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春季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doc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22:54:0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9-2020学年(春季版)七年级数学下册5.2.1平行线导学案新版新人教版

【学习目标】

1.了解平行线的概念,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两种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3.会根据几何语言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 【学习重点】

探索和掌握平行线的基本事实. 【学习难点】

理解平行线的概念及由平行线的基本事实导出其推论的过程.

行为提示: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知道本节课要学什么.

行为提示:引导学生学会看书,独学时对于书中的问题,一定要认真探究,理解新知,落实重点.

行为提示:充分利用教具的操作,得出平行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法指导:对于平行线的概念,可从以下几方面理解:(1)“在同一平面内”是前提条件;(2)平行线指的是“两条直线”,两条射线或线段平行,是指它们所在的直线平行;(3)“不相交”就是说两条直线没有公共点.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情景导入

1.两条直线相交有__1__个交点.

2.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

问题: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相交外,还有哪些?

自学互研 生成能力

【自主探究】

仔细阅读教材P11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平行定义及表示方法: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是平行线.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 请你举出一些生活中平行线的例子. 【合作探究】 活动:教师演示教具:

分别将木条a,b与木条c钉在一起,并把它们想象成在同一平面内两端可以无限延伸的三条直线.转动a,直线a从在c的左侧与直线b相交逐步变为在c的右侧与b相交.

思考:1.在直线a的转动过程中,有没有直线a与直线b不相交的位置? 2.在同一平面内,不重合的两条直线有几种位置关系? 3.什么叫两直线平行?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交流. 形成共识:1.有; 2.两种:相交和平行;

3.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没有交点,称直线a与b平行.记作:a∥b. 行为提示:利用三角尺画平行线时应抓住“一落,二靠,三移,四画”八字决.

行为提示:采用操作、观察、合作交流的方法突破难点.

【自主探究】

认真阅读教材P1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在上图转动木条a的过程中,有1个位置使得a∥b.

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3.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合作探究】

动手操作:如图,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再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

思考:上图中,(1)过点B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1条; (2)过点C画直线a的平行线,能画1条; (3)你画的直线有什么位置关系?平行. 师生结论:1.平行公理.

公理内容: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2.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符号语言:如图,如果b∥a,c∥a(已知),

那么b∥c(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交流展示 生成新知

【交流预展】

1.将阅读教材时“生成的新问题”和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得出的结论展示在各小组的小黑板上,并将疑难问题也板演到黑板上,再一次通过小组间就上述疑难问题相互释疑.

2.各小组由组长统一分配展示任务,由代表将“问题和结论”展示在黑板上,通过交流“生成新知”. 【展示提升】 知识模块一 平行线 知识模块二 平行公理及推论

检测反馈 达成目标

【当堂检测】

1.在同一平面内有三条直线,如果要使其中有且只有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它们( C )

A.没有交点 B.只有一个交点 C.有两个交点 D.有三个交点

2.三条直线a、b、c,若a∥c,b∥c,则a与b的位置关系是( B )

A.a⊥b B.a∥b C.a⊥b或a∥b D.无法确定

3.直线l同侧有A、B、C三点,若过A、B的直线l1∥l,过B、C的直线l2∥l,则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理论依据是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

4.如图,在括号内填上推理依据.

∵AB∥CD,EF∥CD,∴AB∥EF(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 1

5.如图,射线OA∥CD,射线OB∥CD,∠AOC=3∠AOB.求∠AOC的度数.

解:∵AO∥CD,BO∥CD, ∴A,O,B三点在一条直线上. ∴∠AOB=180°. 1

又∵∠AOC=3∠AOB, 1

∴∠AOC=180°×3=60°. 【课后检测】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1.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