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高考政治试题分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0 20:34: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总 计 32个知识点 150 (二)与《考试说明》中样卷的关系

2003年《政治科考试说明》中的样卷是对2000年——2002年全国高考卷的组合,从题型、分值比例看,均与以往“3+X”前的单科政治高考一样,是2003年高考政治试卷的蓝本。

1、从题型上看,2003年高考卷与样卷一样仍是单选、不定项、简单、辨析、论述5种,体现了以往“3+2”高考模式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就形式上而言,样卷中选择题有组合式的、一材多用的、漫画式的,在2003年江苏省的政治高考卷中同样有此类型。组合式选择,如第3题考查十六大报告的合法收入维护问题,由存款利息、股票收益、工资收入等组合而成;一材多用的,既有像10-11题中从世界的本原、意识的能动作用两不同哲学角度考查“反物质”,也有如19-20题中从经济常识的市场经济缺陷和哲学常识的一切从实际出发两大角度考查现实生活中的“跟风种地”现象;漫画理解,如不定项第28题,从哲学角度考查不同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反映了意识的能动性和差异性。作为经济类问题中传统题型图表题同样在样卷中和今年的高考得以体现,如作为压轴题的第39题用图表形式反映了我国近几年居民收入增长、经济政策、经济增长等,综合考查了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准确使用经济术语评价经济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区分度。

就内容上而言,与样卷一样,有单纯的时政题,如1-7题,考查学生对“三个代表”、“两个务必”、“非盟成立”、“上海世博会”、“反恐”、国家科学技术奖等重大时事的识记与理解。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如第8题区分总统制与内阁制的依据,第12题中物质生产活动的重要性,第18题良好的信誉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等等,这些平时看来再简单不过的知识,在高考中的出现,启发我们不可忽视基础知识,必须立足基础提高能力。也有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命题的如第36题:“辨析: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制造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客观性等知识学生耳熟能详,但要答好得高分需要有很强的辩证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因此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2003年的江苏政治高考卷以样卷为依据来命题,保持了以往命题的风格,从而使学生能以良好、稳定的心态参加高考。

但2003年的高考与样卷也并非一成不变,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也增添了新的变数,体现了高考

在改革中探索。

2、增添了新的因素,体现了“3+1+1”新模式下政治高考的变化性与探索性。

从分值上看,虽然样卷仅提供了试题和参考答案,没有相应的每题分值及评分标准,但它脱胎于2000-2002的全国高考卷,我们可把样卷的评分标准看作与这几年的一样,比较之下2003年的政治高考卷主观题有些许变化:辨析由原来的22分减少到21分,论述由原来的35分增加到36分。这一增一减看似问题不大,实质上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能力要求。学生要能够有较强的理解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准确使用术语评价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的能力。可见高考中更突出了论述题这一“重头戏”,也要求我们在教学中更要加强主观题尤其是论述题答题方法答题思路的指导,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不变应万变。

从命题上看呈现出大背景,小切口;小角度、大思路的特点。在今年试卷涉及的热点问题中,任意抽出一个,都无不事关国计民生,牵连千家万户。比如第34题的简答,就与民主监督,政治文明有关,第38题再讨论人与自然这一事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命题,但是两题设问切口并不大,前者分析依据,后者从哲学角度分步设问。尽管这些问题设计切口较小,但要答全答好,非有全面的观点不可。第39题第2问,要求学生结合材料“谈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看法”,给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充分的自我发挥的余地,体现了强烈的开放性,但这又不是无的放矢,而是要真正做到“结合材料”,较好实现了高考对考生的控制性与灵活性要求的统一。

总之,2003年的江苏政治高考在以往“3+2”高考模式下稳定地向前变化发展着,这要求我们对样卷必须认真研究,辩证学习,在扬弃中把握其实质,掌握其精髓,以样示范,为教学服务。

(三)与《说明》中几条教学建议的关系

2003年考试说明,通过前几年度高考试卷的研究对2003年高考教学与复习提出了建议,这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具有导向性。

1、2003年高考所考知识点及能力要求均在《考试说明》规定的范围内。

2003年《考试说明》与以往不同,在修订的过程中将知识点逐条细化,将原有的二级标题形式扩充到了三级标题形式,进一步明确了考核的知识点,同时将调整方案中删减的“繁难偏旧”内容也未列其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如不认真研究说明,仍将商品经济存在的条件、因果关系,政

治与经济关系等知识点进行复习,则加重学生负担,增加无效劳动。高考试卷中个人收入、消费、劳动合同制度、生产活动的作用、个人与社会关系、政体和平与发展等全部是说明中规定的,没有一道超出《考试说明》范围的。可见2003年高考遵循了《考试说明》要求,是以说明为依据进行命题的。

2、立足基础考查能力。《说明》建议切实加强对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的学习。这一点在今年高考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今年高考整体上没有偏难的题目,看起来都易懂,但要答好不易。如第36题以“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越能推动事物发展”为题,要求学生展开辨析。可以说,这是一道近几年政治高考中最紧扣书本基础知识的题目,许多学生答得很轻松,殊不知貌似平常平淡的背后,蕴含着许多深刻的东西:(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为什么?(2)矛盾的客观性;(3)从大哲学角度看,推动事物发展仅靠矛盾理论够不够?可见基础中包含着较高的能力要求,我们在平时的复习,训练中一定要夯实基础,不能眼高手低,否则不可能答好高考试题的。

