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史复习重点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17:18:2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循序渐进的教育主张 (3)因材施教的教育主张 (4)注重启发儿童的学习兴趣 (5)主张陶冶教育 (6)提倡广泛的教育内容

11.明人伦:王守仁认为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所谓“人伦”,就是传统的儒家道德伦理。教育的任务要教儿童懂得人伦之学,儿童也是完全可以掌握人伦之学的。

第三章 清末的学前教育

1.简述清末发展学前教育的社会动因

(1)在政治方面,教育改革是整个国家政治体制变革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学前教育的改革又是教育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2)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促使教育体制向社会化转变,而学前教育的社会化是整个国家教育社会化的一部分。

(3)清末学前教育的改革,也是在社会各阶层人士积极要求变法的思想推动下进行的。

2.简述康有为《大同书》中有关儿童教育的主要构想。

(1)《大同书》描绘了一个人人相亲相爱的美好世界。在这个被称为“大同之世”的美好世界中,儿童完全由社会公育。未出生之前,享受胎教。从一出生开始,就送到公立育婴院,由社会抚养。3岁后,转到慈幼院或继续在育婴院接受良好的保育。

(2)《大同书》关于学前教育的主张,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其一,保育员的选择。其二,育婴院的内外环境。其三,育婴院的保育方式。 3.简述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

梁启超认为,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在于其本末倒置,没有优先发展国民教育。只有首先普及义务教育,广开民智,才是强国固本的正确道路。国家强弱的根本在于民,而每一个民的强弱则取决于其早期所受到的教育。这就是梁启超新民学说的核心要旨。正是从这样一个角度出发,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

4.简述梁启超的儿童教育思想,并予以评价。(论述)

(1)梁启超极为重视幼学和女学。他通过对日本、欧美等国教育的考察,提出了建立中国学前教育体制的构想。

(2)他主张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心理特点来划分不同阶段学校教育的任务。他参照日本的学制,列出了一个教育次第表,根据身体、知、情、意、自观力等

6

五个方面发展的年龄特点,将人的年龄阶段划分为幼儿期(5岁以下)、儿童期(6-13岁)、少年期(14-21岁)、成人期(22-25岁)四个阶段,与此相适应的学制划分为家庭教育期、小学校期、中学校期、大学校期。这个教育制度表将幼儿期的学龄前教育,设为两年期的“幼稚园”教育。

(3)每一个学制阶段教学任务的规定,都应该与相应阶段儿童年龄阶段的身体、知、情、意、自观力发育特点相适应,不能“ 躐等”。

(4)梁启超对于女学问题的关注,也是完善学前教育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环节。他认为发展女子教育史益国益民的好事。发展女子教育不仅仅是一个男女权利平等的问题,而且涉及幼儿教育师资的实际问题。主张向美国学习,由妇女担任幼稚园的教师,并通过兴办女学培养师资。

5.《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简答或名词解释) :1904年1月《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正式颁行,标志着清末蒙养院制度的建立。本章程分为四大章,即蒙养家教合一、保育教导要旨、场屋图书器具和管理人事务。 主要有三个要点:

(1)蒙养院的基本性质和构成形式。规定了蒙养家教合一的宗旨: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确定蒙养院专为保育教导3岁——7岁的儿童,每日不得超过4小时

(2)蒙养院的师资问题。各地蒙养院附设在旧有的育婴堂或敬节堂内,由堂内原有的乳媪担任

(3)蒙养院保育的任务与内容。保育的内容分为游戏、歌谣、谈话、手技四个方面

6.武昌蒙养院(湖北幼稚园):1903年,湖北巡抚端方在武昌创建的幼稚园。1904年《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颁行后,湖北幼稚园改称武昌蒙养院。这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学前教育机构。湖北幼稚园附设女子学堂,是中国幼稚师范的萌芽。湖北幼稚园的教员主要由日本人担任。户野美知慧,是日本来华的最早幼教工作者。她拟定了《湖北幼稚园开办章程》,规定“重养不重学”的原则。保育幼儿包括开发知识、发展身体,培养行为习惯三方面。课程有行仪、日语等。

