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3 4:06:2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长安大学城乡规划城市更新与保护规划 历史街区更新设计研究

———以西安市西仓历史街区为例

摘要: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给城市建设带来了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后,城市问题错综复杂的旧城区更新改造动力十足,人们不仅要求物质环境的更新交替,更是对能够彼此进行精神交流、促进邻里关系和谐、社会多元共生,和谐共生的公共空间有着强烈诉求。历史街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记录了历史风貌,保存有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信息,反映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和风貌。实施对历史街区的有效保护,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对于传递历史信息、展现历史风貌、提高城市品位,进一步改善街区居民的生活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历史片区所在地的文化、地理、人文、社会的深入探讨,对西仓历史街区的用地、建筑、交通、人口构成等系统的分析研究,提出保护与更新措施,在原有建筑空间肌理上,延续文脉,解决居住整体环境,恢复历史街区活力,实现历史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历史街区 功能置换 保护策略 更新措施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后,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城市问题错综复杂,城市更新改造变得更加迫切,在更新过程中,城市历史街区有着极大的价值,传统历史街区沉淀着历史与文化,体现着地域特色,承载着历史发展脉络,记忆着居民生活的片段,由于历史街区生活质量的下降,风貌的消减,基础设施缺乏,房屋破解的现实,使得历史街区不得不进行城市更新,为了保留这些文化遗存,延续文脉,继承城市发展脉络,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与生空间,恢复发展历史街区活力,探索出一条适宜历史街区更新之路。 二、西仓历史街区发展现状

图 1西安历代城市演变

1.西安古城空间演变

西安具有最早的建城史和最长的建都史,历史文化资源丰富,被誉为中国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不仅如此,西安以其特有的都城遗址和规模宏大的唐长安城的规划,使得西安在中国都城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图1、图2) 2.西安城市特色

31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为西安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存,形成了西安特有的地域文化和城市风貌。跨入21世纪,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文化趋同的今天,我们认识到唯有充分挖掘西安城市所特有的文化特色,继承并且发扬城市独有的文化内涵,才能永久的保留城市的魅力。当代西安的城市面貌在传统格局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城市规划的指导下,城市大的空间布局沿循其历史文脉,突出其

图 2唐长安城

传统格局,彰显其空间气韵。从发展战略、规划布局和城市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采取综合

措施,使保护与建设相统一,继承与发展相统一,使城市现代化建设与历史文化遗产浑然一体,形成了西安独具风格的城市特色。

1

长安大学城乡规划城市更新与保护规划

3.西仓历史街区区位

西仓历史街区位于西安市莲湖区北院门历史街区内,南临回民街,北临莲湖路及现代大型商业,东接大皮院小皮院历史街区,紧邻地铁一号线,交通便利。基地内回民聚居,市井气息浓郁,有西仓清真寺,并与周边其它清真寺共同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基地内有西安市有名的花鸟鱼虫市场,一直保持着每逢星期四和星期日开市的传统,称之“鸟市”。(图3) 4.历史街区文化脉络

图 3西仓历史片区区位

(1)回族人口的产生:唐朝时期,由于丝绸之路,一批批的中亚、西亚回族人东迁,是回族人口大增,回族人具有自己的文化、风俗、职业特征。 (2)西安地区回族聚集区的产生:中唐时期,长安回族人口较多,回民区从两宋开始,穆斯林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迁徙,元代,蒙古进入长安城,大量穆斯林随之而来,成为后来西安回族主要人口。清朝,伊斯林建筑发展至顶峰,长安人口剧增。

(3)唐、元之后,回坊人口膨胀,回坊格局开始形成,明清时期达到高潮,形成“七寺十三坊”的格局。清朝初期,伊斯兰教的传播方式由教父式改为以清真寺为聚集点,招收宗教人士进行了宗教学习培养,吸引各方穆斯林慕名而来,回坊人口又有新的突破。(图4)

图 4明清“七寺十三坊”格局 (4)近现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经济发展快速,青海、兰州等地回民陆续迁至回坊,西安 回族人口数量明显增多。在原先“七寺十三坊”的格局之上进行划分,形成了不同的社区,

主要包括化觉巷社

区、学习巷社区、红埠街社区、二府街社区、西仓社区、洒金桥社区以及香米园社区这几规模较大的社区。然而这些社区形成并未打破原先“七寺十三坊”的格局.现在的回坊居民依旧依照这个格局生活。(图5) (5)莲湖区历史街区现状: 人口43.6%为穆斯林居民,莲湖历史街区为在“大拆大建”浪潮中唯一基本未动的大片街区,具有历史街区具备的一些基本条件,应该在后期建设中发扬其历史文化特征,以辩证的观点发展保护历史街区。 (6)传统文化与民俗艺术:

宗教文化:以清真寺为中心的穆斯林聚居区。 饮食文化:以牛羊肉为主,忌食猪肉,风味小吃遍地。

服饰文化:男人多戴黑色,棕色或白色无沿、平顶圆帽,回族妇女戴盖头。 图 5近现代寺坊格局 (7)社会组织结构:围寺而居,血缘关系与地缘关系。 5.传统关中民居风貌特色

关中地区因受到中国传统儒家礼教文化的影响,传统民间主要的聚居方式,是以家族为主的组成单位,有助于形成统一完整的整体风貌。关中传统民居“场”、“街”、“院” (1)场:为场所,是以节点形式存在于传统民居群落中,为一种向心空间。

2

长安大学城乡规划城市更新与保护规划 (2)街:传统民居中的街巷,将院落空间和场所空间串联起来,是一种私密与公共空间之间的一个过渡空间。商业性街巷:高宽比为1.5~2.0,居住性街巷:高宽比为0.8~1.0。具有简朴、清净感。 (3)院:为庭院,房屋围合室外空间。 独院式:沿用地周边布置房屋,私密性很强

纵向多进式:以二、三进院落为主,形成序列空间,空间更加灵活,私密性更强。

横向联院式:几个多进院落横向联通,分隔联系灵活自

三、西仓历史街区调查 1.用地性质现状调查

西仓历史街区用地性质主要有:二类三类居住用地,中

小学用地,宗教用地,商业用地以及少量行政办公用地。其中,图 6用地性质分析

北部与中部多为二类居住用地(家属院),西仓家属院四周有院墙隔离,形成较封闭的独立系统,在东西两侧为传统回坊民居,形成带状的连绵片区。基地南侧为中学与小学。沿街商业于基地四周的校场门,洒金桥,庙后街,北广济街展开,多为家庭式个体经营。(图6)

2.交通现状调查

基地周边道路洒金桥与北广济街为城市次干道,庙后街与劳武巷-教场门为城市支路,基地内部为历史街巷,主要为人行。(图7、图8)

3.建筑分析

图 8交通现状

(1)建筑质量分析

图 7道路断面

西仓历史街区内建筑由于建设年代,使用性质,建设模式的不同,可划分为三类不同质量。

一类建筑质量较好,建设年代晚,有统一的环境规划。二类建筑质量一般,主要为多层居住区及行政办公单位。一小部分传统回坊住宅建筑质量较好,也属于二类。三类建筑层数低,建筑质量差,许多已严重破损或正在拆迁整改。主要为回坊住宅和单位旧址。建筑50%为三类建筑,其中以商业建筑为主,仓储与住宅多为二类建筑,学校为近几年新建建筑,为一类建筑。

(2)建筑高度分析

西仓片区中商业建筑多为1~3层砖混结构,住宅建筑多为4~6层,少量7~9层,总体建筑层数低,符合上位规划建筑高度控制要求,但仍有一栋高层超过高度控制线。 (3)建筑细部和建筑风格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