3、注意知识积累,提倡创新思维。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的改革,一直致力于对“素质考查、创新精神“的探索,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前几年全国高考卷和2003年《说明》中样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对“酌情给分”、“酌情加分”、“综合评价分”都有设置,鼓励学生活跃思维开放答题。而今年的高考试题中答案较单一,没有反映答案的多元化趋势,没有给出“酌情加分”与“不加分”的界限,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鼓励学生拓宽思路,客观上抑制了考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总之,我们也要对《考试说明》中的教学建议作辩证学习,一方面要以《说明》为依据,准确把握知识范围及能力要求,该讲的一定要讲好讲透,不该讲的坚决不讲,提高教学的效率;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因噎废食。今年没有体现就不代表明年不体现,我们仍要一如既往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切实提高能力以适应变化着的高考形势。 三、试卷中确定与不确定的因素

(一)确定的因素

1、试卷结构、题型、分值比例

上述统计表明,在试题赋分结构方面,高中教学内容三大块的赋分比例具有连续性,经济学、哲学的比例相对高一些。

2、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性作用

最基础的东西最有生命力,最基础的东西最具迁移力。高考试题都是通过设置新的情境,提供新的条件。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基本知识进行分析和认识,无论题目难易,都具有考查基础知识的功能,因此,基础知识是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高考试题的常规武器,也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的高考理念,同时也是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知识依托。

3、着眼于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03年高考试题的指导思想仍以能力立意为主,试题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通过所给材料,注重考查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考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的高考就是学生学习素质和思维品质的竞争,是获取信息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竞争。

4、增加传统文化积淀,显现素质教育要求。

03年试题中的第9题、13题、15题等多道试题通过增加材料中优秀传统文化含量,一方面挖掘具深厚广博的内涵,开拓知识载体的广度与深度,实现了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另一方面巧妙地引用名人哲语,与当今现实及有关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实现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有机结合,更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增强了教育的导向性。

5、时代气息强烈,联系实际广泛

多年来的高考政治试题,无论是客观性试题还是主观性试题,都反映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今年的高考试题从整体上看仍具有很强的时代感,重大热点问题在试题中多次出现,体出了与时俱进的学科特点。尤其是具有长久的热点价值问题,更应引起我们重视。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市场经济问题。

(二)不确定的因素

1、主观性试题的答案,没有给出“酌情加分”与“不加分”的界限,没有反映出多元化趋势,不符合开放性试题特点,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让我们感到困惑。

2、选择题的难度缺乏应有的梯度,不利于高考选拔功能的实现。 3、个别题目有些陈旧,在题目的设计和话语的表达上都缺乏新意。 四、试卷对我们的启示

1、要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克服急躁、盲目思想。

现在的教学及复习中存在一种倾向,认为高考是考查能力,所以平常不太重视基础,其实不然,基

础是源头,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是考生提高能力和觉悟的前提,没有基础,什么能力培养就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平常教学中应通过夯实基础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今年大多数考生在考完后都感觉政治试卷总体难度不是很大,原因是许多考试内容涉及的知识点都是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看起来非常熟悉。如第8题考查的是“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划分依据”;第12题考查的是“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的重要性;”15题考查的是个人、社会关系原理”,第18题考查“企业信誉和形象的重要性。”第23题考查“股票与债券的区别”,第32题考查“签订劳动合同应遵循的原则。”等,以上所有这些基础知识的考查,都是与相关材料结合在一起,如果我们基础不扎实,就不能很好地读懂材料中提出的信息,则有可能失分。2、正确对待热点问题,切忌政治课时政化的倾向。

纵观03年高考试卷,有的教师可能会在欣慰之余显得有些失落,对于03届学生来说,热点、焦点更是特别多:“十六大”、“两会”、“伊拉克战争”、“抗击非典”等等,许多老师考前都作了充分复习、讲解,分专题作了热点梳理,可是出乎大多数人意料的是,真正涉及时政热点、焦点的题目并不多。可以说,这是高考命题走向的一个重要信号,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感觉到热点有点“冷”,其实这正是对我们过去思想政治课时政化倾向的否定,是向着政治课本质的回归,它意味着对基础的强化,对基本分析方法、辩证思维性的回归。当然,热点有点“冷”,并不能因噎废食,不再关注热点,而是应该将我们的兴奋点,从关注热点本身转移到关注热点背后的东西,在分析热点问题时应多注重背景分析,做到小切入、广分析。如第34题,本题考查的是“党的建设、反腐败斗争和对权力的制约”,将高三政治学前三课的重要内容与“两会”精神直接相连,本题设问是:加强权力的制约和监督的重要依据是什么?我们思维的切入口是什么?就依据而言,我们要抓住“人大”、“权力”展开联想:1、我国的国家性质,2、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主体。就意义而言,我们要抓住是谁的权力受到制约?政府官员、党的干部、国家机关、党的组织等,制约权力的目的是什么?党的建设、执政地位、党的性质、党群关系、党的形象、国家机构原则、政治文明等。

3、重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有机结合,凸现素质教育。

对03年高考试卷审视后,不难发现,考卷中对科学精神考查的如10题、11题,通过介绍科学家对反物质的研究,考查“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第29题介绍青霉素的知识,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