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版高考历史二轮优选习题 立德树人热点练 题组(一)正确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经典练习】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2:08: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题组(一)正确的历史观——唯物史观·理性辩证

1.徐秀红在《从禄赏制的演变看周代的土地制度》指出,春秋中叶“初税亩”以后,宗法分封制逐渐让位于新起的君主集权制,新兴官僚的官俸也不再沿用封土食邑的方式,而是改用谷禄为主的俸禄制,赏田也脱离了封土食邑的轨道,向赐田方式转变。春秋中叶以后的这一变化( )

A.奠定了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 B.形成了思想领域的新气象 C.标志着中央集权体制的确立 D.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发展 答案 D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春秋时期土地制度发生的变化。依据题干,新兴官僚的俸禄制以及赐田制度的实行,会加速土地的私有化进程,这些现象说明井田制度正在逐渐瓦解,土地私有制逐步地确立,经济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A项统一国家形成的基础应为秦灭六国,此项排除;B项所谓的新气象,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C项出现的时间是秦朝,也排除。 2.中国哲学家的社会经济思想中,有所谓的“本”“末”之别。区别本末的理由是,农业关系到生产,而商业只关系到交换。在有交换之前,必须先有生产。在农业国家里,农业是生产的主要形式,所以“重本轻末”思想贯穿中国古代历史始终。材料旨在说明( ) A.农业生产对社会发展起决定作用 B.小农经济形态决定社会“本末”思想 C.生产经营方式决定社会经济思想 D.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解析 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的主要原因是利于社会安定,巩固统治,故D错。材料主要表明中国哲学家思想中的“本”“末”之别是由当时小农生产形态决定,故B正确,A、C材料无从体现。

3.1987年6月,邓小平在接见南斯拉夫代表团时说:“农村改革中……突然冒出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这是我个人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同志也没有预料到,是突然冒出这样一个效果。”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1

A.民间的经济活动引领了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方向 B.中央政府的宏观决策滞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C.该意外收获的主要意义是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D.民众积极参与是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动力之一 答案 D

解析 “搞多种行业,搞商品经济,搞各种小型企业,异军突起”说明虽然没有中央积极的引导,地方民众积极行动起来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故D正确;经济体制改革方向仍然是中央决策,故A错误;1980年中央就出台了经济体制改革文件,故B错误;该收获的意义是对改革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故C错误。

4.在罗马法中,由家父作为掌权者,妻子、子女及其他家属、奴隶的人格等都被置于家父的支配权之下:在财产关系上,家族或家庭财产由家父完全掌控。这些与中国古代法礼所强调的“三纲五常”有异曲同工之妙。这表明古罗马和古代中国( ) A.男性家长绝对权威凸显 B.政治特征体现了“家国一体” C.农耕经济始终占据主导 D.资源权力分配受制于生产力 答案 D

解析 设问“这表明”可知应探究的是更深层次的因素,不能用现象来解释现象,故A错误。中国古代家国一体,具有家天下的特点,而古罗马并不是,故排除B;古罗马并不是农耕经济占据主导,更重要的是商品经济,尤其是到了罗马帝国时代,故C错误。社会权力的分配是一种政治现象,经济决定政治,正是由于生产力低下,而男性在当时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所以他们占据绝大多数的社会资源和政治权力,故D项正确。

5.某学者在评论《九十五条论纲》时说:“原本只是那个时代教会改革呼声中的一声……就像一个在黑暗森林中行走的小孩,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这说明德意志宗教改革是( ) A.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B.偶然性与必然性的分离 C.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冲突 D.革命性与妥协性的平衡 答案 A

2

解析 从“他划着一支火柴本来是为了看清脚下的路,却点燃了整片森林”可知,偶然的行为带来了巨大影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A正确。 6.在英国工业化早期,“藐视市政当局成为一种风气”。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谁要描写笨蛋,他就写个市长或镇长;如果他要写一帮傻瓜开会,他就描写市议员们的开会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的英国( ) A.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兴起 B.自由放任之风盛行 C.产业变革加深了社会对立 D.政府部门官僚主义严重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英国工业化早期”“藐视市政当局成为一种风气”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由于“自由放任”之风盛行,政府权力或职能大大缩减,故B正确,A、D两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社会对立,故排除C。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殖民主义是非洲、亚洲大部分地区和太平洋地区在1870~1945年间所经历的过渡性的发展状况,其产生的原因是欧洲的海外扩张和帝国主义的蔓延。是西方列强对非西方世界的一种侵略政策,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掠夺财富,这不可避免地会造成他们的“祸”。

——王助民《近现代西方殖民主义史》

材料二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活动从宗主国扩展到国际规模的产物,并含有改造殖民地使之适应全球市场经济的成分。……在文化上,这是一个眼界不断开阔的时期,整个地球上,一些民族正注意到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殖民主义对非西方国家是“福”还是“祸”?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层次清晰。)

答案 观点:材料一认为殖民主义是侵略的产物,造成了殖民地国家的落后;材料二认为殖民掠夺含有改造的成分并使之适应全球的经济发展。两种观点都是片面的,应辩证分析,综合理解。

评析:首先,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对非西方国家进行军事威胁、政治控制、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等一系列侵略活动,使之沦为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这些国家遭受了巨大的灾难。如近代西方国家在中国开埠通商,割占土地,抢夺财富,劫掠资源,把中国卷入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造成中国严重的贫困落后。从此角度来说,殖民掠夺给非西方国家带来的是灾难性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