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第五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8:49:3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第五章 成本论

在上一章生产论中涉及了成本方程,成本方程表示厂商的生产成本与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之间的关系。本章的成本论将进一步考察厂商的生产成本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和上章一样,本章仍假定生产要素的价格是给定的。 第一节成本的概念

企业的生产成本通常被看成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然而,西方经济学家指出,在经济学的分析中,仅从这样的角度来理解成本概念是不够的。为此,他们提出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以及显成本和隐成本的概念。 一、机会成本

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要研究一个经济社会如何对稀缺的经济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的问题。从经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前提出发,当一个社会或一个企业用一定的经济资源生产一定数量的一种或者几种产品时,这些经济资源就不能同时被使用在其他的生产用途方面。这就是说,这个社会或这个企业所获得的一定数量的产品收入,是以放弃用同样的经济资源来生产其他产品时所能获得的收入作为代价的。由此,便产生了机会成本的概念。例如,当一个厂商决定利用自己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生产一辆汽车时,这就意味着该厂商不可能再利用相同的经济资源来生产200辆自行车。于是,可以说,生产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所放弃生产的200辆自行车。如果用货币数量来代替对实物商品数量的表述,且假定200辆自行车的价值为10万元,则可以说,一辆汽车的机会成本是价值为10万元的其他商品。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他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在西方经济学中,企业的生产成本应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理解。 二、显成本和隐成本

企业的生产成本可以分为显成本和隐成本两个部分。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他人所拥有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例如,某厂商雇用了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了一定数量的贷款,并租用了一定数量的土地,为此,这个厂商就需要向工人支付工资,向银行支付利息,向土地出租者支付地租,这些支出便构成了该厂商的生产的显成本。从机会成本的角度讲,这笔支出的总价格必须等于这些生产要素的所有者将相同的生产要素使用在其他用途时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否则,这个企业就不能购买或租用到这些生产要素,并保持对它们的使用权。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例如,为了进行生产,一个厂商除了雇用一定数量的工人、从银行取得一定数量的贷款和租用一定数量的土地之外(这些均属于显成本支出),还动用了自己的资金和土地,并亲自管理企业。西方经济学家指出,既然借用了他人的资本需付利息,租用了他人的土地需付地租,聘用他人来管理企业需付薪金,那么,同样道理,在这个例子中,当厂商使用了自有生产要素时,也应该得到报酬。所不同的是,现在厂商是自己向自己支付利息、地租和薪金。所以,这笔价值就应该计人成本之中。由于这笔成本支出不如显成本那么明显,故被称为隐成本。隐成本也必须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按照企业自有生产要素在其他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来支付,否则,厂商会把自有生产要素转移出本企业,以获得更高的报酬。 三、利润

企业的所有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简称企业的利润。企业所追求的最大利润,指的就是最大的经济利润。经

济利润也被称为超额利润。

在西方经济学中,还需区别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正常利润通常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需要强调的是,正常利润是厂商生产成本的一部分,它是以隐成本计人成本的。为了理解正常利润是成本的一部分这一说法,我们需要运用前面讲到的机会成本的概念。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当一个企业所有者同时又拥有管理企业的才能时,他可以面临两种选择机会,一种选择是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另一种选择是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如果他到别人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他可以获得收入报酬。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他就失去了到别的企业当经理所能得到的收入报酬,而他所失去的这份报酬就是他在自己所拥有的企业当经理的机会成本。或者说,如果他在自己的企业当经理的话,他应当自己向自己支付报酬,而且这份报酬数额应该等于他在别的企业当经理时所可以得到的最高报酬。所以,从机会成本的角度看,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并且属于隐成本。

由于正常利润属于成本,因此,经济利润中不包含正常利润。又由于厂商的经济利润等于总收益减去总成本,所以,当厂商的经济利润为零时,厂商仍然得到了全部的正常利润。

成本理论是建立在生产理论的基础之上的。我们已经知道,生产理论分为短期生产理论和长期生产理论,则相应地,成本理论也分为短期成本理论和长期成本理论。由于在短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只能调整部分生产要素的数量而不能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短期成本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由于在长期内企业根据其所要达到的产量,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所以,长期内所有的要素成本都是可变的,长期成本没有不变成本和可变成本之分。本章从第二节起将先后研究短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和长期成本函数及其曲线。

第二节 短期总产量和短期总成本

在上章生产论的有关内容和分析工具的基础上,本节将推导和阐述短期总成本的概念。其目的在于说明短期成本理论是以短期生产理论为基础的。 一、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的关系

由厂商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成本函数,而且,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出发,也可以得到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下面,我们来进行具体的分析与推导。 假定厂商在短期内使用劳动和资本这两种要素生产一种产品,其中,劳动投入量是可变的,资本投入量是固定的,则短期生产函数为: Q?f(L,K) (5.1)

(5.1)式表示:在资本投入量固定的前提下,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和产量Q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对应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理解为:厂商可以通过对劳动投入量的调整来实现不同的产量水平。也可以反过来理解为:厂商根据不同的产量水平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劳动的投入量。根据后一种理解,且假定要素市场上劳动的价格侧和资本的价格r是给定的,则可以用下式来表示厂商在每一产量水平上的短期总成本: STC(Q)?wgL(Q)?rgK (5.2)

