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上海市金山区高三下学期质量监控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7:37:4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本文系转载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金山区2017学年第二学期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018年4月

一 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 (《<孟子>二章· 》)(2分) (2) ,此时无声胜有声。 (白居易《琵琶行》)(1分) ⑶有时候,我们对自己所处的环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苏轼的《题西林壁》中的诗句“ , ”说明了这个问题。(2分) 2.按要求选择。(5分)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2分)

诗的情趣都从沉静中回味得来。感受情感是能入,回味情感是能出。诗人对于情趣都要能入能出。单就能入说, ;单就能出说, 。能入而不能出,或能出而不能入,都不能成为大诗人,所以“主观的”和“客观的”在诗中是不存在的。比如班婕妤的《怨歌行》,陆游的《书愤》和李煜的《虞美人》, ,入而能出,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李白的《长干行》,杜甫的《石壕吏》和《无家别》, ,出而能入,是客观的也是主观的。 ①它是主观的 ②都是痛定思痛 ③它是客观的 ④都是体物入微 A.③①④② B.①③②④ C.①③④② D.③①②④ (2)下面是某校校庆前夕,四位校友发给联络办老师的一条微信,其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获悉母校华诞,甚喜,届时定拨冗出席庆典,特此通知。 B.因事务繁忙,恐难以按时光临母校参与庆典,深表歉意。 C.因身体欠安,但一定准时前往母校列席庆典,谨此奉告。 D.因航班取消,故不能及时赶到母校参加庆典,敬请谅解。

二 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5分)

故事新编,谁动了经典这块奶酪

柳青

①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资源都有可能被置于改编的大环境中,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勇气面对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广义上的人类故事?

②陈凯歌的《妖猫传》上映时,围绕它而起的各种争议,远比电影本身要丰富。该如何看待这个过分时髦的“故事新编”对中国古典“文学记忆”的改写乃至颠覆呢?而《妖猫传》不是一个孤独的个案。在全球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创作者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异常富足的素材库,“讲述中国故事”不独对中国创作者构成吸引力,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也不独是中国创作者所面临的问题。

③随着来自外部的视线聚焦于中国历史文化的题材,传统和经典不断面临创造性、颠覆性的重述,对此,大部分的创作者和学者认为,受众的集体审美定势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化遗产在这个时代必然要在创新中得到传承和存续,“传统”更需要有效的使用,而非简单的崇拜与赞美。

④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提出:“经典作品自有其美学力量,它们穿越时代和地域的区隔,在每一次未曾预期的阅读或改写中释放自身的独特能量以及复杂性。” ⑤回溯技术和媒介都欠发达的前现代时期,文艺作品的传播就不受国与族的限制,“他者”的凝视和想象始终存在。还是来看“杨贵妃”这个母题。早在平安时代,白居易的诗作已经深刻地影响了紫氏部的创作,《源氏物语》的灵感部分地来自《长恨歌》。紫氏部明确地将男主角光源氏的母亲桐壶更衣类比杨贵妃,她在小说中成为“永恒女性”的化身,其后出场并介入光源氏感情生活的藤壶和紫姬,或多或少是更衣和杨妃双重形象的翻版或替身。紫氏部从白居易的诗句中得到启发,写出了她作为平安时代的日本女性所体会到的痛苦和压抑,随着时间流逝,她的作品也被奉为经典,就这样,中国的文学记忆部分地衍化成日本的文学记忆,这个案例完美地验证了布鲁姆的论断。

⑥如果紫氏部的创作是“严肃文学”对“严肃文学”的改写,那么我们这个时代“改编的困惑”更多来自不按常理出牌的“大话”。比如《西游记》遭遇的颠覆式改写,已经超过..了孙悟空的“七十二变”。正在播出的韩剧《花游记》,看片名就知道创意来自《西游记》,在现代韩国恋爱剧的背景下,唐僧性别翻转成了美人,悟空是她身边的痴汉。不能断言这是韩国电视人“瞎搞”,因为《花游记》里主角交锋的日常,和小说《西游记》里唐僧给悟空设下的重重“情难”,是能一一对上的。

