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实施方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 23:40:0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实施方案

马坊镇明德小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农村教育的均衡发展,是农村小学教育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教学中重视学困生更为重要,探究学困生转化策略也就成了教师教学中的一个紧迫任务,分析学困生的形成原因,探索、积累、总结学困生转化的经验,形成一整套系统的方法,这也是实现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尤其是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的首要工作。我校比较偏僻,学生流失现象严重,重视教育的家长一般选择让孩子在城里接受更好的教育。在本地就读的学生中有不少留守儿童。这些学生大部分缺乏父母有效的监管和照顾,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使教师头疼,学校为难。从而导致某些年级、某些学科的教学质量不尽人意。“学困生”虽然在班级里人数不多,但影响很大,成为制约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一个因素。抓好对“学困生”的教育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转化学困生,促进素质教育工作的开展已经成为学校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因此,我校依据实际情况,拟定了“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课题。 二、学困生的界定和研究现状:

结合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们对“学困生”的理解主要为:“学困生”指的是智力正常,但由于社会,家庭环境或其他因素影响,造成学生学习兴趣淡薄,听课注意力分散,学习效率差,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学习方法,心理素质,知识技能,情感

意志等方面与同龄学生有一定差距,导致学习困难。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个动态的,发展的概念。关于学困生,国内外有很多相关研究。

国外最早研究学困生这一问题的专家是摩根,他是英国的一位眼科医生,源于他在工作中发现了“词盲现象”;赞科夫从情感、意志等特点分析差等生,布德威克、韦纳等人研究学困生的失败归因特征;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学困生的实质是学习个体自信心缺乏与自我概念的消极,布鲁姆认为学困生学业成绩差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教师不正确的学生观及不恰当的教学方法造成的等等。

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对学困生的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戴湘华,吴祥帧,王铁军,徐仁德等人对差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经验型或分析型研究。钟启泉从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为依据,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

近年来,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儿童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儿童成功地迈入社会。为此,我国教育工作者从家庭教育、教育教学、学科教育、认知心理学等多领域入手,做了大量的干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三、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侧重于我校学困生的学习现状,要研究的问题也突出这一群体的特色:

1、调查我校学困学生的现状,分析学生主要存在哪些成长的阻力,找出学生存在困扰的主要原因,为理论研究提供更充分、更客观的现实基点;

2、调查了解学困生家长的教育能力、教育观念以及对教育的支持度、信任度和理解程度,通过对家长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对子女教育有正确的认识,从而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评价观念;

3、全面了解每个学困生的兴趣特长,通过活动改变学困生的现状,培养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信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 开展有关学困生学习的过程评价方式研究,形成一套适合我校学困生评价系统,解决现在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四、研究的对象:

根据我校实际情况,确定18名学困生为研究对象,具体分布如下: 班 级 学 困 生 姓 名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高昊阳 郝双全 何梓博 吴子豪 张震豪 高小祥 高嘉亮 李斌 高亮 来佳鑫 高佳磊 何文静 张宇涵 来阿倩 来宇轩 刘思怡 王茜 来一凡 五、课题研究的价值与实践意义:

1、针对学困生的认知特点,转化已存在的学困生,减少新的学困生的出现,从而大面积的提高教学质量。

2、我校学困生中留守儿童较多,这些学生缺乏父母有效地监管和呵护,思想、心理、行为难免产生偏差,影响了学习,针对这一实际,探索学困生转化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3、有利于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真正体现平等教育和均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