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4 14:40:3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天净沙﹒秋思》主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深入了解这几首诗的作者,知人论世,从而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2.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处境下的愁苦的心情,剖析愁苦背后 深层次的原因。 教学难点:同上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老师给你们两个关键词,秋天、游子,你们会想到什么?好,同学们大都想到了悲凉的心境,那么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异国他乡看到秋景时的大多心情如何,在这种心情的背后,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让我们一同走进这些诗人,走进他们的诗歌,探究其中的原因。我们首先探讨的是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二、了解作者

马致远(1250—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尊称为“曲状元”,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这首元曲,把握节奏。 2.听录音,学生跟读,感受意境。 3.学生齐读,进一步走近这首元曲。 四、曲径通幽,深入探讨

1.找一名同学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首元曲所描绘的画面,可以适当加入自己的理解。

2.再读这首诗,思考:在这首元曲中,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你认为这首元曲中哪些句子或词语体现了作者的这种情感?

明确: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明确意象的概念: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

4.作者悲秋思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月夜忆舍弟

五.了解作者,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诗人,河南巩县(今郑州巩义)人,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 六.初读,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全诗,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尽量把握节奏。 2.教师范读,学生模范教师的语气、节奏。 3.学生齐读,尽量走近这首诗。 七.感悟作者情感,感受人间真情

1.找同学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说说这首诗大致讲述了什么内容,可是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

2.这首诗中用了哪些意象? 明确:戍边鼓声、大雁

3.学生合作研讨: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找同学介绍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明确:表现了诗人在战争中思念亲人,思念家乡的情感,由戍边的鼓声、大雁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