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第五单元变色龙第1课时∣青岛版(六年制,三起)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23 18:32:2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变色龙》教案

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为什么?还是没有彻底“记死”的缘故。要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很简单,每天花3-5分钟左右的时间记一条成语、一则名言警句即可。可以写在后黑板的“积累专栏”上每日一换,可以在每天课前的3分钟让学生轮流讲解,也可让学生个人搜集,每天往笔记本上抄写,教师定期检查等等。这样,一年就可记300多条成语、300多则名言警句,日积月累,终究会成为一笔不小的财富。这些成语典故“贮藏”在学生脑中,自然会出口成章,写作时便会随心所欲地“提取”出来,使文章增色添辉。 教学目标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1.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利用简单表格等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

第1页/共6页

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2.愿意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的乐趣;喜欢大胆想象;关心新科技、 新发明,善于用学到知识改善生活。

3.了解一些动物是怎样适应环境;能列举一些动物适应环境的事实,如冬眠、保护色、拟态、警戒色等。 教学重点

了解各种动物保护自己的方法。 教学难点

动物的自我保护是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教学方法

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 课前准备

有关动物自我保护的资料,包括文字、图片、录像片段以及新鲜有趣的故事等多媒体课件。

第2页/共6页

课时安排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我知道同学们比较喜欢游戏,下面我们做一个捡豆子的小游戏。

做游戏要有游戏规则,出示游戏规则: 1) 在一分钟内进行捡豆子比赛。

2) 一次只能用一只手捡一粒豆子, 放下后再捡另一粒。 3) 听口令, 一分钟到马上结束。

展示: 你的盘子里剩下的什么颜色豆子多? 为什么?

A.组红颜色的纸上留下的红豆多。 B.组黄颜色的纸上留下的黄豆多。 因为豆子的颜色和纸的颜色一样,不容易发现。

2.播放一段动物捕食的录像。提问:这些小动物会心甘情愿成为被人的美餐吗?它们会怎么 做?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动物是用什么方法来保护自己的。

[设计意图:通过猜谜语导入新课,能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情感的铺垫]

二、新课学习 科学探究: 认识保护色

1.师:播放鲫鱼实验的开始部分录像:一条放入黑色桶中,另一条放白色盆里。请根据你的推测,说说几天后出现了什么实验现象。

第3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