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学习心得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2 4:33:4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选修论文,自己所写,广工人绕道,皆因我不想让老师看到一模一样的论文。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课堂学习心得

在广东这个地方,有一种很特别的文化习俗,每逢初一十五,人们都会烧香拜神,向神表达自己的尊敬与虔诚,以此祈求神的庇佑,岁月静好,风调雨顺。幼时无知的年代,曾坚决认为那就是封建时代的迷信,是农村人愚昧无知的写照。然而,多年后我才发现这其实是一种很肤浅的看法,任何事情都在发展变化着,我们不能再以旧时代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的本质。改革开放到了这个时代,相信每一个人不会愚昧到还不清楚封建迷信的定义。任何人都有着自己的信仰与奉承着的东西,即使它不是真实存在的。但这恰恰可以体现出我们心中的需要与追求,并且让我们心中有个信仰,有种无形的力量。

而烧香拜神,其实就是佛教的一种延伸,是一种佛教礼仪文化的一种体现。尽管我们都没有加入佛教,成为佛教信仰中的一员,但这也阻止不了我们对于佛教文化的热爱。而深入了解佛教这一个宗教,却是开始于对《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这一门课程的学习。佛说:“前世五百次回眸,才换来今生一次擦肩而过”,或者选了这门课程,也算是一种缘分吧。佛教文化博大而精深,包罗万象,其中不乏让人深思的对于生命最原始的思考。

一、关于得失

记得老师在课程前几节的时候,讲到过“看破红尘”,在我一直以来的思维当中,这是一种对感情,对生命绝望后心灰意冷的消极心态。在现代的语言当中,看破红层“旧指看透人生,把生死哀乐都不放在心上的消极的生活态度。现也指受挫折后消极回避、无所作为的生活态度。”然而,事实上并没有这么简单,在最原始的含义,也即是在佛教的语言当中,所谓红尘,也就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几乎囊括了我们的六根所能接触到的所有东西。而这些东西,就是人世间罪恶的来源。我们看破它,这些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任何时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得到的终须失去——这不正是一种从容,随性,洒脱的人生观吗?宠辱不惊,先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佛说:“万物皆空,因果不空。”让我想起很流行的一句电影台词,“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既然得到的终究要化为尘土,当初何必苦苦追寻呢?不属于自己

的东西,得到了,也终究会失去的。坚持追求正确的东西,是执着;而人世间有太多太虚幻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如名利、财富、权利,得不到又何妨?

二、关于宽容

佛教有一个很为大家所认同的观点,就是始终坚持“众生平等”,世间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是平等的。正是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质,得以让佛教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很受欢迎。在基督教的教义中,认为人类有“原罪”, 故人生来皆负有罪孽,人生来就是为了赎罪,死后才会被原谅。而佛教却是一个讲究宽容的宗教,与其他宗教不同,佛说,只要诚心悔过,所有的罪孽都可以被赦免。佛教平等地对待每一个人,不因一个人的贫或富,贵或贱,善或恶。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引用这一出自佛教的名言的时候,是否想过很多时候我们也可以做到这样呢?在这个日益物质化的时代,在个个都在标榜个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的时候,多少人曾想过要为无心犯错的别人给予一丝的宽容和大度,说一声无所谓呢?众所周知,在网络极度发达的今天,却是“人肉搜索”盛行的年代,人肉搜索让人看到网络技术之发达和网民力量之强大的同时,也让很多当事人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据我所知,人肉搜索多为私心寻求报复而起,尚且撇开人肉搜索的法律层面不谈,我们在呼吁网民理智对待信息真假性的同时,是否应该在开始参与之前,多一丝宽容的心态呢?

三、关于修生养性

佛教的语言,睿智而又真实,能给人性情的陶冶。教人随善,淡化贪欲,念无常。最重要的一点,佛教能让人内心宁静。在课程的学习当中,老师要求我们都亲身体验一下静坐,让我获益颇深。那种心无杂念的心境,恐怕在这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在这个日益浮躁的社会当中,没有几个人会体验过吧?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人人都为生存为发展而忙碌,是否曾有人想过要停下脚步,体验一次没有目的地,没有方向,随意而率性的心灵之旅呢?

??

佛教的经典有很多,无法一一细赏,它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与智慧,当然不是一篇文章所能叙写。佛教在影响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的同时,也在或多或少地让这个世界变得平和,安宁,这就是佛教的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