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每章总结 北京大学出版社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21:56:58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姚洋《发展经济学》考试重点

第2章 人口和经济发展

马尔萨斯人口理论基本假设:1.它假设社会中存在一个刚好可以维持个人生存的生存工资,如果一个人的收入低于生存工资,则他就无法存活。2.只要收入高于生存工资,多余的收入就会被用作人口的再生产,人口就会开始增长,而且,人口增长速度是多余收入的增函数。3.收入的多寡受到自然资源的约束;由于自然资源是有限的,收入的增长也是有限的。 基本内容:如果人均收入高于生存工资:由第二个假设,人口 ↑。由第三个假设,自然资源是有限,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减的,人均收入↓。此时,人口仍然在增长,但是速度下降,直到人均收入下降到等于生存工资为止,此时人口不再增长。如果人均收入低于生存工资:由第二个假设,人口 ↓。由第三个假设,劳动力的边际报酬却是递增的,人均收入↑。人口下降速度减缓,直至回归增长为零的状态。

因此,在短期内,人口增长会呈现出上下波动,但在长期,人均收入将保持在生存工资的水平上,人口没有增长。我们说经济陷入了马尔萨斯陷阱。

简单的数学模型:人口处于增长的状况(即速度大于零),则其速度会不断下降,直到等于零为止;反之,如果人口处于下降状态(即速度小于零),则其下降会减速,直到等于零为止。 这样,人口增长速度在长期将等于零,同时,人均收入等于生存工资。

稳态被称为“马尔萨斯陷阱”,因为它是一个没有人口增

长、且人们只能勉强维持生存的状态。

缺陷:1.资源约束假设:即使资源的物理总量不变,技术水平的提高也将提高产出水平,从而缓解资源的有效约束.2.人口增长方程:人口增长不主要取决于婴儿的存活率(也不再完全取决于人均收入),而是取决于父母的生育计划. 方框:中国的人口问题:人口的迅速老化。

贝克尔的人口理论:生育的收益:1.耐用消费品,能够给父母带来持续的快乐。2.子女长大以后可以给父母提供养老保障,“养儿防老”。生育的成本:父母投入时间和金钱贝克尔特别强调父母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这个成本取决于父母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的工资,或是自我雇佣所能获得的收入。

生孩子的边际收益递减 :1.从孩子作为耐用消费品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是下降的,因为孩子像其他耐用消费品一样,对他们的“消费”符合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即孩子越多,再生一个孩子所能带来的效用下降。2.从孩子带来未来收入的角度来看,生孩子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因为收入的边际效用递减。 生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1.养育更多的孩子需要投入更多的金钱,父母的现期消费就要减少。根据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较低的消费水平上,收入的边际效用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金钱就意味着父母由现期消费下降带来的效用损失在边际上增加。2.其次,养育孩子要投入更多的时间,这意味着父母从事生产或经营上的时间就会下降。根据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当时间投入较少时,其边际报酬较高;因此,对孩子投入更多的时间就意味着父母现期收入损失在边际上的增加,即生育孩子的边际成本上升。 影响生育选择的因素:父母的收入水平、社会的总体收入水平以及与此相关的对人力资本的回报、父母的教育水平、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劳动参与、社会保障的健全程度、社会习俗和地理环境的限制

人口转型:一、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二、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三、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人口增长率

人口红利:对经济增长而言,第二阶段后半段的人口结构相对于其它两个阶段具有优势。在这个阶段,劳动人口相对于被抚养人口更丰富,从而可能有利于经济增长。 国际上通行的衡量人口红利的指标是劳动人口比和它的倒数,人口抚养比。劳动人口比是劳动人口和被抚养人口之间的比例,

人口红利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的原因:抚养负担轻(当劳动人口比例较大时,老人和孩子的抚养负担相对较轻,这样就可以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到生产而不是消费上)、劳动力供给(劳动人口比例高的国家的劳动力供给比较充沛)、创造力(年轻人没有约束,创造力高)、储蓄(正当壮年的人口的国家储蓄率比较高)。

随着劳动人口比例的增加,一个国家的产出将增加,从而增加出口;另一方面,劳动人口比例增加也导致一国收入的增长,从而提高该国的进口。

第3章 农业和经济发展

传统农业的贫穷但有效(舒尔茨):“贫穷”即较低的生产力水平:1.单位面积产出较低;2.人均产出、即劳动生产率水平较低。“有效”即资源配置效率:资源有效配置通俗地说是所有要素都已经物尽其用,也意味着劳动(资本)边际产出等于工资(利率) 土地单位面积产出随着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方框:恰亚诺夫的“自我剥削”机制:当农户可耕作土地减少时,农户会在土地上投入过多的劳动,从而提高单位面积的产出(精耕细作)。结论:由于土地数量有限,而人口在不断增加,社会必须尽可能地提高粮食产出,因此,随着人口的增长,把土地分给更多的农户,从而降低每个农户的土地经营规模,对全社会来说是最优的选择。 高水平陷阱:指农业高度发达、但工业却停滞不前的状态。

土地分布不均存在的问题:1、在社会层面,土地雇佣可能导致雇农和佃农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特别是雇农中的长工,他们吃住在地主家里,往往因为贫困而不能组建自己的家庭,从而形成对地主的依附关系。2、在经济层面,土地租赁会导致效率的损失。

不同租赁形式的效率损失来源:固定租:佃农风险承受能力较低,但却承担了全部风险,导致效率损失。分成租:佃农只分得一部分收入,他对土地投入的激励会下降,导致效率损失。

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为“现代要素”投入:1.机械的广泛使用2.化肥、杀虫剂等现代化学品的普及以及生物技术带来的改进。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保障粮食供给、提供就业、缓解贫困、促进劳动力转移和工业化进程。

农业份额的持续下降的原因 :一、供给方面 :1.现代农业技术的进步率高于制造业和服务业。 2.技术进步的实质是单位产品的成本下降,因此,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较快的产业的相对价格会降低。3.劳动力也将转移到相对价格高的产业。二、需求方面:1、农产品主要是食品这样的必需品,而必需品的收入弹性小于1,即当收入增加1%的时候,人们对食品的消费增长会小于1%。2、当收入增加时,越来越多的收入份额会被用在非食物产品的消费上。

第4章 结构变化

结构变化三个典型事实: (1)农业就业比例下降(2)工业(包括建筑业和运输业)就业比例先上升后下降(3)服务业就业比例持续上升。 工业份额的驼峰曲线:即工业份额不是单调上升的,而是会在人均收入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趋于下降。(一个国家是否越过了驼峰的顶点往往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结构变化的转折点。) 结构变化的原因 :一、偏好特点:农产品收入弹性小于1;服务品的收入弹性会收入水平上升;工业品收入弹性则不变。二、技术进步率的差异: 工业和农业的技术进步率高于服务业。三、经济开放:工业品和农产品属于可贸易品,而多数服务业则属于不可贸易品。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际市场决定,不可贸易品的价格由国内供给和需求决定。四、产业转移和全球服务业的兴起: 随着本国工资的提高,发达国家将其制造业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别的国家,剩下的仅为研发部门,出现了产业空心化,服务业的比重自然开始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