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6 3:48: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6.1、在半径为R的球形催化剂上,等温进行气相反应A?B。试以产物B的浓度CB为纵座标,径向距离r为横座标,针对下列三种情况分别绘出产物B的浓度分布示意图。
(1) 化学动力学控制 (2) 外扩散控制
(3) 内、外扩散的影响均不能忽略
图中要示出CBG,CBS及CBe的相对位置,它们分别为气相主体、催化剂外表面、催化剂颗粒中心处B的浓度,CBe是B的平衡浓度。如以产物A的浓度CA为纵座标,情况又是如何?
解(1)以产物B的浓度为纵座标 (2)以产物A的浓度为纵座标
6.3 某催化剂,其真密度为3.60g/cm3,颗粒密度为1.65g/cm3,比表面积为100m2/g.试求该催化剂的孔容,孔隙率和平均孔半径. 解:
6.13 在150℃,用半径100μm的镍催化剂进行气相苯加氢反应,由于原料中氢大量过剩,可将该反应按一级(对苯)反应处理,在内,外扩散影响已消除的情况下,测得反应速率常数kp=5min-1, 苯在催化剂颗粒中有效扩散系数为0.2cm2/s,试问:
(1) 在0.1Mpa 下,要使η=0.8,催化剂颗粒的最大直径是多少?
(2) 改在2.02Mpa下操作,并假定苯的有效扩散系数与压力成反比,重复上问
的计算.
(3) 改为液相苯加氢反应,液态苯在催化剂颗粒中的有效扩散系数10-6 cm2/s.
而反应速率常数保持不变,要使η=0.8,求催化剂颗粒的最大直径. 解:
用试差法从上二式可解得当η=0.8时,需dp<6.36cm
(2)2.02Mpa时,De≈0.2×0.101/2.02=0.01 cm2/s,与此相对应: 同上法可求得当η=0.8时,需dp<1.42cm
(3)液相反应时,De=1×10-6cm2/s,与此相应的φ为21.51dp,同上法可求得当η=0.8时,需dp<0.0142cm.
6.14 一级不可逆反应A B,在装有球形催化剂的微分固定床反应器中进行温度为400℃等温,测得反应物浓度为0.05kmol/m3时的反应速率为2.5 kmol/m3床层﹒min ,该温度下以单位体积床层计的本征速率常数为kv=50s-1 ,床层孔隙率为0.3,A的有效扩散系数为0.03cm2/s,假定外扩散阻力可不计,试求:
(1) 反应条件下催化剂的内扩散有效因子 (2) 反应器中所装催化剂颗粒的半径 实验测得(-RA)=0.0417 kmol/s﹒m3床层, 解上二式得η=0.0167,可见内扩散影响严重.
由η=1/φ=1/8.13dp=0.0167,可解出dp=7.38cm,即反应器所装催化剂的颗粒半径为3.69cm.
6.15 在0.10Mpa,530℃进行丁烷脱氢反应,采用直径5mm的球形铬铝催化剂,此催化剂的物理性质为:比表面积120m2/g,孔容0.35cm3/g,颗粒密度1.2g/cm3,曲节因子3.4.在上述反应条件下该反应可按一级不可逆反应处理,本征反应速率常数为0.94cm3/gs,外扩散阻力可忽略,试求内扩散有效因子.
解:丁烷分子量为58,λ=10-5cm,
由(6.60)式算得η=0.465.
6.16 在固定床反应器中等温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床内填充直径为6mm的球形催化剂,反应组分在其中的扩散系数为0.02cm2/s,在操作温度下,反应式速率常数等于0.01min-1,有人建议改有3mm的球形催化剂以提高产量,你认为采用此建议能否增产?增产幅度有多大?假定催化剂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均不随颗粒大小而改变,并且改换粒度后仍保持同一温度操作.
解:
故采用此建议产量的增加是很有限的,增产量为0.0003
7.3 由直径为3mm的多孔球形催化剂组成的等温固定床,在其中进行一级不可逆反应,基于催化剂颗粒体积计算的反应速率常数为0.8s-1,有效扩散系数为0.013cm2/s,当床层高度为2m时,可达到所要求的转化率.为了减小床层的压力降,改用直径为6mm的球形催化剂,其余条件均不变,,流体在床层中流动均为层流,试计算:
(1) 催化剂床层高度; (2) 床层压力降减小的百分率.
