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词典怎么说明“寻伺”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 17:11:3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佛学词典怎么说明“寻伺”?

寻与伺二心所的并称。‘寻’者,旧译‘觉’,为粗略推求诸法名义的思惟作用,通于定、散及无漏。‘伺’者,旧译‘观’,乃细心伺察诸法名义的思惟作用,不遍于一切心,不起于一切时,其性虽迟钝,但深入推度名身等,与‘寻’同有等起语言之作用。二者皆摄于俱舍七十五法的不定地法、唯识百法的四不定。说一切有部主张寻、伺二者各有别体,且为一心同时相应,恰如浮于冷水上的熟酥,虽经烈日照射,然未化开,亦不因冷水而凝结;又说寻伺是语言之因,粗的作用为寻,细的作用为伺,二法之作用有别。然经部及大乘以寻、伺二者为假立之法,同体,同作用,唯分粗细,但不俱起,仅与意识相应。《成唯识论》卷七云(大正31·35c)︰ ‘寻谓寻求,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此二俱以安不安住身心分位所依为业,并用思慧一分为体,于意言境不深推度及深度义类别故。’在佛教中,不论大小乘,皆依寻、伺之有无,而将三界分成有寻有伺地(指欲界及色界初禅天)、无寻有伺地(指初禅天之上,二禅天之下的中间天)、无寻无伺地(指二禅天以上至无色界)三所依地。又,《瑜伽师地论》卷五论寻伺、分别二者的差异,云(大正30·302c)︰

‘寻伺决择者,若寻伺即分别耶,设分别即寻伺耶,谓诸寻伺

必是分别。或有分别非寻伺,谓望出世智所余一切三界心、心法,皆是分别而非寻伺。’此意以为分别之义较广,寻伺仅是其一部分而已。同书卷五十八更以寻、伺为随烦恼,谓寻求伺察过久,会令身疲念失,心亦劳损。[参考资料] 《大毗婆沙论》卷四十二、卷五十二、卷九十;《中阿含》卷五十八〈法乐比丘尼经〉;《法蕴足论》卷七;《瑜伽师地论》卷一;《俱舍论》卷二;《顺正理论》卷四、卷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