式中,w·L(Q)为可变成本部分;rgK为固定成本部分,两部分之和构成厂商的短期总成本,STC是短期总成本的英文缩写。如果以?(Q)表示可变成本侧w·L(Q),以b表

示固定成本rgK,则短期总成本函数可以写成以下形式: STC(Q)??(Q)?b (5.3)

至此,我们由(5.1)式的短期生产函数出发,写出了相应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显然,短期总成本是产量的函数。

进一步地,利用(5.2)式可以很方便地由厂商的短期总产量曲线求得相应的短期总成本曲线。其具体做法如下:以第四章生产论的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图为例,在图中的总产量TPL曲线上,找到与每一个总产量相对应的可变要素劳动投入量L(可参考表4—1),再用所得到的L去乘已知的劳动价格W(在此假定w=2),便可得到每一总产量水平的可变成本侧w·L(Q)。将这种总产量与可变成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描绘在平面坐标图中,即可得到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如图5—1所示。图中的横轴Q代表产量,纵轴C代表成本,由原点出发的曲线w·L(Q)就是短期可变成本曲线。

由于短期固定成本为rgK,所以,将短期可变成本曲线向上垂直平移rgK单位,便得到短期总成本曲线STC,在此有STC(Q)?wgL(Q)?rgK。 显然图4—2(a)的短期总产量曲线和图5—1的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应的关系。

第三节 短期成本曲线

本节将具体分析各类短期成本曲线的特征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短期成本的分类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地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它们的英文缩写顺次为:TFC、TVC、TC、AFC、AVC、AC和MC。

总不变成本TF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不变生产要素所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建筑物和机器设备的折旧费等。由于在短期内不管企业的产量为多少,这部分不变要素的投入量都是不变的,所以,总不变成本是一个常数,它不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即使产量为零时,总不变成本也仍然存在。如图5—3(a)所示,图中的横轴Q表示产量,纵轴C表示成本,总不变成本TFC曲线是一条水平线。它表示在短期内,无论产量如何变化,总不变成本TFC是固定不变的。

总可变成本TVC是厂商在短期内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可变生产要素支付的总成本。例如,厂商对原材料、燃料动力和工人工资的支付等。总可变成本TVC曲线如图5—3(b)所示,它是一条由原点出发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TVC曲线表示:由于在短期内厂商是根据产量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以,总可变成本随产量的变动而变动。当产量为零时,总可变成本也为在这以后,总可变成本随着产量的增加而增加。总可变成本的函数形式为:

TVC?TVC(Q) (5.4)

总成本TC是厂商在短期内为生产一定数量的产品对全部生产要素所支出的总成本。它是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之和。总成本TC曲线如图5—3(c)所示,它是从纵轴上相当于总固定成本TFC高度的点出发的一条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TC曲线表示:在每一个产量上的总成本由总固定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共同构成。总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TC(Q)=TFC+TVC(Q) (5.5)

平均不变成本AF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不变成本。平均不变成本AFC曲线如图5—3(d)所示,它是一条向两轴渐近的双曲线。AFC曲线表示:在总不变成本固定的前提下,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不变成本是越来越小的。平均不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AFC(Q)?TFC (5.6) Q

平均可变成本AV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可变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AVC(Q)?TVC(Q) (5.7) Q 平均总成本AC是厂商在短期内平均每生产一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全部成本它等于平均不变成本和平均可变成本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AC(Q)?TC(Q)?AFC(Q)?AVC(Q) (5.8) Q边际成本MC是厂商在短期内增加一单位产量时所增加的成本。用公式表示为:

MC(Q)?VTC(Q) (5.9) VQVTC(Q)dTC? (5.10)

VQ?0VQdQ或者 MC(Q)?lim 由(5.10)式可知,在每一个产量水平上的边际成本MC值就是相应的,成本TC曲

线的斜率。

平均可变成本AVC曲线、平均总成本AC曲线和边际成本MC曲线顺次:图5—3(e)、(f)和(g)所示。这三条曲线都呈现出U型的特征。它们表示:随着产量的增加,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总成本和边际成本都是先递减,各自达到本身的最低点之后再递增。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从以上各种短期成本的定义公式中可知,由一定产量水平上的总成本(包括TFC、TVC和TC)出发,是可以得到相应的平均成本(包括AFC、AVC和AC)和边际成本(即MC)的。关于这一点,将在本节最后部分的内容中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二、短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

在图5—3中,我们分别画出了7条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现在,我们将把这些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置于同一张图中,以分析不同类型的短期成本曲线相互之间的关系。这项工作将通过表5—1和图5—4来完成。

表5—1是一张某厂商的短期成本表列。表中的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的各栏均可以分别由相应的总成本的各栏推算出来。该表体现了各种短期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 表5—1短期成本表 总成本 产量Q 总不变成本TFC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1200 总可变成本TVC 0 600 800 900 1050 1400 2100 总成本TC 1200 1800 2000 2100 2250 2600 3300 平均不变成本AFC 1200.0 600.0 400.0 300.0 240.0 200.0 平均成本 平均可变成本AVC 600.0 400.0 300.0 262.5 280.0 350.0 平均总成本AC 1800.0 1000.0 700.0 562.5 520.0 550.0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MC 600 200 100 150 350 700 0 1 2 3 4 5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