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程序设计教学大纲(郑莉第四版-理论+实验)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9:17:1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c++程序设计 课程代码: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学 分:4 总学时:64 理论学时:48 上机学时:16 先修课程:计算机应用能力、C语言程序设计 适用专业: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的主干课之一。本课程既可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同时也使学生对程序设计的方法有深刻的理解,是计算机学科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通过本课程学习,能使学生在掌握一种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的基础上,掌握面向程序设计的方法,在了解面向对象一般开发过程的基础上,掌握面向对象的典型设计方法,学会分析比较不同的设计方案,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编程技能。

二、教学基本要求

1、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主要讲述了C++面向对象的基本特性,包括类、对象、派生类、继承、多态性、虚函数、模板、流类库,使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和领会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的特点和风格,掌握其方法和要领。

主要培养学生通过C++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C++熟练运用能力要求较高,学习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这方面的能力。

2、教学模式基本要求(课程主要教学环节要求,教学方法及手段要求)

理论教学要通过计算机多媒体投影手段授课,利用计算平台形象化教学,便于安排演示实验、有效地组织教学,便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掌握基本概念、原理与基本技术。注意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在课堂教学中结合项目开发实际,给出知识点的实际应用案例。

授课中要注意采用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的方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论认识。在演示实验与学生实验中,应注意培养学生依据理论去指导实践的素养,也应注意运用对比、模拟等方法加强理论教学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基础,适时、适当地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以助于学生理解课程内容。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1章 绪论

(1)了解计算机系统、程序设计语言、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的基本概念; (2)掌握信息的表示与存储,理解程序开发的基本概念。 第2章 C++简单程序设计

(1)理解字符集、标识符和关键字的意义;

(2)掌握基本数据类型的定义以及不同数据类型之间的转换机制; (3)掌握各种常量的性质和定义;

(4)掌握变量声明的方法;熟练运用各种运算符与表达式。 (5)熟练使用控制结构进行结构化程序设计; (6)掌握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结构化程序设计方法。 第3章 函数

(1)掌握函数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2)理解函数原型、函数重载;

(3)掌握传值和传引用两种参数传递的机制;

(4)理解内联函数和带默认形参值的函数;理解函数递归调用的执行过程;能够熟练利用函数进行自顶向下、逐步求精的程序设计。

第4章 类与对象

(1)了解数据抽象的概念;初步了解如何使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分析系统; (2)掌握类的定义方法;掌握类的数据成员和成员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类的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作用及使用方法; (4)掌握结构体和联合体的定义及使用; (5)了解类的组合和UML类图。 第5章 数据的共享与保护 (1)了解标识符的作用域与可见性;

(2)掌握类的静态成员和静态成员函数的定义方法; (3)掌握类的友元作用及使用方法;

(4)了解多文件结构和编译预处理命令的使用。 第6章 数组、指针与字符串

(1)理解数组的概念,掌握数组生命和使用的方法;

(2)理解数组元素的存放方式;

(3)熟练掌握数组和循环配合的程序设计方法。 (4)理解指针的概念;

(5)掌握传递指针参数的机制;理解指针、数组与字符串之间的关系; (6)掌握内存分配和释放的方法;了解指针函数的作用。 第7章 继承与派生 (1)理解继承的基本概念;

(2)掌握如何通过继承建立类的层次结构; (3)掌握通过类指针操作继承关系中对象的方法; (4)掌握派生类的构造和析构函数的定义和使用; (5)了解多重继承。 第8章 多态性

(1) 了解多态性的意义和作用; (2) 掌握运算符重载的规则和使用 (3)掌握定义虚函数和抽象基类的方法;

(4)掌握实现多态性的方法以及使用多态性的时机; (5)了解虚析构函数的作用; 第9章 群体类和群体数据的组织 (1)了解类属程序设计的概念; (2)理解模板和模板的实例化机制; (3)掌握模板的定义和使用方法。 第10章 泛型程序设计与C++标准模板库 (1)了解泛型程序设计;

(2)了解输入流迭代器和输出流迭代器的特点; (3)了解容器的基本功能与分类 第11章流类库与输入输出 (1)掌握各种输入输出函数

(2)掌握通过流进行输入输出的方法。 第12章 异常处理 (1)理解异常处理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