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磁共振13C谱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3 13:36:25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3.5 核磁共振13C谱 3.5.1 概述

1. 历史背景

最早的一篇13C谱论文是1957年由P. P. Lauterbur发表的。近来,13C谱的研究发展很快。早期的13C谱只能采用多次连续扫描迭加法,其原因有: ① 13Cr 天然丰度低,(13C为1.1%,1H为99.98%)

1② 13Cr磁旋比γ小,?13C??1H,

41当H0相同时,S??3 , ∴S13C?S1

6000H③ 没有PFT技术的支持。多次连续扫描迭加法效率低,耗时长(最少12h),且对仪器稳定性要求非常高。

由于13C-1H偶合,早期13C谱的谱形复杂,不易解析。直到1965年,13

C-NMR技术上的一大突破质子宽带去偶技术的应用,才使13C谱的研究得以蓬勃发展。

PFT-NMR仪的出现,使实验效率大为提高,灵敏度大为改善。今天,13

C谱已经成为有机化学家的常规分析手段。

2. 13C谱的特点 ⑴ 分辨力高。

由于δC范围宽(0-250ppm),化学环境有微小差别的碳原子也能被区别。例如:

① 胆固醇的1H和13C谱:胆固醇中27个碳,13C谱有26条谱线(只有两个C的谱线重迭);而1H谱只能区别-CH3、-OH、及C=CH-等。 ② 聚丙烯的13C谱,能给出立体结构、规整度、序列结构等信息,而1H谱只能看出聚丙烯中1H均为饱和C上氢。

⑵ 谱图容易解析

1

H中广泛存在1H间的自旋-自旋偶合,导致谱图复杂化,难解析。 13

C谱中一般只有13C-1H偶合,易于控制,可采取不同的去偶技术得到所

需的谱图,容易解析。

⑶ 可直接观测不带氢的官能团

H谱中不能观测如 >C=O、-CN等,只能得到分子的外围信息;而谱则可以得到分子的骨架信息。

1

13

C

⑷ NOE使常规13C谱不提供积分曲线等定量数据

13

C谱用于定量时,必须采取特殊技术。

⑸ 可测定T1做为结构鉴定参数

13

C的T1更长,可通过实验测定,以确定分子的构象、窥测体系运动情况。

3.5.2 去偶技术

1. 质子宽带去偶

只提供碳架信息,无偶合信息(C与几个H相连?),所有的13C吸收峰均为单峰。由于NOE,季碳峰低,好识别。

如果用一台100MHz的NMR仪进行13C NMR实验,13C的共振频率约为25MHz,1H的共振频率约为100MHz:

去偶通道+100MHz 1000Hz的RF????H0-10ppmH核发生跃迁所有的 快速往返于高、低能级之间照射样品1311C核只能感觉到平均结果记录使所有的H 核去偶13+的RF观测通道25MHz 5000Hz????C0-200ppm13C核被激发所有的 由观测通道观测C谱

2. 偏共振去偶

在去偶通道使用一个偏离(偏高或偏低)1H共振频率500-1000Nz的RF照

射样品。

偏共振去偶谱图可提供13C-1H偶信息。13C吸收峰的裂分符合(n+1)规律:伯碳—四重峰,仲碳—三重峰,叔碳—双峰,季碳—单峰。

仍有NOE,灵敏度较高。

注意:偏共振谱图中,多重峰间裂距≠JC-H!

3. 选择去偶

用欲去偶质子发生共振的准确频率照射样品,使该质子去偶,而其它1H仍与之相连的13C发生偶合,此种技术可确定峰的归属。

4. 门控去偶

实际不去偶,但仍保留NOE,以增加信号强度。

3.5.3 13C NMR中的化学位移(δC)

1. δC的特点

内标:TMS。以其中的13C核的化学位移为标准。 变化范围:0-250ppm

2. 影响δC的因素 ⑴ 杂化状态:

δC:sp2>sp>sp3。

⑵ 诱导效应:

Y-C中:Y电负性↑,δC↑。但Br、I有例外!

⑶ 立体效应:

如Van der Vaals效应。但Van氏效应作用的结果,是使两个过于靠近的原子或原子团上相连的C的δC移向高场,使δC↓。

⑷ 共轭效应

例:OH?C=128.5ppm?C2=115ppm?C4=121ppm

⑸ 重原子效应

实验结果:CCl4中,δC=+100ppm;CI4中,δC=-300ppm; Why?

I—核外电子多,屏蔽层厚,屏蔽作用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