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八校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9 18:13: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鄂南高中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 荆州中学孝感高中襄阳四中襄阳五中

2018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共14页,46题(含选考题)。全卷满分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1. 古代的中国无疑处在东亚文明的中心,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域外文化主要来自广义的西域地区。华夏文明在欧亚大陆中西部进行经营,主要开始于 A. 昭君出塞 B. 文成公主进藏 C. 张骞凿空 D. 班超投笔从戎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昭君出塞和文成公主入藏,主要是为民族团结做出了重大贡献;与题干要求不符,排除AB;张骞凿空,反映的是张骞通西域,即所谓的欧亚大陆中西部地区,西域开始纳入汉的版图,C符合题意;D与题干无关。

2. 三国时,孙权开始兴建城隍庙;南北朝时,城隍是城市居民守御城池、保障治安的守护神;隋唐时期,城隍职掌又增加了雨旱丰歉、功名利禄、吉凶祸福、冥籍诸事等;宋代,传统的城隍信仰已列入国家祀典。这说明 A. 官方正统思想压制民间文化发展 B. 儒教开始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 C. 城市发展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 D. 城隍庙是宣传迷信的封建堡垒 【答案】C

【解析】随着城市功能的增强和城市居住人口的增加,作为城市居民守护神的城隍也相应的增加了管理实务,城隍信仰被列入国家祭祀,拓展了城隍的信仰空间,C正确; A与材料无关,故排除;B“开始”的说法不正确;D说法本身错误。

3. 宋代农学家陈敷说:“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元代农学家王祯说:“凡人家营

田,皆当量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明代农学家沈氏说:“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该材料主要表明从宋代到明朝的农业生产中 A. 人地矛盾的显现 B. 精耕细作的传承 C. 稻麦种植的减少 D. 技术交流的增加 【答案】B

【解析】材料“多虚不如少实,广种不如狭收”、“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均体现了要多投入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体现的是农业生产中的精耕细作的特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人多地少的矛盾,A不正确;CD均与材料无关。

点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是高考常考点,精耕细作是古代中国农业的基本耕作方式,本题的关键是理解材料“作家第一要勤耕多壅,少种多收”等,在此基础上得出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等。

4. 中国现存体量最大、分布范围最广的文化遗产是长城。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长城曾经是隔离墙,也是封锁线。17世纪以来,长城逐渐失去其“边界”的意义。这主要缘于 A. 盟旗制度的建立 B. 明成祖迁都北京 C. 岭北行省的设立 D. 金瓶掣签制完善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所述长城失去了边界的意义在于长城以北地区也被纳入了中国版图,盟旗制度是清朝控制蒙古上层贵族的政治制度,A符合题意;B与材料无关;C是元代的行省制;D是对西藏的制度。

5. 1896年,李鸿章曾受命出使欧美,其公开所奉的训令为:“一、代表中国皇帝参加沙皇加冕典礼。二、为俄、德、法出面干涉,因而收回辽东,向他们正式道谢。三、向维多利亚女王和美国总统递送问候信。四、向西方列强呼吁修订关税税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据此可知李鸿章此次出访的主要背景是 A. 联络俄英法等钳制日本 B.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 C. 清帝国的财政陷入困境

D. 各国面临贸易壁垒提升的风险 【答案】C

【解析】由材料“实际上在每个国家都探讨了税则改革的问题”可知税则修改,提高关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才是其出行的主要目的,究其原因在于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清政府财政问题日益严重,C符合题意;ABD均与材料无关。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注意题干的时间信息,以此确定所处的背景,在此基础上结合材料进一步理解其出行的目的,依托材料和选项加以回答,不能凭空想象,材料所述内容课本上基本没有涉及,因此理解材料及所处的背景是解题的关键。

6.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制定和通过了一系列计划和议案,如1928年的“基本工业建设计划”、1931年的“实业建设程序案”、1933年的“实业四年建设计划”、1937年的“中国经济建设方案”等。这些计划和议案的制定 A. 化解了经济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B. 加强了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 C. 阻止了日本对华北地区的渗透 D. 促成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国民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经济发展计划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体现了政府对经济的管理和干预的加强,B符合题意;A“化解了”说法不正确;1935年华北事变的发生,说明C说法不正确;材料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无关,D不正确。

7. 著名戏剧家欧阳予倩(1889-1962)抗战前创作的戏曲有《黛玉葬花》、《馒头庵》、《晴雯补裘》、《黛玉焚稿》等;抗战时期创作的有桂剧《梁红玉》、《木兰从军》、京剧《桃花扇》等。该材料主要反映了

A. 动荡年代人们借戏剧逃避现实 B. 戏剧的教化功能开始发挥作用 C. 戏剧有利于传播国家民族观念 D. 戏剧的大众化取得了重大进展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梁红玉是南宋抗金女英雄;花木兰,是抗击柔然的民族女英雄;桃花扇,总结明亡经验,这些作品在抗战期间的出现旨在,传播国家民族观念,激起中国民众的抗日热情,C符合题意;A与材料所述相反;B“开始”的说法不准确;材料只是显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