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对策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18 6:47:51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浅谈农村空心化问题的治理对策

作者:马琦茜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年第14期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和城镇化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市民化将成为必然趋势,同时这也给农村带来了空心化问题。本文解释了空心化的含义,从空心化的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相关的治理对策,如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整合和优化乡村教育的综合实力、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新时代农民这五个方面。只有把每个方面解决好,才能更好地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

[关键词]农村发展;空心化;治理;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1 农村空心化的概念界定

农村空心化是指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农村中的大部分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极不合理分布,农村常住人口逐渐减少,很多村庄出现了“人走房空”现象,并由人口空心化逐渐演化为人口、土地、产业和基础设施整体空心化。根据社会学理论社会变迁农村空心化还包括农村人情感的缺失,教育发展的畸形,以及文化的流失,等等,农村原有的风貌已不复存在,失去了它原有的风采,出现了空心化的状态。 2 农村空心化问题的现状分析 2.1 土地资源浪费,产业结构单一

外出务工带来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粮食产出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选择外出务工,留守老人、儿童难以承担繁重的农活,就导致大量土地资源得不到合理使用,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部分家庭为了追求农作物效益和外出务工效益双丰收,在人力资源缺少的情况下选择耕作程序相对比较简单的农作物来耕种。例如,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同时也是外出务工大省,其粮食种植集中在小麦和玉米两种植物上,大豆、芝麻、花生等程序相对比较复杂的农作物很少有人种植,这就造成了农作物产业结构相对比较单一,部分农作物稀缺。由于大量土地资源的闲置和农作物种植的单一,导致人们对农业技术的要求不高,严重影响了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发展进程。 2.2 教育水平滞后

外出务工给农村家庭带来了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务工者的城市化进程让他们深深的感觉到了教育的重要性。他们寄希望于下一代,给予他们良好的教育环境,大部分孩子被送到乡镇学校或者县级、市级学校就读。由于家长外出务工,家里只有年迈的老人和年幼的孩子,他们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尽量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县级、市级的学校也就成了最好的选择。这就导致了乡村学校学生匮乏,教育出现断层的状态。乡村学校学生的减少、基础设施的落后,直接影响了老师的缺乏,老师的缺乏、教育的落后,又导致学生的减少,这样的层层问题出现了一个恶性循环,导致了乡村教育问题越来越严重。 2.3 留守老人儿童情感缺失

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寻求良好的收益,农村出现大量的留守老人和儿童。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缺乏父母陪伴与呵护的特殊环境里,造成了情感的缺失和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这些因素造成了“留守儿童”在性格、学习、行为等方面产生了一些不良变化。留守老人本来享受夕阳红的年龄,却因子女外出孤独的度过老年生活,他们还要照顾年幼的孩子,两代人之间的感情代沟造成了他们心理感情的缺失和孤寂,进而影响到了老年人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 2.4 熟人社会转变为陌生社会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提到,“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凭着气息、感觉就可以猜出是谁,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亲密无间的关系”由于外出人员的增多和乡村网络的发展,村落的常住人口急剧减少,在家人员也是沉浸在网络世界,人与人互相之间难有以前那种不分你我的气息,曾经村落聚集人群大声聊天的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村落已经失去了过去那种风味,熟人社会不断变成陌生社会。这就造成了人与人之间感情的缺失,情感的的空洞,最淳朴的乡土之情也会在现代化的潮流中消失殆尽。 2.5 乡土文化流失

乡村是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乡土文化主要在于传承,农村空心化问题造成传承的人越来越少,很多乡土文化在年轻人的不重视下消失。大量外出人员在城市化进程中,受着现代化的思想文化的冲击,深深感觉到乡土文化不是一种文化,而是一种落后的表现。乡土文化的保留者不被大家所尊重,不被社会所重视,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现象,内心的排斥,流行文化的冲击,很多传统乡土文化已经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电影《百年朝凤》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唢呐虽然是中国的传统乐器,但在西方乐器钢琴、吉他等现代化乐器的冲击下,被人认为是落后的、土的文化。在多方的综合影响下,乡土文化的发展陷入了一个尴尬、难以扭转的局面。 3 农村空心化的相关治理对策 3.1 完善农村养老保障和社会保障体系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是 《礼记·礼运》中古人描述的理想社会的生活状态,不过农村空心化的发展已经远离了这种生活状态。政府应优化顶层设计,完善相关政策不断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加快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与城市并轨,比如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社会福利等农村社保体系。同时,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自身不能一味向国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等、靠、要”,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不断满足农民对基本生活、医疗、养老和农业生产经营等方面的迫切需求,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 3.2 整合和优化乡村教育的综合实力

乡村教育基础设施不完善,只能提供最基础的设施,甚至在偏远山区基础设施都无法提供,乡村小学的教育设施落后,导致生源越来越少,更难以留住师资人才。农村空心化问题是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的阶段性现象,特别是乡村学校集体出现缺少学生和老师的现象短期内难以解决,乡村学校农村空心化问题应整合优化资源,把村级规模小、生源少、师资力量薄弱、基础设施简陋、管理模式滞后、教学质量落后的学校优化成一个或数个区域性中心学校,形成一个区域性中心学校,覆盖一定范围,全面提升区域性中心学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和管理模式等综合实力,吸引更多教师,服务更多学生,不断促进城乡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3.3 推动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农村经济加快步伐发展才能解决农村空心化问题,现在农村经济由自给自足型经济向商业型经济发展,农产品由一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必须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深入发展农业新产品,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以及技术设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满足消费者对于质量的要求。二是改善农村思想,开发农业新功能和发展农村旅游业,比如农家乐、垂钓园、生态园等。三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充分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优化资源,发展符合自己特色的农产品。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不仅可以拓展其空间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还可以提高提供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 3.4 创新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

乡土文化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在民族心理和文化传承中有着独特的作用,走出乡土文化生存困境是重构乡土文化发端,其着力点在于积极探寻乡土文化传承的新方式。依据当代人需求多元化特点,乡土文化传承可以根据反映农耕文化特点的物品、民居、民俗、民间艺术、祠堂等的保护,保持和营造独具特色的乡土文化氛围。同时,构建保护传承乡土文化的体制机制,把文化项目与民生项目结合起来,使乡土文化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过程中,吸引更多的城市居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并参与到乡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中,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重构乡土文化。 3.5 培育新时代农民

农村空心化问题会引起大量的农业人口流入城市,造成农村中缺少青壮劳动力,农业面临后继无人的危险,这是城镇化建设所经历的必然阶段,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只有不断提高留在农村的新型农民平均素质,才能使农业的竞争力越来越强,以改善农村空心化问题。为此,相关部门对于留守农村的人员应该辅以农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从文化修养、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的角度将他们培育成新时代的农民。对他们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培养各种人才包括农民科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