7.天津严氏蒙养院:是私立蒙养院最有名的,由严修所设。1902,开办严氏女塾,1905,创办严氏女子小学,并设蒙养院和保姆讲习所。聘请日本人为教师,采用日本教材,购进钢琴等教具,课程有手工、唱歌、故事等。每日上午授课,招收亲友和邻居子女中的4-6岁儿童。 8.简述清末蒙养院制度的主要特点

7

(1)初步体现了学龄前教育由家庭向社会化的转变,尽管实现这一转变的步伐迈得不大,体制也不够完善,但也反映了中国教育制度向近代化演进的必然性。 (2)仍然以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为宗旨,其维护封建礼教的意图贯彻始终,严重制约了学制改革的成就。

(3)清朝统治阶层对于妇女的歧视,以及剥夺妇女教育权利的种种举措,导致了清末蒙养院制度从一开始就残缺不全。最直接的后果,就是蒙养院师资的严重缺乏以及优质蒙养院的极度稀少。

(4)脱离中国实际,照搬日本学制和严重依赖外国教习。 9.结合史实,分析评价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目的和影响。 目的:

(1)从小开始培养优秀的基督教人才,使他们将来可以在中国占据领袖的地位,从而更好的支配中国。

(2)通过开办幼稚园吸引更多的民众信仰基督教,以扩大基督教在中国发展的社会基础。

(3)使得基督教能够更好地融入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和阶层,减少双方之间的误解和冲突,从而使西方的势力更方便地进入并支配中国社会。 影响:

(1)教会学校的动机确实是培养代理人,以方便西方宗教渗透并支配中国,在客观上配合了西方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入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得益彰的关系。

(2)教会学校在华的活动,也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人才,教会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也为清末教育的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示范作用,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清末教育改革的进程。特别是教会学校率先在华开办女学、禁缠足、开设蒙养学堂,也为近代中国的女子教育、学龄前教育起到了开风化之先的引领作用。

10.宁波女塾: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协进会会员、传教士亚尔德西在宁波创办。这是近代外国人在华设立的最早的教会女学,也是中国最早的女子学堂。它免收学费,供给衣食。课程内容有国文、圣经、数学、地理以及缝纫、刺绣等。后该校与美国长老会女校合并,定名为崇德女校,后又改名甬江女子中学。 11.英华女塾:由美国女传教士金振声1889年在苏州慕家花园创办的英华女塾,是一个将女学、幼稚师范、幼稚园合为一体的综合性学前教育机构。这所学校是先办女塾,然后派两名女生到美国留学,专门学习幼稚教育,回国后于校内开设幼稚师范科,向女塾学生讲授“关于幼稚园的教育暨教授法,养成保姆人才。”并设幼稚园于校近旁,所施教育,一依美国最新之方法。

8

12.简述清末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的主要特点

(1)就其发展的过程而言,可以“癸卯学制”的颁行为标志划分为两个时期。前期发展缓慢,规模小,与中国教育现实也基本没有直接的联系。后期发展速度较快,并且与中国教育现实的联系加强,以解决中国幼稚园缺少师资为主要任务。

(2)办学的程度较低,招收的主要是贫困人家的子弟,有些具有慈善的性质。“癸卯学制”颁行后,一些中心城市的教学女学、幼稚园招生的层次提高,但需要交纳昂贵的费用,大多数学校仍然水平较低。

(3)教学内容方面,早期的女学、幼稚园多属于慈善性质,学生只能学习一些粗浅的宗教常识和生活技能。以后逐步扩展,课程内容较广泛。 13.简述教会在华学前教育活动包括的主要内容 (1)创办女学(2)创办女子幼稚师范(3)设立幼稚园 (4)开办蒙养学堂(5)在教堂附设育婴堂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学前教育

