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三峡》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26 11:41:2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初中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6课《三峡》优质课公开课

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4、背诵并默写全文。 能力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2、学习古人写景的方法,体会其语言的精妙。

3、引导学生在想像中再现景物,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德育目标:

文章描写了长江三峡雄伟壮丽的奇景,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2学情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通过对我国古典优美的文言文的学习,让学生逐步接触、了解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引起学生学习古代散文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古代文学作品的美,激起学生学习古代诗文的兴趣。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4.1.1教学目标

作者简介: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调;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意,引导学生把握文章写景的脉络,选择关键词语,增设词语提纲,理清背诵思路,指导学生背诵。

4.1.2学时重点

对照注释,疏通文意

4.1.3学时难点

整体感知,把握脉络

4.1.4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三峡

如果说滚滚东逝的长江是一条艺术长廊的话,那么三峡就是其中的一朵奇葩。它迭出的奇境、变幻的四季、涌动的波涛、耸峙的山峦,激发了古今诗人画家多少情思与灵感!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恐怕是其中最早的一位了,今天,我们学习选自《水经注疏》的《三峡》。(板书文题) 活动2【讲授】三峡 一、作者及作品简介

多媒体显示: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课文所选《三峡》节选自《水经注》的《江水注》,是《水经注》中最著名的一篇。

二、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 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 (1)教师分发文字资料,指导学生积累词语。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 自/三峡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

至于/夏水//襄陵 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绝巘/多生怪柏 清/荣/峻/茂 第4段 每至/晴初霜旦

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三、理清背诵思路

根据文章想象三峡壮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学生分组交流,每组负责一个语段,然后选四位同学全班交流。

1.学生明确:第1段重点写山,“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突出群山连绵的特点。“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是说一层层的悬崖,一排排的峭壁,把天空和太阳都遮蔽了,如果不是在正午、半夜的时候,连太阳和月亮都看不见。说明江面狭窄,两岸雄峰相连,峭壁对峙,只看见一线天。突出峰峦重迭,雄峻险拔的山势。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山 两岸连山 隐天蔽日

学生齐读第1段,想像群山连绵,高耸入云的三峡美景。 2.学生明确:第2、3、4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第2段写夏季三峡情景。“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是说夏天水涨,江水淹了山陵,上行和下航的船只都被阻绝,不能通航,突出大水猛涨。“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是说有时皇帝的命令要急速传达,才会有航船,只要清早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可到江陵。中间相距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以船行之快突出江流湍急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水 夏水襄陵 乘奔御风

学生齐读第2段,想像江水浩荡、日行千里的画面,感受其奔放美。

3.学生明确:第3段写三峡春冬之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是说在春冬两个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波光粼粼,景物重重,一派秀丽风光。“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是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在山峰之间,常有悬泉瀑布飞流冲荡,山静、泉飞、柏怪、水奇,构成一幅挺拔超脱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