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医专科2014级内科学作业(完整)1题库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7 1:2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名词解释

1.COPD:是具有一种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的一组疾病。由于气流阻塞与否依靠肺功能检查,因此肺功能是诊断COPD的重要手段.在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FEV1)/用力肺活量(FVC)<70%表明存在气流受限,并且不完全可逆。

2、咳嗽变异性哮喘:是指以慢性咳嗽为主要或惟一临床表现,无明显喘息、气促等症状或体征,但有气道高反应性的一种特殊类型哮喘。

3、二型呼吸衰竭:在海平面大气压下,于静息条件下呼吸室内空气,并排除心内解剖分流和原发于心排血量降低等情况后,动脉血氧分压(PaO2)低于8kPa(60mmHg),伴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高于6.65kPa(50mmHg)。 4、院内获得性肺炎:亦称医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入院时不存在,也不处于潜伏期,而于入院48小时后在医院内发生的肺炎。 5、支气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性呼气性呼吸困难、喘息或咳嗽等症状。是临床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

6、社区获得性肺炎: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感染性肺实质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而在入院后平均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 7、柯赫(Koch)现象: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细胞免疫与迟发型超敏反应共存的现象。因德国细菌学家Robert Koch 与19世纪70 80年代做的一系列伟大实验而被命名为Koch反应或Koch现象。

8、舒张性心衰(DHF)是由于左心室舒张期主动松弛能力受损和心肌顺应性降低,心肌细胞肥大伴间质纤维化使其僵硬度增加,导致左心室在舒张期的充盈受损,心搏量减少,左室舒张末期压增高而发生的心衰。

9、心脏重构:是心脏损伤或在血液动力学的应激反应时,由于分子和基因表达的变化,导致 心脏发生几何形状和心肌结构的改变称为心脏重构。

10、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简称病窦综合征,由于窦房结或其周围组织(亦可包括心房、房室交接区等)的器质性病变,

导致窦房结冲动形成障碍和冲动传出障碍而产生的心律失常,主要以窦性心动过缓、窦房传导阻滞、窦性停搏为主,也可出现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综合征。

1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心房不规则、紊乱的电活动,心房纤维以350-600次/分的频率不协调、不规则的颤动。

12、心房扑动:简称房扑,喂一种快速规则的房性异位节律,多为阵发性,房扑和房颤交替出现,称为不纯性房扑。

13、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亦称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是指由于房室传导系统某部分的传导能力异常降低,所有来自心房的激动都不能下传至心室而引起完全性房室分离。

14、高血压危象:高血压危象是一种极其危急的症候,常在不良诱因影响下,血压骤然升到26.6/16千帕(200/120毫米汞柱)以上,出现心、脑、肾的急性损害危急症候。病人感到突然头痛、头晕、视物不清或失明;恶心、呕吐、心慌、气短、面色苍白或潮红;两手抖动、烦躁不安;严重的可出现暂时性瘫痪、失语、心绞痛、尿混浊;更重的则抽搐、昏迷。

15、心肌梗死后综合症:也称Dressler综合征:发生率约10%,是指急性心肌梗死后数周至数月出现以发热、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非特异性炎症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可能为机体对坏死物质的过敏反应,并有反复发生的倾向。

16、Austin-Flint杂音:是指中重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由于舒张期血流由主动脉反流入左心室,将二尖瓣前叶冲起,造成相对性二尖瓣狭窄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

17、复合性溃疡:胃和十二指肠同时有溃疡者称为复合性溃疡。DU往往先于GU出现。幽门梗阻发生率高。 18、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既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二得名。溃疡的粘膜缺损超过粘膜肌层,不同于糜烂。

19、上消化道出血:是指屈氏韧带以上的消化道,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或肝、胰、胆等病变引起的出血,临床主要表现为呕血和(或)黑粪。大量出血是指在数小时内失血量超出1000ml或循环血容量的20%

20、溃疡性肠结核:结核杆苗侵入肠壁后,首先肠壁集合淋巴组织,有充血、水肿及渗出等病变,进一步发生干酪样坏死,随后形成溃疡并向周围扩展。溃疡边缘不规则.深浅不一,有时可深达肌层或浆膜层,甚至累及周围腹膜或邻近肠系膜淋巴结。

21、肝肾综合症:是指肝硬化出现大量腹水时,由于有效循环血容量不足,肾血管收缩,引起肾皮质血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导致少尿或无尿的现象出现,发生功能性肾衰竭,此时肾无重要病理改变。 22,肝肺综合征(HPS):是在慢性肝病和/或门脉高压的基础上出现肺内血管异常扩张、气体交换障碍、动脉血氧合作用异常,导致的低氧血症及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和临床表现,临床特征为:排除原发心肺疾患后的三联征——基础肝脏病、肺内血管扩张和动脉血氧合功能障碍。