⑦那么,唐僧能不能穿越成当代的酷女生?遣唐使晁衡能不能爱过杨贵妃?花木兰可不可以是反抗庸俗婚恋观的女权样本?种种来自他者的“想象”,很容易在本地引发出对于“歪曲”的焦虑。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杜庆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自信”,在于“越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要有勇气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从自身文化资源里写出更有广泛意义的人类故事,而不是预设自己是被猎奇的对象。

⑧青年学者、作家李天飞认为,面对典籍,“还原式改编”是必要的,但经典的力量更多靠创新来传递下去。为什么拍摄于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是难以超越的“神作”?在于它尊重小说成文年代的民俗和美学,集传统戏曲底蕴,用明朝大众娱乐的方式还原一部明朝的文本,这部连续剧的真相是一部在电视媒介上播放的连台本戏。但《西游记》的能量不

能被局限在这样高度还原的改编中。“西天取经”的故事原生于唐朝,成书于明代,最终成为中国人的集体精神享受,这种精神享受还会不断发展下去。从传说到诗话,从平话到小说,从戏曲到电影,一代又一代的创作者利用这个题材,讲出属于自己时代的故事。在这些故事诞生的“当时”,它们都曾是前卫的时尚,随着时间流逝,时尚变成古董,古董中又衍生了新的时尚——这就是传承。在不断的创新中,形式变了,方法变了,技术变了,但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⑨当代重要的戏剧理论家、德国学者汉斯·蒂斯·雷曼在观摩大量中国创作者的作品时,注意到比起欧洲同行,中国创作者的焦虑更多地来自“对悠久传统负责”。作为局外人,他表达了和我国学者类似的态度:“艺术的表达一定具有时代的印记。后人能够借助经典想象过去,但‘像过去那样创作’并不能复制伟大的艺术。传统之所以形成,是因为艺术家不断的思辨、质疑和改变。任何艺术的进步都源自对传统的使用,使用即意味着创新。” ⑩所以,面对“文化遗产”的叙事资源,叙述者和受众的内在精神转向,是更值得探讨的话题。 (选自《文汇报》2018.3.28) 注:①紫式部(约973年—约1019年至1025年),日本平安时代著名女作家,《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以男主人公光源氏为中心。 3.分析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2分) 4.第⑤段《源氏物语》的例子是如何证明第④段哈罗德·布鲁姆的观点的?(3分) 5.第⑥段中的“大话”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 6.下列符合⑦⑧两段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 经典作品总是会被他者进行“想象”,也很容易在本地引发改编的焦虑。 B. 只要面对全球化背景下开放的文化脉络进行故事新编,才有真正的文化自信。 C. 1986年的连续剧《西游记》如果继续传承下去,只有进一步高度还原的改编。 D. 经典作品被新编以后,其文化基因是不会被抹去的,它留在血脉里成为传统。 7.以《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为例,根据第⑨段画线句的观点,选择其中的一个情节加以改编,并简述你的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2题。(17分) 那个搭车的青年

毕淑敏

⑴那一年,我“五一”放假回家,搭了一辆地方上运送旧轮胎的货车,颠簸了一天,夜幕降临才进入离家百来里的戈壁。正是春天,道路翻浆。突然在无边的沉寂当中,立起一根土柱,遮挡了银色的车灯。

⑵“你找死吗?你!你个兔崽子!”司机破口大骂。我这才看清是个青年,穿着一件黄色旧大衣,拎着一个系着棕绳的袋子。

⑶“我不是找死,我要搭车,我得回家。”“不搭!你没长眼睛吗?司机楼里已经有人了,哪有你的地方!”司机愤愤地说。

⑷“我没想坐司机楼子,我蹲大厢板就行。”司机还是说:“不搭!这样的天,你蹲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