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关于市区停车难及停车设施建设的调查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4 1:30: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调研报告:关于市区停车难及停车设施建设的调查

近几年,随着机动车的迅速普及,停车难问题已经成为城市管理和发展的顽疾。目前我市常住人口近500万,汽车保有量约32万量,其中市区车辆超过13万辆,共有车位2万个,车位比例仅为1:0.15,与国家标准1:1.3—1.5差距很大。而且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去年全市日均挂牌100余辆,高峰时达到200多辆。与之相反的是,市区公用车位的增加却很缓慢,“上班赶早占车位,下班见缝抢车位,购物排队等车位,就医漫游寻车位”已经成为市民“停车之痛”的真实写照,供需矛盾加剧问题,亟待解决。

一、改良“硬件”,挖掘现有资源

“市中心世纪金花商场附近露天停车位太少,地下停车场进出不便,每次来这都要花上好久寻找车位。”面对公共场所停车难的问题可不只有市民王先生一人,刚从华润超市购物出来的李女士也是一脸无奈:“以往每次开车来超市购物,找停车位最让人头疼,要是停在路边又怕被开罚单。没办法,现在来这儿我都不开车了,但有时购物太多,实在不方便。”除了大型商场、超市等公共场所外,居民区、医院、公园、广场、学校附近等都成了停车难的“重灾区”。而这些地方往往处于闹市,土地资源紧缺,用以新建停车场的空闲土地十分有限。在无法快速增长停车位的情况下,如何拓展空间,盘活现有车位使用效率,成为了缓解泊位短缺、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途径。

“空间上拓展”: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建设立体停车库,让城市“长高”而不是“变胖”,是解决目前停车难题的有效措施。立体车库具有占地少、利用率高、进出方便等优势,据了解,密集型立体停车设备可以实现在平均50平方米的土地上容纳40至50辆车,比传统停车场容车率高出10倍。我们可将城市主城区和道路交通密

集区域现有的停车场、老城改造等空间改建为立体停车库,这既扩大了停车位数,又节省了原本就紧张的道路资源,缓解了道路交通压力。挖潜修建公共停车场既能“上天”也可“入地”,我们可充分挖掘城市道路、广场、学校操场、公园绿地等公共设施地下空间建设公共停车场,譬如可在统一广场东侧绿地、育才中学操场、中医学院老校区等地建设地下停车场。

“时间上错开”:我们可以利用时间上的交叉,缓解空间上的压力。一是对条件允许的道路不再搞全路段、全时段地禁停管理,而是在较宽的非机动车道上分路段规划好人行道、非机动车道、机动车停车位和非机动车停车位,这样就极大地方便了居民停车。二是在停车确实困难的老旧小区附近道路宽阔而深夜通行车辆较少的地段上设置了深夜限时停车位,允许深夜限时停车。三是鼓励引导行政、企事业单位、推出“错时停车”的便民措施,晚上或周末时段面向社会开放,短时间停车收费便宜,长时间停车收费贵,引导市民不要超时停车,以免影响单位正常运转。

二、提升“软件”,实现智慧管理

在一卡通、公交卡、信用卡、微信等支付方式广为流行和射频缴费、手机缴费、咪表缴费等智能化结算方式已经投用到停车服务的今天,我市停车费还以人工收费为主,显然落后,效率不高。另外,一些停车场还存在公示牌不公示,收费员不着装挂牌、不使用正规票据、超标准收费等不规范现象。加之,市物价局于2009年2月确定的小车停放一次3元、大车5元的收费标准,至今8年未调整,与当前物价存在差距,使得车辆停放周转率不高,也导致车辆的停放地上大于地下、室外大于室内。还由于信息不匹配,车主们不清楚哪个地方有空哪个地方停满,造成了车位资源的浪费……

在“互联网+”大时代下,要解决上述管理中的一系列困扰,发展“智慧停车”将是主要方向和必然趋势,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软件系统建设来整合城市停车资源,缓解停车难题。

我市是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实施了掌上“一点通”项目后,很多市民养成了对手机APP的依赖症,在上面享受各类生活服务功能。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个基础和优势,加快市内各类停车场的智能化改造,建立全市统一的数字化停车泊位信息系统,在手机APP上实现全市各类停车场的一体化数据采集、资源管理和信息发布,面向车主提供高质量的泊位查询、停车诱导、费用支付、车位共享等停车信息服务,市民可以通过手机APP,搜索想去的目的地,附近有哪些停车场,有多少空余车位,每小时收费标准等全都“跃然屏上”。在选定目标停车场点后,还可以实现行车路径规划与导航,从而达到缓解区域交通拥堵与绿色共享出行的目的。同时,可自动根据时段、车型、地点调整收费标准,利用价格阶梯制把地上的车辆分流到地下,有效引导机动车主减少占路停车,缓解停车乱象和停车难题。

三、选择多赢,鼓励PPP模式进军停车场

目前,我市95%的车位属于其他项目的配建工程,政府直接投资建设的比较少,市区停车泊位主要实行承包经营制,在运行过程中存在诸如车位周转率不高、收入差距较大和不能最大限度增加国有资产收益等弊端,经营模式很不合理。全国很多城市的车位经营模式已经采取拍卖经营企业化管理,但眼下我市变承包经营为拍卖经营的最大障碍在于退让土地权属界定不清,公共资源拍卖经营难以推开。要实现企业化经营必须先解决土地权属问题。我们可按照“政府出地、市场出资”的公私合作模式,吸引社会投资人参与,最大限度降低建设的直接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