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学习辅导习题及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7:10:0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Na2SO4 > MgSO4> CaCl2

8.下面属于水包油型乳状液(O/W型)基本性质之一的是( )。

(A)易于分散在油中 (B)有导电性 (C)无导电性 9、溶胶的基本特征可归纳为

A 高度分散和聚结不稳定性 B 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C 不均匀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 D 高度分散,多相性和聚结不稳定性 10、对溶胶的描述中,下列不正确的是

A 均相体系 B 多相体系

C 热力学上属不稳定体系 D 动力学上属稳定体系

11、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现象的是

A 电导 B 电泳 C Brown运动 D 沉降平衡

12、在Tyndall效应中,关于散射光强度的描述,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随入射光波长的增大而增大 B 随入射光波长的减小而增大 C 随入射光强度的增大而增大 D 随粒子浓度的增大而增大

13、当光照射溶胶时,所显示Tyndall效应的光波称作

A 乳光 B 反射光 C 折射光 D 透射光

14、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可以观察粒子的Brown运动 B 可以直接确切地看到粒子的形态和大小 C 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D 观察到的仅是粒子对光散射的亮点

15、所谓溶胶的沉降平衡是指

A 各处浓度均匀一致 B 粒子匀速下沉

C 粒子分布达平衡 D 粒子所受重力=阻力

16、为了将不同的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

A 电泳 B 电渗 C 沉降 D 扩散

17、对As2S3水溶胶,当以H2S为稳定剂时,下列电解质中聚沉能力最强的是

A KCl B NaCl C CaCl2 D AlCl3

-3-3

18、用等体积的0.05mol·mAgNO3溶液和0.1mol·dmKI溶液混合制备的AgI 溶胶,在电泳仪中胶粒向

A 正极移动 B 负极移动 C 不移动 D 不能确定

19、对一胶粒带正电的溶胶,使用下列电解质聚沉时,聚沉值最小的是

A KCl B KNO3 C K2C2O4 D K3[Fe(CN)6]

20、对于Fe(OH)3溶胶,当分别加入KCl、KNO3、KSCN三种电解质聚沉时,其聚集沉力的大小顺序为

A KCl>KNO3>KSCN B KCl<KNO3<KSCN C KSCN> KCl>KNO3 D KNO3>KCl> KSCN

21、电动电势ζ是指

A 固体表面与滑移面的电势差 B 固体表面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C 滑移面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D 紧密层与扩散层分界处与溶液本体的电势差

22、外加电解质可以使溶胶聚沉,直接原因是

A 降低了胶粒表面的热力学电势 0 B 降低了胶粒的电动电势ζ C 同时降低了 0和ζ D 降低了| 0 |和|ζ|的差值

23、溶胶的稳定性与温度的关系是

A 随温度升高而增加 B 随温度升高而降低 C 不能稳定 D 与温度无关

24.乳状液与泡沫作为胶体化学的研究内容是因其具有溶胶所特有的 。

A 分散度 B 多相性及聚结不稳定性 C 多相性及分散度 D 全部性质

25.所谓乳状液是指 。

66

A 油、水互溶所形成的二组分体系

B 油分散在水中而不是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C 水分散在油中而不是油分散在水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D 油分散在水中或水分散在油中所成的分散体系

26.乳状液的类型主要取决于 。

A 分散相的多少 B 分散介质的多少 C 分散介质的性质 D 乳化剂的性质

27.下列关于乳化作用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降低界面张力 B 形成坚固的界面保护膜 C 形成双电层

D 与分散相液滴发生化学反应改变了分散相的分子形态

28.下列关于乳状液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乳状液属于胶体分散体系

B 乳状液的类型取决于水、油两相的体积 C O/W型乳状液不能转型为W/O型乳状液 D 能被水稀释的乳状液属于O/W型乳状液

29. 某多分散的高分子化合物,用渗透压法测得其均相对分子的质量为M1,用光散射法测得

其均相对分子质量为M2。其结果是 。

A. M1=M2 B. M1>M2 C. M2>M1 D. 因方法误差,M1≠M2

56

30. 某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约在10~10之间,欲准确测其均相对分子质量,下述

实验方法不能采用的是 。

A. 渗透压法 B. 光散射法 C.粘度法 D.凝固点降低法

31. 可利用胶体化学手段来研究高分子溶液的主要原因是 。

A.高分子溶液为热力学稳定体系

B.高分子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与胶体中的分散相粒子大小相当

C.高分子溶液中的溶质分子与溶胶中的分散相粒子的扩散速度都比较慢 D.高分子溶液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与溶胶中分散相粒子的相对粒子质量不均一

