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的习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13 4:05: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0. 尿常规

11. 对氨苯甲酸 对氨苯甲酸 二氢蝶酸合酶 二氢叶酸 12. 碱性 酸性

13. 磺胺嘧啶 易通过血脑屏障 磺胺异噁唑 尿中浓度极高 14. 周围神经炎 15. 早期

三.单选题: 1. C 11. B

四.问答题:

1. 抗菌药物联合用药适应于那些情况?

①对于病因未明的严重感染,应根据临床经验推测致病菌,联合用药以扩大抗菌范围。待细菌学诊断明确后再调整用药方案。

②对于单一抗菌药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如胸腹部严重创伤后并发的感染、胃肠穿孔所致的腹膜炎、肠球菌或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和败血症等,联合用药可明显提高治愈率,缩短疗程。 ③长期用药易产生耐药的细菌感染如结核病。

④降低药物毒性,如两性霉素B与氟胞嘧啶合用治疗深部真菌感染时,可减少前者的剂量,从而减轻毒性反应。 ⑤细菌感染所致的脑膜炎和骨髓炎。

2. 试述广谱抗生素引起二重感染的原因及表现。

(1)原因:正常人口腔、咽喉部、胃肠道存在完整的微生态系统。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时,敏感菌被抑制,不敏感菌乘机大量繁殖并由原来的劣势菌群变为优势菌群,造成新的感染,称作二重感染或菌群交替症。婴儿、老年人、体弱者、合用糖皮质激素或抗肿瘤药的病人,使用广谱抗生素时易发生。

(2)表现:多由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真菌感染,临床表现为鹅口疮、肠炎。还可见对四环素耐药的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表现为剧烈的腹泻、发热、

2. B 12. A

3. C 13. B

4. C 14. C

5. E 15. D

6. A 16. E

7. D 17. C

8. D 18. B

9. B 19. A

10. C 20. C

适量

联合

规律

全程

肠壁坏死、体液渗出甚至休克死亡。

3. 试述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分代特点,及各代头孢菌素的代表药物。

第一代:抗菌谱:窄,与PG相似,G+ > 2、3 代,G- 差。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不稳定(但对金葡菌所产的酶稳定),有一定肾毒性。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噻吩、头孢唑啉)

第二代:抗菌谱比一代广,G+ < = 1代,G- >1代,部分对厌氧菌有效,对绿脓杆菌无效,对β-内酰胺酶较稳定,肾毒性比第一代轻。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美唑)

第三代:抗菌谱更广,G+ < 1、2代,G- > 1、2代,对肠杆菌类、绿脓杆菌、厌氧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有较高稳定性,基本无肾毒性。头孢哌酮、头孢克肟(头孢胺噻、头孢曲松、头孢他啶)

第四代:G+作用增强,G- >3 代,对绿脓杆菌、厌氧菌有效,对β-内酰胺酶高度稳定,基本无肾毒性。头孢匹罗

4. 磺胺类药物对泌尿系统损害的原因、临床表现、和预防措施。

①磺胺药主要在肝脏代谢为无活性的乙酰化物,也可与葡糖醛酸结合。主要从肾脏以原形药、乙酰化物、葡糖醛酸结合物三种形式排泄。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碱性尿液中溶解度高,在酸性尿液中易结晶析出,乙酰化物的溶解度低于原形药物。

②磺胺药及其乙酰化物在肾脏形成结晶后,引起尿道刺激和阻塞,患者出现结晶尿、血尿、管型尿、尿痛和尿闭等症状,造成肾损害。

③服用SD或SMZ时,应同服等量碳酸氢钠碱化尿液,以增加磺胺及乙酰化物的溶解度。同时应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尿量每日不少于1500ml,降低尿中药物浓度。

5. 简述甲硝唑的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

临床应用:(1)抗阿米巴作用;(2)抗滴虫作用;(3)抗抗厌氧菌作用;(4)抗贾第鞭毛虫作用。

不良反应:(1)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头痛、口腔金属味、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极少数可出现神经系统症状;(2)干扰乙醛代谢,服药期间饮酒易导致急性乙醛中毒;(3)长期使用有致畸和致突变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