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9 14:30:3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序号:1-2 备课时间 8月31 日 课时: 两课时
课题:七律 · 长征 备课人:陈祥
教学目标
1.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体会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通过资料的适时呈现和学生的朗读想象,加深对诗歌的领悟,以期引领学生走进长征的深度空间。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词语的品析,朗读的触摸感受,感受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2、初读全诗,自学质疑: 思考: (1)、诗第一句说:“红军不怕远征难”,从全诗看,从哪里可以看出远征之“难”?红军又是如何看待这些困难的? (请学生在书上自主圈点勾画,引导学生理解诗歌运用艺术夸张手法突出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2)、 创设问题情景:
《七律长征》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困难的雄壮图画,请你各用一句话概括每幅画面的主要内容。 (3)、 红军长征途中历经千难万险,而诗中为何只描写了这几幅画面?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高度的艺术概括性。) 二、交流展示
1、我能读准下列各字的音。
逶迤( ) 磅礴( ) 云崖( ) 岷山( ) 2、流利地背诵诗歌;
3、选择最喜欢的一个画面,说说喜欢的理由,谈自己阅读的感受。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模式,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展示交流,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互动探究
(一)指导诗歌赏析方法:
1、从诗歌的语言人手,欣赏诗句用词的妙处。(如:动词、形容词) 2、从诗歌的修辞人手,体味诗句表达的精妙。
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 3、从诗歌的哲理人手,感悟诗句蕴含的哲理。 4、从诗歌的感情人手,理解诗人深沉的感情。 5、从诗歌的表现技巧人手,把握诗人的构思。
表现手法有:照应、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象征、对比、想象、联想、反衬、烘托、托物起兴、美景衬哀情、渲染、虚实结合等。动静结合、色彩鲜明、远近结合。
1
(二)预设探究题
探究—《七律长征》这首诗为我们展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威武雄壮的画面。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
(谈自己最欣赏的一幅图,可以结合具体的诗句,从对典型场景和事例的描述,对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不畏艰险、藐视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感悟等方面来谈自己的体会。) 探究二朗读诗句,讨论问题。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把五岭的“逶迤”、鸟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合在一起说,你觉得矛盾吗?为什么? 2、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翻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那作者又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三军过后”?)
(三)学生探究;老师巡视,激励、督促学生思考。 四、精讲点拨
1、概括全诗的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为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腾越五岭,疾跨乌蒙,巧渡
金沙江,飞夺泸定桥,喜踏岷山雪。 2、赏析。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两句是全诗的总纲,写得极有气势。它高度概括了红军在毛泽东和党中央的统率下于整个长征过程中所表示出来的亘古未有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远征难”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远征”是写长征行程之远,时月之长;“难是写长征牺牲之大,经历之苦。面对一切艰难困苦,红军的回答是“不怕”“只等闲”,这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也给全诗定下了轻快豪迈、气度不凡的基调。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紧承上句的“万水千山”,先具体写山。这样有意缩小人的视觉比例,正是为了反衬红军,突出表现红军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精神伟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游戏桥横铁索寒。”这两句写水,既实写红军长征途中抢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两次战斗,又虚写红军长征途中跋涉的无数道急流险滩。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结尾这两句写长征的最后路程,是全诗的高潮。“更喜”两字,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
2