1.简述民国时期我国引进的国外学前教育思想及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影响 (1)福禄贝尔的教育思想的传播

“五四”运动以后,在我国幼教战线的实践改革中,吸取了福禄贝尔幼儿教育思想,充分肯定了福禄贝尔注重自然、尊重儿童自由等思想。 (2)蒙台梭利的儿童教育思想的传播

在介绍和传播蒙台梭利教育思想的热潮中,我国开始设立蒙台梭利教育法研究会,开始仿制发行蒙台梭利教具,蒙台梭利教育法在当时广泛传播。 (3)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传播

1919年杜威来华以后,他的实用主义作为一种教育思潮在中国兴起和广泛传播,其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的传入,儿童中心主义、儿童本位主义思想得到相当传播,促进了当时幼教的发展和改革。 2.分析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1)民国初年,蔡元培、路费逵、黄炎培等都曾著文提倡实用主义教育,并订入教育宗旨,并形成了一种教育思潮。

(2)五四时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得到广泛传播。这不是偶然的,实用主义教育反传统教育等主张,适应了当时中国教育界改革旧教育的要求,加上一些直接受教于杜威或直接接受实用主义哲学、教育思想的留学生的推崇。 (3)杜威本人于1919年5月应北京大学等邀请来华讲学。各报刊特别是教育报刊都竞相刊登杜威的演讲内容。杜威的学生和信奉者们纷纷著文和演讲,推

9

崇这种思想。中国掀起了宣传实用主义的高潮,广度、深度及持久性都超过了其他西方教育思想的传播。

3.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

(1)20世纪初,资产阶级革命派批判封建专制主义教育是奴隶教育,摧残人性,践踏人权,是教儿童以“孝”作出发点,以“忠”为归宿。

(2)“五四”前后,鲁迅以辛辣的战笔,批判旧教育对儿童的摧残。同时,阐发了他的儿童观和儿童教育的主张。指出父母对于子女,应该是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为了教育好儿童,第一要理解儿童,第二要指导儿童,第三要解放儿童。

(3)教育家蔡元培在儿童教育上提出了发展儿童个性、崇尚儿童自然的主张,他对于封建旧教育束缚儿童个性,违背儿童自然发展的教育进行批判,认为旧教育不把儿童当教育的主体,而是将成人或教师自己的成见强加在儿童身上。 (4)陶行知、陈鹤琴等不但继续批判封建主义儿童观,而且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验。儿童教育观念上的进步,为学前教育的改革实验奠下了思想基础。 4.简述儿童公育的重要意义

(1)从教育的特殊职能上看,儿童需要公育 (2)为实现教育普及全人生,要实现儿童公育 (3)从家庭教育的弊端角度分析儿童公育的必要性

5.1912年新教育宗旨:教育部于1912年9月公布新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是一个新的资产阶级的教育方针,这个方针体现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精神,对学前教育的改进奠定了思想基础。

6.壬子癸丑学制(蒙养园制度):1912-1913年期间颁布壬子癸丑学制,并将学前教育机构定名为蒙养园,蒙养园是学制体系上的教育机构,但并未成为学制系统中的一级,附设在小学和女子师范学校内,并未摆脱附属地位,却纳入了真正的教育机构之中,这正是学前教育地位有所提高的标志。辛亥革命后蒙养园附设在国民学校(即小学)内。

7.壬戌学制(幼稚园制度):1922年11月教育部公布《学校系统改革案》,这就是所谓的“新学制”,又称“壬戌学制”。该学制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采用的是美国的“六三三学制”,规定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为“幼稚园”,在小学下设幼稚园。就学前教育来讲,幼稚园教育在学制中确立,提高了幼稚教育的地位,确立了学前教育机构在学校系统中作为国民教育第一阶段地位。

8.简述蒙养院与蒙养园制度的差异。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