解(1)求dp为6mm的床层高度L2,已知数据:dp1=3mm=0.3cm,dp2=0.6cm,L1=2m, kp=0.8s-1,De=0.013cm2/s
(2)求床层压力降减小的百分率: 假定床层的空隙率不变,则有: 层流流动时:
(1),(2)式联立:
床层压力降减少的百分率为:
7.6 在绝热催化反应器中进行二氧化硫氧化反应,入口温度为420℃,入口气体中SO2浓度为7%(mol);出口温度为590℃,出口气体中SO2含量为2.1%(mol) ,在催化剂床层内A,B,C三点进行测定.
(1) 测得A点的温度为620℃,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2) 测得B点的转化率为80%,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3) 测得C点的转化率为50%,经再三检验结果正确无误,估计一下C点的温
度.
解(1)绝热床内的温度是呈线性上升的,出口处温度最高,床内任一点温度不可能高于出口温度,故620℃是不可能的.
(2)出口处SO2的转化率为(0.07-0.021)×100%/0.07=70%.床层内部任一点处转化率不可能高于70%,故转化率为80%是不可能的.
(3)△t=λ△XA, 590-420=λ×0.7 λ=(590-420)/0.7=242.86
7.12 图7.C和图7.D分别为两个化学反应的T-X图,图中AB为平衡曲线,NP为最佳温度曲线,AM为等温线,GD为绝热线,GK为非绝热变温操作线,HB为等转化率线.
(1)试比较这两个图的差异,并说明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
(2)采用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图7.C所示反应,分别按MA,GD和GK操作线操作,要求最终转化率达到50%,试比较这三种操作所需催化剂量的大小,说明原因.
(3)对图7.D所示的反应,重复(2)的比较.
(4)对于(2)和(3)的比较结果,你认为是普遍规律呢还是个别情况.
解:(1):
图7.C 图7.D
A.T升高,平衡转化率减小 T升高,平衡转化率增大 B.有最佳温度曲线 无最佳温度曲线
C.绝热操作线斜率为正 绝热操作线斜率为负
D.非绝热变温操作线有热点 非绝热变温操作线有”冷点” 造成以上差异的根本原因是:图7.C是可逆放热反应的X-T关系,而图7.D是可逆吸热反应的X-T关系.
(2)因是可逆放热反应,操作线接近TOP线的程度越大,催化剂用量越小,从图7.C看,在转化率从0到50%这一范围内,MA线最接近TOP曲线,所以等温操作所需催化剂最少,绝热操作(GD线)居中,非绝热变温操作(GK线)催化剂用量最大.
(3)对图7.D,是吸热反应,反应温度高则催化剂用量小,从图7.D看,GK线的操作温度最高,催化剂用最最小,绝热操作居中,等温操作温度最低,因而催化剂用量最大.
(4)等温操作线的位置(即等温操作所维持的温度)对(2),(3)的比较结果有很大影响,例如图7.C的等温操作线MA左移(即降低等温操作的操作温度),它与TOP曲线的接近程度就会发生变化,与GD线和DK线相比,在转化率0到50%范围内,MA线不一定最接近TOP线,因而不一定是等温操作所需催化剂用量最小.对图7.D,如果等温操作线MA右移,即提高等温操作的温度,可使MA,GD和GK各线的操作温度的高低顺序发生变化.另外,如果最终转化率不是50%,例如是70%,对图7.C,在反应后期(即转化率接近70%的部分)最接近TOP线的是GD线,绝热操作的催化剂用量最小(反应后期接近TOP线的程度对催化剂用量大小起关键作用.所以说,(2),(3)比较结果,并非普遍规律.
7.15 常压下用直径为6mm的球形氧化铝为催化剂进行乙腈合成反应,操作条件与习题7.10同,此时内扩散影响不能忽略,而外扩散影响可不计,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如下:孔容0.45cm3/g,颗粒密度1.1g/cm3,比表面积180m2/g,曲节因子等于3.2.试计算第一段的催化剂用量.
解:r’A----反应速率,kmol/m3粒子﹒h ρb----颗粒密度,kg/m3粒子
r’A=ρb×3.08×104exp(-7960/T)(1-XA) kmol/hm3粒子,而r’A=kpCA=kpCA0(1-XA)T0/T,
kp是以颗粒体积计的反应速率常数,因此, 代入数据得: 化简之
题给: Vg=0.45 cm3/g Sg=180m2/g=180×104cm2/g
平均孔径
常压下气体分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近似等于10-5cm,因此,λ/2
??469.5?770.4?exp??3980/770.4??14.11
进口处
出口处
可见,第一段床层各处内扩散影响严重,因此有η0=1/φ 第一段催化剂用量:
计算得到XA与f(XA)的一系列数值如下: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