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一方面表现了红军战士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这里的“三军”,专指“红军第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在写这首诗时,红军二、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未越过岷山。但毛泽东希望并想念他们定能战胜天险,冲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张国焘的分裂主义,完成长征的任务,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所以,“三军”一词,充分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二、四方面军广大指战员的殷切希望和信任。 3、写作特点
具体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五、矫正反馈
1、 诗中用( )、( )代表红军长征走过的“千山”;用( )、( )来代表红军涉过的“万水”。
2、 诗中有一对反义词,用“( )”字形象地描绘出红军战士渡江后的喜悦心情; “( )”字正是对飞夺泸定桥浴血激战的形象描绘和对沪定桥险恶形势的烘托。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红军战士什么样的大无畏精神? 4、背诵并默写诗词 六、迁移应用
1、“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的“寒”字寓意深刻,给人多样化的理解,你对此字有何见解? 2、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毛泽东诗歌鉴赏》《毛泽东诗词探索》《毛泽东和诗》中描绘长征的诗词,如《忆秦娥 娄山关》等,做读书笔记。 教后记:
这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结束时用56个字叙述了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表现红军的大无畏精神。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如诗句中的“暖”,“寒”这两字,真切表达了红军战士的情感。如“暖”字让我们体会到巧渡金沙江时的喜悦心情,“寒”字让我们想起战友们夺取泸定桥的悲壮场面。从这些词,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用词准确,传神,含情。
3
序号:3 备课时间 9月1 日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长征组歌 备课人:陈祥
教学目标
1、理解歌词中关键词句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
2、体会歌词中表现毛主席用兵如神,红军战士过雪山,涉草地的艰难及其所表现出的钢铁意志。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歌词中心句。
2、难点:体会歌词的气势美和音乐美。 学习过程: 一、自学质疑
1、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①诗歌,体会情感
②歌词的中心句是哪句?
③说说你最喜欢的诗句,为什么? 2、初读全诗,自学质疑: 二、交流展示
1、流利地朗读诗歌;
2、选择最喜欢诗句,说说喜欢的理由,谈自己阅读的感受。
(学生刚刚接触这种模式,可以请成绩较好的学生展示交流,起到一个示范引领的作用。) 三、互动探究
预设探究题
1、哪些诗句写红军转战川黔边境所遇到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2、哪些诗句写沿途人民群众对工农红军的支持和拥戴,交代了红军四渡赤水、克敌制胜的群众基础。
3.品味语言,体会修辞方法的作用。 四、精讲点拨
1正确指挥,演出了四渡赤水、飞渡乌江、威逼贵阳、佯攻昆明、巧渡金沙江等一幕幕令人惊奇的活剧,彻底摆脱了敌人的围追堵截,表现了红军战士在艰难环境中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扬了毛主席用兵如神的军事艺术。
2.歌词长短相间,适当反复,语言高度概括,巧用动词。还多处运用贴切的比喻。增强了表达效果。
“雪山低头迎远客,草毯泥毡扎营盘。”
(用拟人手法来表现红军战士翻越雪山时的感受,使红军战士不怕难的精神跃然纸上。)
“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过雪山草地时天气变化无常,红军战士穿着单衣,粮袋中已粒米皆无,许多战士饥寒交迫牺牲在行军途中,但是,一个“更”字,一个“越“字,再次突现了红军不怕难的精神。) 五、矫正反馈
1背诵诗歌
4
2 完成《补充习题》 六、迁移应用
1.人们说,改革开放是一次新长征,你对这话怎么理解?当前应怎样发扬长征精神呢?各人谈谈自己的看法。
2.课外阅读另外八首组诗 教后记:
如何判断歌词的中心句?可从中心句与其他句子内容上的联系,中心句在歌词中的具体位置(一般出现在歌词的结尾处,起画龙点睛的作用),中心句在表达这首歌词的主旨方面的作用,中心句与《长征组歌》主旨的关系等方面考虑。
序号:4-5 备课时间 9月3日 课时: 两课时
课题:老山界 备课人:陈祥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热爱长征的革命传统。 2、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 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层次的方法。 2、难点:理解生动描写对表达中心的意思的作用。 学习过程: 一、导入
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二、自学质疑
1、学生速读课文,借助字典,解决生字词。
2、整体感知文章,要求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学生自主质疑: ①在文中找出表明时间、地点的词句。
②老山界是一座难翻的山。其“难”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③对于这些困难,课文是怎样描述的?(要求学生跳读、勾划、概括)。
④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⑤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