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10:47: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编程入门指南
前言
如今编程成为了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技能」:作为设计师,懂一些编程可能会帮你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工作内容;作为创业者,技术创始人的身份则会让你的很多工作显得更容易。而作为刚想入门的新手,面对眼前海量的信息,或许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开始;入门轻松度过初级材料的学习后,发现学习越来越困难,陡峭的学习曲线又让你望而却步;你知道如何在页面上打印输出一些文本行,但是你不知道何时该进行一个真正的有用的项目;你不清楚自己还有哪些不知道的东西,你甚至搞不清下一步该学什么。
这篇文章的内容对此不仅会有一些方向性的建议,还会包含一个核心向的编程入门导引。当然,Step by Step 的路线是不现实的,并且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所以给出的这个编程入门导引更多的是为了引发读者的思考,最终帮助你形成适用于自己的学习路线。
但要注意: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些真心想学编程的人看的——那些憋着一股狠劲儿,一定要做出个什么真东西,不学好不罢休的人;而不是那些「听说编程好玩」的人,在我看来,这种人永远都入不了编程的门,更别提整出个像样的东西来了。 心态调整 确定目标
You can code. They cannot. That is pretty damn cool. –Learn Python The Hard Way
在你学习编程之前思考一下你的目标,当你有最终目标时道路会更加的清晰。那么,你想要写什么?网站?游戏?iOS或者Android应用?或是你是想自动化完成一些乏味的任务让你有更多的时间看窗外的风景?也许你只是想更具有就业竞争力找个好工作。所有的这些都是有价值的目标,这些目标都是你编程学习推动力的一部分,没有推动力的人,是无法在略显枯燥的漫长学习之旅中走远的。 这段视频也许能给你启发:What Most Schools Don't Teach 不要浮躁
Bad programming is easy. Even Dummies can learn it in 21 days. Good programming requires thought, but everyone can do it and everyone can experience the extreme satisfaction that comes with it.
不管是在线下还是线上的书店,满目都是《21天学通Java》这种速成书目,它们都承诺在很短一段时间内就让你能够学会相关技术。Matthias Felleisen在他的著作How to Design Programs, Second Edition一书中明确指出了这种「速成」的趋势并予以了以上的讽刺。
所谓的「捷径」或者说「银弹」是不存在的,智者说过,精通某个东西需要10年或10000个小时,也就是汉语中的「十年磨一剑」,所以不用着急,功不唐捐。 培养兴趣
Most good programmers do programming not because they expect to get paid or get adulation by the public, but because it is fun to program. –Linus Torvalds
沉醉于编程,编程更是为了兴趣。兴趣是推动力的不竭源泉,保持这种充满兴趣的感觉,以便于你能将其投入到你的10年/10000小时的编程时间中。编程很有趣,那是探索的喜悦。那是创造的喜悦。看到自己亲手完成的作品显示在屏幕上很有趣。有人为你的代码而惊叹很有趣。有人在公共场合称赞你的产品、邻居使用你的产品、以及在媒体上讨论你的产品很有趣。编程应该十分有趣,若并非如此,就找出导致编程无趣的问题,然后解决之。 开始学习 令人警醒的故事
刚上初中时我便开始了编程学习,很不幸,我读完了好几本当时普遍存在的诸如《21天精通C++》这类的垃圾书,当时读完也无大碍,甚至还能写点小程序。但是软件出故障了我不知道为什么,稍显庞大的编程问题无从下手,碰到现有的库做不到的事也只能两手一摊。虽然我每天不停地编码,但我发现自己的编程能力却是提高的如此缓慢,对于「迭代」与「递归」的概念只有极其有限的了解,可以说只是把计算机当成了计算器来使用。
进入大学后,我主修了物理学,最初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在记忆背诵那些物理公式,却不理解她们是如何得出的,她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亦或是她们的意义。我不停地学习如何计算解答一些常见的物理问题,却对在这些Hows背后的Whys一无所知。
而在我尝试做一些基于物理行为的电脑游戏时我再次遇到了之前的的困难:面对新问题时无从下手,面对新问题时的恐惧不断累积滋生,我开始主动逃避,不去真正地理解,而是幻想能通过Google搜索复制粘贴代码解决问题。幸运的是,大二时的一堂课完全改变了我的学习方法。那是第一次我有了「开天眼」的感觉,我痛苦地意识到,我对一些学科只有少的可怜的真正的理解,包括我主修的物理与辅修的计算机科学。
关于那堂课:那时我们刚刚学习完电学和狭义相对论的内容,教授在黑板上写下了这两个主题,并画了一根线将他们连了起来。「假设我们有一个电子沿导线以相对论级别的速度移动…」,一开始教授只是写下了那些我们所熟悉的电学与狭义相对论的常见公式,但在数个黑板的代数推导后,磁场的公式神奇的出现了。虽然几年前我早已知道这个公式,但那时我根本不知道这些现象间的有着这样潜在的联系。磁与电之间的差别只是「观察角度」的问题,我猛然醒悟,此后我不再仅仅追求怎么做(How),我开始问为什么(why),开始回过头来,拾起那些最基础的部分,学习那些我之前我本该好好学的知识。这个回头的过程是痛苦的,希望你们能就此警醒,永远不要做这种傻事。 警醒后的反思
这幅图取自 Douglas Hofstadter 的著作G?del, Escher, Bach。图中的每一个字母都由其他更小的字母组成。在最高层级,我们看的是\,M 这个字母由三个HOLISM(整全觀)构成,U则是由一个REDUCTIONISM(还原论)构成,前者的每一个字母都包含后者的后者整个词,反之亦然。而在最低层级,你会发现最小的字母又是由重复的\组成的。
每一层次的抽象都蕴含着信息,如果你只是幼稚地单一运用整体论在最高层级观察,或运用还原论观察最低层级,你所得到的只有\(在一些地区的方言中mu意味着什么都没有)。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尽可能多的获取每个层级的信息?或者换句话说,该怎样学习复杂领域(诸如编程)包含的众多知识?
教育与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一个关键问题:初学者们的目标经常过于倾向整全觀而忽略了基础,举个常见的例子,学生们非常想做一个机器人,却对背后的 理解物理模型→理解电子工程基础→理解伺服系统与传感器→让机器人动起来 这一过程完全提不起兴趣。 在这里对于初学者有两个大坑:
如果初学者们只与预先构建好的「发动机和组件」接触(没有理解和思考它们构造的原理),这会严重限制他们在将来构建这些东西的能力,并且在诊断解决问题时无从下手。
第二个坑没有第一个那么明显:幼稚的「整体论」方法有些时候会显得很有效,这有一定的隐蔽性与误导性,但是一两年过后(也许没那么长),当你在学习路上走远时,再想回过头来「补足基础」会有巨大的心理障碍,你得抛弃之前自己狭隘的观念,耐心地缓步前进,这比你初学时学习基础知识困难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