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高峰《短歌行》教学设计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4:29:2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短歌行》教学设计

学校:会宁一中 执教人:陈高峰 时间:2016.9.1 【教材分析】《短歌行》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诗三首》中的第二首。它是曹操以乐府旧题创作的一首四言诗。编者按照诗歌发展的历程编排教材,学生在学习了《诗经》和《离骚》的基础上再学习汉魏晋诗歌,更容易把握诗歌的内涵,也为以后学习唐诗宋词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而且已经学习了《诗经》和《离骚》,那么对于理解《短歌行》的思想内容应不存在太大的困难。通过课堂学习、师生的共同探讨、教师的点拨和启发,学生应该能够通过反复诵读、鉴赏和联想把握诗歌的意境与思想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曹操;掌握《短歌行》的思想内容;背诵本诗。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品味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历史的高度认识曹操,理解曹操的“忧”的内涵,体会诗人曲折表达自己渴望招纳贤才以建功立业的心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作者复杂的心情。

2.理解用典及比兴的艺术手法。

教学方法: 1.反复诵读,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2.以点带面,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从林俊杰的歌《曹操》导入,可以看出三国时魏武帝曹操也是非常重视人才的,他广纳贤才,建立魏国,三分天下。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短歌行》,看看他的“人才观”。 二、检查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诗歌。 1.听读,正音 。 2.对照注释自由朗读。

3.学生就不懂的字词提问。

4.老师检查重点字词掌握情况。 对酒当歌:理解“对”“当”的含义。 何以解忧:句式,宾语前置。

去日苦多:理解“去日”含义,整个句子含义。 忧思难忘:直译与意译的区别。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典,《诗经小雅鹿鸣》,原指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表示诗人对招贤纳士的热情。

心念旧恩:旧恩指往日的情谊。 5.齐读,注意体会情感。

提示:本诗节奏多二二式,语速要慢,要把那种苍劲雄健,慷慨悲凉的感情表现出来。 6、你认为本诗的情感着眼点在哪一个字?追问:他忧的是什么? 明确:“忧”—— 人生短暂、人才难求、功业未就。 三、合作学习、赏析诗歌。

1、对照注释,学生自己疏通诗意。

参与式教学方法:全班学生分四组进行,每组学生负责疏通一章(八句)。 师归纳总结。 2、赏析、理解。

第一层: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作者把人生短暂以“朝露”来比,“朝露”这个意象,在古诗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即生命短促易逝,如“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曹植《赠白马王彪》)“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古诗十九首 驱车上东门》)

讨论:忧人生短暂,因而作者借酒浇愁。这样一来,全诗的基调是不是消极的、低沉的? 明确:从表面看,曹操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但联系曹操的一生,我们不难做出判断,曹操是积极进取的。为实现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历经坎坷,又因年岁增长,光阴流逝,为理想尚未实现而忧愁,发出了人生短暂之叹,这不是无所作为者、蹉跎岁月者、不思进取者的消极之“叹”,是渴望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英雄之叹,是进取中的忧叹,追求中的苦闷,表达了诗人抓紧时间干一番大事业的强烈愿望,隐含着的仍是积极昂扬的精神。 第二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一句,揭示曹操“忧”之内容和原因。运用典故,同时又以“子衿”“鹿鸣”起兴,表达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 说明贤才若来投奔于已,必将极尽礼节招待他。 问:诗人如何表达对人才的渴盼?

明确: 借用《诗经》中的句子“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原句是表达一个姑娘对情人的思念,曹操把它借用过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求。姑娘对情人的深深思念,正切合曹操的心态。借用得天衣无缝,准确生动。那青青的衣领,我悠悠的心,因为你的原因,我一直沉默到现在。 问: 曹操如何对待人才?从何处可以看出其对人才的态度? 明确:“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这里引用《诗经?小雅?鹿鸣》中的四句,描写宾主欢宴的情景,意思是说只要你们到我这里来,我是一定会待以“嘉宾”之礼的,我们是能够欢快融洽地相处并合作的。 第三层: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问:这里的“忧”和上文的“忧”一样吗?诗人为何而忧? 明确:“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诗人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渴望贤才来归的心意。而在这还没有实现的情况下,才“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这四句诗仍是写“忧”,从情感上照应第一节。 问:“越陌度阡”四句句意呼应第二节,仍是想象贤才归已时的欢快场面。 曹操面对满座嘉宾,感谢他们的到来。看着众多的贤才,曹操内心应是什么样的情绪?当然是满心喜悦。那他为什么还要“忧”呢?