23、肝性脑病(HE);又称肝性昏迷,是严重肝病引起的、以代谢紊乱为基础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综合病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意识障碍、行为失常和昏迷。有急性与慢性脑病之分。

24、镜下血尿:尿外观变化不明显,离心沉淀后,镜检时每高倍视野红细胞平均大于3个。 25、肉眼血尿:是指尿中含血量>1ml/L,外观呈呈洗肉水样尿或有血凝块时称肉眼血尿。

26、急性肾小球肾炎:是以急性肾炎综合征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其特点为急性起病,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可伴一过性氮质血症,具有自愈倾向。

27、贫血:贫血:是指外周血单位容积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量以及红细胞压积均低于正常,由多种不同原因或疾病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是最常见的血液学改变。其中以血红蛋白含量降低最为重要,成年男性Hb<120g/L、HCT<0.41,成年女性 Hb<110g/L、HCT<0.37,妊娠妇女<100g/L为贫血标准。

28、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人体铁缺乏,导致红细胞生成障碍引起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29、费城染色体:指22号染色体长臂与9号染色体发生易位形成新的染色体。表现为22号染色体长臂区段易位至9号染色体短臂上,致使基因BCR和ABL融合,在大部分CML,部分ALL及少数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可见。 30、类白血病反应:指机体因某种因素刺激机体的造血组织而引起的某种细胞增多或左移反应,似白血病现象。 31、甲亢危象:是甲状腺毒症急性加重的一个综合征,发生原因可能与循环内甲状腺激素水平增高有关,多发生于较重甲亢未予治疗或治疗不充分的患者。

10、32、Somogyi现象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后在夜间曾有低血糖,在睡眠中未被察觉,但导致体内升血糖激素

分泌增加,继而发生低血糖后的反跳性高血糖。

33、胰岛素抵抗:指胰岛素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作用的敏感性降低。 34、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全身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小关节滑膜所致的关节肿痛,继而软骨破坏、关节间隙变窄,晚期因严重骨质破坏、吸收导致关节僵直、畸形、功能障碍。 35、神经精神性狼疮: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全身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常累及各个系统, SLE病人中2/3有神经精神性症状,有这种表现的也称为神经精神性狼疮。临床上可出现脑功能不良、精神异常、肢体瘫痪、麻木、疼痛、行走不稳、抽搐、头痛、视力障碍、面瘫、肌肉萎缩等症。 36、癫痫持续状态(SE):或称癫痫状态,是癫痫连续发作之间意识未完全恢复又频繁再发,或发作持续30分钟以上不自行停止。

37、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缓慢或亚急性起病,临床上往往表现为症状各异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等多方面的障碍以及精神活动的不协调。患者一般意识清楚,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患者在疾病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功能的损害。

问答题

1、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利尿剂和强心药使用应注意什么?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急性加重期利尿剂和强心剂一般用于积极控制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后仍有较明显水肿和/或心力衰竭,治疗效果欠佳的较重患者.利尿剂使用应注意原则上宜选用作用轻的利尿剂及小量使用,采用小量、联合、间歇用药,避免快速、大量、长期利尿,并注意预防应用后出现低钾、低钾低氯性碱中毒,使缺氧加重,痰粘稠不易排出和血液浓缩等.强心剂宜1小剂量,约为常规剂量的1/2~1/3;2选用作用快、排泄快的洋地黄制剂。其应用指征:1感染已控制、呼吸功能已改善、利尿剂不能得到良好疗效而反复水肿的心力衰竭患者2以右心衰竭为主要表现而无明显感染的患者3出现急性左心衰竭伴有室上性心动过速或快速房颤者。使用中注意⑴预防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特别注意维持血钾浓度的正常⑵注意纠正缺氧及控制感染,防止洋地黄中毒⑶不宜用心率减慢作为洋地黄应用和疗效考核指标,因为缺氧、感染均可以使心率加快 2、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标准

答:临床上以咳嗽、咳痰为主要症状或伴有喘息,每年发病持续三个月,并连续两年或以上。对临床上虽有咳、痰、喘症状并连续二年或以上,但每年发病持续不足三个月的患者,如有明确的客观检查依据(如X线、肺功能等)也可诊断。排除具有咳嗽、咳痰、喘息症状的其它疾病(如肺结核、尘肺、肺脓肿、心脏病、心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慢性鼻咽疾患等)。

3、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主要有:

答: 1、发作时双肺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 2、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以及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有关。 3、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 4、上述症状和体征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 5、临床表现不典型者至少具备以下一项试验阳性: (1)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试验(+)。 (2)支气管舒张试验(+):FEV1增加15%,且增加值>200ml。 (3)呼气峰值流速(PEF)昼夜变异率 20%。 以上就是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标准,如果符合第1~4条,或第3条和第5条者即可诊断为支气管哮喘。 4、慢性高碳酸呼吸衰竭的氧疗原则