32. 分离不同蛋白质最简便的方法是 。

A. 纸电泳 B. 离心沉降 C. 等电聚焦 D. 渗透压

33. 向溶胶中加入少量高分子能使溶胶发生絮凝,是由于 。

A.高分子使溶胶的热力学稳定性降低 B.高分子能降低溶胶的电动电势

C.高分子在胶粒间桥联使其失去动力学稳定性 D.高分子能破坏溶胶双电层。

四、 计算题

-7

1.某溶胶粒子的半径为2.12×10m,观察其Brown运动,经若干次实验后,测得粒子

-5

的平均位移X = 1.004×10m,平均观察间隔时间为60秒,实验温度为290.2K,介质

-3

的粘度为1.10×10Pa·s。求Avogadro 常数L。

-9

2.298K测得胶粒(球形)半径为2.0×10m的某溶胶在两极相距0.1m,所施加的电

-5-1

压为100V的电场中胶粒向正极的移动速率为2.0×10m·s,已知该溶胶分散介质的

-3

介电常数ε=81.1,黏度η=1.00×10Pa·s,求该溶胶的ζ电势。

-7-3

3.有一金溶胶,胶粒半径 r = 2.0×10m,分散介质的黏度η = 1×10Pa·s,计算

-2

胶粒下沉1×10m所需时间(只考虑在重力场中的沉降)。已知胶粒密度为

4-33-3

1.93×10kg·m,分散介质密度为1.0×10kg·m。

4.在H3AsO3的稀溶液中,通入H2S气体可生成As2S3溶胶。已知过量的H2S在水溶液中

+--23

电离成H和HS。在四个烧杯中分别盛2.00×10mAs2S3 溶胶,分别加入NaCl、MgCl2 、

-3

MgSO4、Al(NO3)3溶液使其聚沉,最少需加入电解质的量为:0.1mol·dmNaCl 溶液

-53-3-63-3

2.08×10m;0.01mol·dmMgCl2溶液 1.55×10m; 0.01mol·dm MgSO4溶液

-63-3-63

1.77×10m;0.001mol·dm AlCl3溶液2.10×10m。计算上述各电解质的聚沉值,

67

写出聚沉能力大小的排列顺序,并解释MgCl2和 MgSO4的聚沉能力为何不同?

4

5、 将4.0mol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的聚苯乙烯与6.0mol相对分子质量为 1.0×10的聚苯乙烯混合,求此混合样品的

5

-3

和分布宽度指数D的值。

6、在298K、 溶剂条件下,测得浓度为20kg·m的聚苯乙烯溶液的渗透压为60Pa, 求该聚苯乙烯的摩尔质量。

56

7、298K下,分别测得均相对分子质量为5.0×10、2.0×10聚乙烯醇水溶液的[η]为

3-13-13-1

0.429mkg和1.23m·kg,又测得另一聚乙烯醇水溶液的[η]为0.820m·kg,求该聚 乙烯醇的均相对分子质量。

8、293K下,利用超速离心沉降测得核糖核酸酶水溶液的沉降系数为1.64Svedberg单

-112-1

位,又测得该核糖核酸酶水溶液的扩散系数为11.9×10ms,已知该核糖核酸酶在水

-33-1-3

溶液中的比容为0.728×10m·kg,水的密度为1080kg·m。求该核糖核酸酶的摩尔 质量。

9、在膜之一侧胶体RNa浓度为c1,并假定完全解离,若外部为纯水, 则其渗透压 π实=2c1RT。若膜之另一侧放浓度为c2的NaCl溶液。试证明: 实验测定的渗透压

π测=2c1[ ]RT,而当c1>>c2时,则 ;而当c2>>c1时,则π测=1/2π实, 即在此情况下测得的渗透压仅为真实渗透压的一半。

-+

10、 有一半透膜,膜内是浓度为c1的RNa溶液,膜外为纯水。膜平衡的结果是造成了

.-3

膜内外pH值的变化,此过程称为膜水解。如果膜水解程度很小,且c1=0.1moldm。问 平衡时膜内外pH值各为多少?(pH内 =5 ; pH外=9)

答案:

一、1. 答:×2. 答: ×3. 答:√4. 答:×5. 答: √6. 答: √7. 答: ×8. 答: √二、1、答:高度分散的(分散相粒子在1~1000 nm);微不均匀的(多相);热力学不稳定相系统。 高度分散的(大分子尺寸在1~1000 nm 之间);热力学稳定的均相系统。 2、答:负 ;电泳。 3、答:小;小。 4、答:搭桥效应;脱水效应;电中和效应。

5、答:反;大;小;大;反。 6、答:气体。 7、答:表面活性物质;固体粉末;一些天然物质。

68

8、答:负极

+-x+--+x-+

9.[(AgI)m·nAg·(n-x)NO3]·xNO3 [(AgI)m·nI·(n-x)K]·xK 10.胶粒对光的散射。

11.分散介质分子对胶粒不断撞击的结果。 12.离心 扩散

13.由于胶团双电层结构的存在,使胶粒带相同的电荷而相互排斥。 14.胶粒所带电荷相反,两者的用量比例适当(总电荷量相等)。 15.颜色的改变 产生浑浊 静置后出现沉淀 16.离子交换 压缩 吸附 17.加合 敏化 对抗 18.切变稠化 切变稀化

19.O/W W/O 稀释法 染色法 电导法 20.降低油-水界面张力 形成坚固的保护膜 21.O/W W/O

22.降低界面张力 形成具有一定机械强度和弹性的界面膜 形成具有适当黏度的液膜。 23.D=1.6 24. 溶胀 溶解

25、热力学稳定性的不同,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稳定体系,而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26、A2=0;

27、体积限制效应 渗透压效应 三、1. C,2. C, 3. D ;C,4. A,5. C,6. A ;E;B ,7.C, 8.B,9、D,10、A 11.A,12.A,13.A, 14.B,15.C,16.A,17.D,18.A,19.D, 20.A,21.C,22.B, 23.B, 24.B,25.D,26.D,27.D,28.D, 29.C,30.D,31.B,32.A,33.C.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