明确:曹操虽然已经拥有许多人才,但他并不满足,还希望有更多的人才到他这里来。因为他所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自然需要大量的人才。这一“忧”一“喜”正好深刻揭示了曹操求贤若渴的心情。

第四层: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问:曹操渴求人才,天下人才也不是仅仅在等待,他们也在寻找自己的用武之地,从哪可以看出来? 明确:“绕树三匝”句。“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三国演义》)。 以“乌鹊”无枝可依类比在三国鼎立的局面下,有些人才犹豫不决,彷徨不知何去何从。 问:绕树三匝句,鸟儿为什么找不到可以栖落的枝头?

明确:没有贤主。这话从曹操口中说出,有没有弦外之音?其实这是诗人发出的一个召唤:天下贤才到我这里来吧,我时刻在恭候着你们!

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

借用《管子?形解》中的话和周公“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的故事,表明自己求贤不懈的一片赤诚,希望开创一个“天下归心”的大好局面。有更多的贤能之士帮他实现其政治理想。 问:“诗言志”,结合曹操的忧,说说诗人抒写了什么“志”? 明确: 志在广纳人才,建功立业,统一天下。 3、小结:

全诗着眼点:忧(功业、人才),全诗落脚点:志(一统天下) 。

作者从人生的感慨过渡到政治理想,心境由狭变阔,情绪由低沉到高昂,因此从全诗高度来看,这也是一种先抑后扬的写法。 四、探究综合,迁移评价:

学完本诗,你有没有从中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曹操? 曹操志向远大,同时深知成就天下不能单凭匹夫之勇,必须依赖天下贤能,故而求贤若渴。其实三国时代,何止曹操一人重视人才,刘备为招诸葛亮这位能人出山,也留下了“三顾茅庐”的美谈。

有人说三国之争实为人才之争,最后魏蜀吴之所以能三足鼎立,某种程度上就是因为他们各自拥有一大批才智过人的能臣与骁勇善战的武将。可以说人才得失,生死攸关。

假如你有机会成为一个团队的领导,你将如何对待人才? 你希望得到什么样的人才? 提醒学生,自己首先应成为一名人才,从现在就要为将来打好基础。 五、课堂总结:

身处乱世的曹操尚有建功立业的坚定信念,我们生逢盛世的青少年更要发愤图强,铸造绚丽辉煌的人生。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诗。

2.课下阅读曹操的其他作品,如《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感受其慷慨悲凉的风格。

【板书设计】

1.人生短暂 思慕贤才 一 礼待贤才 统

“忧” 2.贤才难求 贤才择主 天 一曲英雄的慷慨悲歌 海纳贤才 下

3.功业未就

【教学反思】

本文是最能体现曹操诗歌思想艺术风格的名篇之一。要鉴赏品味,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来把握作者情感,其次要体现诗歌教学的特点——诵读。所以,我教学的重点放在对文本的挖掘——理的解析、情的感悟以及诵读的落实上。我希望能通过对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地开掘,让学生在全面把握文本内容的同时,学会用探究的思维去学习语文,同时也能切身感受到我们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古典文化的魅力。

曹操是个备受争议的人物。我从学生谈对曹操的印象导入,先对学生的意见不做评价,待学完本课后再展开对曹操的认识讨论,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讨论交流时,我建议他们从政治和文学的角度进行评价,学生发言的热情很高,基本能根据诗歌给出公正的评价。 为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我在“情境再现”环节使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里曹操吟唱《短歌行》的片段,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冲击,能让学生尽快地走入我为本篇课文创设的情境,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为诗歌鉴赏作好情感铺垫。

在对《短歌行》的解读上,我让学生寻找诗歌的情感基调,抓住诗眼“忧”,从这里入手,把全诗每四句作为一个层次,注重分析各个层次的内涵;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联想,允许个性化的解读意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的积极性较高。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比较深入,我也认真地倾听他们的思想,捕捉教学细节,巧妙地把握教学契机,灵活地引导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

另外,作为高中生,必须精读一定数量的优秀古代散文和诗词曲作品,所以在这一课时的教学里我安排了多次诵读并要求背诵,确保诵读和背诵能落实到位,并且激发了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诵读的习惯。在大家尝试背诵的环节里,我发现确实有大部分同学能当堂背下来了。这让我感到欣喜。

这节课也有遗憾,就是学生们表达的欲望已充分调动起来了,不少学生有豁然开朗之感,有很多的话要说,但时间却有限。其实前半部分中我的讲述大可更精练些,这样留给学生表达的时间就会更充裕。

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仍然要加强对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的钻研力度,争取不断进步。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