答:慢性高碳酸血症患者的呼吸中枢化学感受器对CO2反应性差,呼吸主要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主动脉体的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氧疗时需注意保持低浓度吸氧(<35%),防止血氧含量过高。若吸入高浓度氧,使血氧迅速上升,解除了低氧对外周化学感受器的刺激,便会抑制患者呼吸,造成通气状况进一步恶化,CO2上升,严重时陷入CO麻醉状态,应注意避免

5、重症肺炎的诊断标准 答:①意识障碍; ②呼吸频率>30次/min ③PaO2<60mmHg, 氧合指数( PaO2/FiO2) <300, 需行机械通气治疗; ④血压<90/60mmHg;⑤胸片显示双侧或多肺叶受累, 或入院48h内病变扩大≥50%; ⑥少尿: 尿量<20mL/h, 或<80mL/4h,或急性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治疗。⑦并发脓毒性休克。HAP 中晚发性发病( 入院>5d、机械通气>4d) 和存在高危因素者, 即使不完全符合重症肺炎规定标准, 亦视为重症。 6、肺结核有哪些临床分型

答:Ⅰ型:原发型肺结核,多见于儿童,典型病变包括肺部原发灶,引流淋巴管和肺门淋巴结的结核性炎症,三者联合称为原发综合征。多数原发综合征临床症状轻微,不治自愈,很少排菌。 Ⅱ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儿童多来源于原发性肺结核;成人多由原发感染灶中的结核菌破溃进入血行引起。本型肺结核发生于免疫力极度低下者。 Ⅲ型:继发型肺结核,为成人与继发性肺结核最常见类型。好发于两肺上叶尖后段或下叶尖段,病灶趋于局限,易于有干酪坏死和空洞形成,排菌较多。 Ⅳ型:结核性胸膜炎:常见胸腔积液,为渗出液,草绿色,淋巴细胞为主,ADA明显升高。 V型:其他肺外结核。 7、结核病的化疗原则和方法怎样?

1. 化疗原则 早期、联合、全程、规律、适量。 2. 化疗方法:我国目前采用的是直接观察下的短程督导化疗。服药方法是隔日服药。 短程督导化疗分为两个阶段:强化期和继续期。 强化期为杀菌阶段,即在治疗开始时的2—3个月,联合应用4—5种抗结核药,以便在短时间内尽快杀灭大量繁殖活跃的敏感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继续期即巩固期,在强化期之后的4—6个月内,继续消灭残留的结核菌,并减少和避免复发机会。初治菌阳肺结核的标准化疗方案是: 1.2HRZ(S)/4HR(或加E) 即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或链霉素)2个月为强化期,异烟肼、利福平(或再加上乙胺丁醇)4个月为继续期,共6个月疗程。 2.2HRZE(S)/4H3R3(或加E3),2个月强化期与上方案同,4个月继续期改为隔日一次(周三次)服药的间歇疗法。 3.2H3R3Z3E3/4H3R3(或加E3),药物组成同上述方案但采用隔日一次(周三次)的全疗程间歇疗法。 8、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药理作用是什么?适应症是什么?有何禁忌症?

其主要药理作用为:①ACEI通过降低血管紧张素Ⅱ扩血管使心脏前后负荷减轻,使外周血管和冠状血管阻力降低,增加冠脉血供,②抑制醛固酮;③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性;④使心肌纤维化减少,心肌细胞凋亡减慢,可改心室及血管的重构。

适应症:1. 非冠心病无症状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2. 心肌梗死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 3. 轻-中度心衰: 4. LVEF正常的心衰:5. 中-重度心衰:

禁忌症主要有:双侧肾动脉狭窄、主动脉瓣狭窄、严重心力衰竭、严重的梗塞型肥厚性心肌病、肾小球滤过率很低时的肾功能衰竭及伴有妊娠。这些高血压患者应忌用或慎用。正在服用钾剂或保钾利尿剂的糖尿病患者需慎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9、β受体阻滞剂用于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机制是什么?应用时有哪些注意事项?

答:其作用机制如下:β受体阻滞剂能通过减慢心率、延长心室充盈时间和冠状动脉舒张期灌注时间,减少心肌耗氧量,抑制儿茶酚胺诱导的游离脂肪酸释放,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从而明显增加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改善心功能,此外β受体阻滞剂还有抗高血压、抗心肌缺血、抗心律失常、阻断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激活、抗氧化、抗平滑肌细胞增殖等,通过阻断这些导致心衰加重的因素来发挥其保护心脏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