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3 11:38:0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2018—2019学年下期高二教学质量调研测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美学界非常熟悉的概念就是距离。这里的距离,主要指心理距离。时间与空间都可有距离,但只有当时空距离转化为心理距离时,才能成为审美的条件。布洛在1912年发表论文,首次提出这一观点,扬名学界。原因在于,这篇文章涉及美学上的一个随处可见的普遍现象。这种现象,我们在身处荒野时也会碰到。想到可能会有猛禽野兽出没,有无常的气候变化,有迷路的危险,就无法实现对美的欣赏。如果你抛开这一切,拉开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就能欣赏荒野中可能具有的自然奇观。

心理距离说的优点在于,它对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作了一个很大的修正。审美与艺术欣赏所做的,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消除,在审美欣赏的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无功利”是说审美欣赏中不夹杂任何功利的考虑,这实际上是不可能的。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说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

当然,经过一个世纪的反思,人们也指出了心理距离说的一些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心理距离说实际上仍是一种审美态度说。依据这种学说,讨论对象的美是无意义的,只要主体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从对象中获得审美的感受。对于心理距离如何能产生,布洛并没有作出合理的解释。面对大雾,不想行程耽误和危险可能降临,只是幻想进入了仙境,一般人没有这番修炼功夫,也不应把审美寄托在这种修炼功夫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对美的欣赏的种种具体条件的关注,如果不这样,就会将美学研究指向一个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

关于距离,莫国学者理查德德·乌尔海姆提出了一种视为的理论,即把生活视为艺术,认识到艺术在改变着人的生活。因此,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我们看待这个世界时,并不能设想,一下子就能凭空拉开距离。对待大雾,能镇定自若,并欣赏雾中美景,产生诗情画意,是由观看者的艺术修养以及他的全部教养决定的。这时需要的,是对生活美的发现。艺术教会了我们发现美。过去,这种美的视角被理解成一种态度,其实,与其说这是态度,不如说发现美的能力。

让我们再次回到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这一古老的话题上来。艺术在改变着我们的全部知觉。在人与世界的互动过程中,美被发现,又被改造。发现美时,美是客观的;创造美时,美是主观的。但发现的美又是被创造的,创造之时又受着对美的发现的制约。更进一步说,人的艺术实践来源于生活实践,同时艺术实践又渗透到生活实践之中,对生活实践起改造的作用。这是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文明的进步过程。

(摘编自高建平《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距离可有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理解,而且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成为审美的条件。 B. 心理距离说修正了传统的审美和艺术无功利的观点,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

C. 如果人们只专注于审美态度,则易把美学研究指向纯主观的对心理状况和心理调适能力的要求。 D. 人们在发现着美,也在创造着美,二者互相影响,不断丰富人们对世界的认知。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就将距离划定在美学范围,主要指心理距离,这有助于增强论证的准确性。 B. 文章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心理距离说,论述其优点与缺陷,体现出很强的理性色彩。 C. 文章善于使用生活中事例进行论证,材料鲜活,把抽象的论点说得通俗易懂。 D. 文章论证对距离的利用问题,是按照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这一逻辑顺序推进的。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项是( )

A. 如果抛开能够影响欣赏的因素,拉开欣赏物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就能欣赏到美。 B. 有了审美态度就可以感受到美,心理距离说却忽视了审美态度,导致研究缺陷。 C. 视为理论提出的实际上是审美视角问题,艺术地看待这个世界,发现生活中的美。

D. 审美距离说没有解决心理距离如何产生的问题,审美视角则提供了拉开距离的方法。 【答案】1. B 2. D 3. C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B项,“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错误,原文:是通过拉开心理距离使概念和功利得到暂时消除,在审美欣赏的瞬间不想到概念和功利。……概念、道德和功利,这些因素实际上无时无刻不在影响我们的知觉。心理距离说提供了一个可能,这就是将这些思考和体验放在一定距离中来看,从中可知,在审美的瞬间不想到功利,而不是“认为可以达到无功利的境界”。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项,“是按照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这一逻辑顺序推进的”错误,原文说的是“与其谈论审美距离,不如说审美视角”,并不是从审美距离到审美视角,视为理论就是从审美视角推进。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A,原文:这种现象,我们在身处荒野时也会碰到。想到可能会有猛禽野兽出没,有无常的气候变化,有迷路的危险,就无法实现对美的欣赏。如果你抛开这一切,拉开与实际人生的距离,就能欣赏荒野中可能具有的自然奇观。从中可知拉开的是那些“想到”的因素,不是拉开欣赏物,所以“拉开欣赏物与实际人生的距离”错误,“就能欣赏到美”说的也太绝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