生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如“只是来和我们玩玩的大哥哥大姐姐”“还不是真的老师呢”“还没什么经验啦”等,这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影响了小学生对教师的认同感。

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暗示效应,所采取的策略应该是简单的、含蓄的、间接的,能在第一时间有效地对小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 一、言语暗示

1.旁敲侧击。在一次语文课上我发现两位同桌的女生埋着头,用笔在橡皮擦上画画,没有读课文并从中寻找问题的答案,于是我走近她们轻声提醒道:“橡皮擦里有答案吗?”两位女生愣了一下,回过神来了。课堂上诸如“谁的眼睛最亮”“我欣赏你的大胆”等简单、积极的语言暗示对于激发学生的积极学习心理很有帮助。

2.变换音量。在发现有个别学生走神或者有不当课堂行为的

时候,把自己讲课的音量故意提高八度或者降低下来,会起到暗示的作用。

3.短暂沉默。在讲授过程中教师突然闭口不言,扫视全班,能重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二、动作暗示

在课堂上发现学生与其他同学闹别扭,或者从事与学习不相干的事时,视而不见往往会导致越演越烈,中断正常的教学活动进行批评教育势必干扰后续的教学活动,还可能引发学生的抵触情绪,造成尴尬。明智的做法是装作若无其事地靠近他们,用手指轻点课桌,或者轻轻抚摸他的头,通过这些小动作委婉地提醒他。要知道,教师形象生动甚至夸张的肢体语言不但能有效地吸引和控制学生的注意力,还能给学生某种启发。 三、表情暗示

优秀教师的目光里有着一股神奇的力量,学生能从老师的目光里读懂老师的情感态度,明白老师所要表达的意思,这目光有时是一种赞许,有时是一种鼓励,有时是一种提醒,有时是一种批评。因此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应用这种表情暗示,告诉学生做对了什么,做错了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每个人都有着丰富的脸部表情,可以通过它传达信息,形成刺激,使学生作出反应。试想课堂上某一学生打断别人的发言时,如果你紧闭双唇,把食指竖在鼻梁下,相信能立刻制止这个学生的不当行为,确保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信号暗示

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前都会和学生达成某种约定,如“击掌两次表示要停下手头的活动,把注意力集中到老师身上”“‘美丽的大眼睛,表示坐好了看着老师”等,并不时小结以巩固这种约定的默契程度,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有暗示功能的课堂规则。对于好动的学生和后进学生来说,教师和他的这种特殊信号约定更具有约束力。 五、环境暗示

有一个小故事能让老师们领略环境暗示的力量:二战期间,一位盟军士兵被德国纳粹逮捕,敌人在暗室里用刀划伤了他的手臂,然后他就听到“滴答滴答”的声音,听起来好像鲜血一滴一滴从伤口流下来。不久,这个盟军士兵就死了。其实,那“滴答滴答”的声音只不过是敌人打开自来水管造成的滴水的声音,而他手臂上的伤口根本不足以造成死亡。这是环境暗示造成的结果。细心的教师会发现,不同环境下教学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哪怕你对教学环境来个小小的改变,收效都会不一般,如:根据教学需要临时重新组合学生座位,带个手套娃娃充当课堂嘉宾,有时请其他老师来听听课……一次以“我们的校园”为主题的习作课上,我和孩子们走出教室,带着他们按顺序在校园里走了一圈,边走边引导孩子们观察校园,寻找着校园的美,指导写作的方法……我发现,孩子们兴致很高,改变环境教学效果真不一样! “细节造就专业”,根据暗示效应所采取的课堂教学调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