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23:00:5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课堂上如何面对学生的错误与教师的失误
——初中科学教学案例片断与启示
【导言】
教学中我们常会遇到这样两种情况:一是对于某一问题,当学生提出一些意想不到的错误认识时,你应怎么办?你也许会让他坐下来听听别人正确的见解;你也许会自己用正确的观点来进行覆盖……。二是教学中由于教师的疏忽或准备不充分,提出的一些观点,遭到学生质疑,甚至是有偏差时,你应怎么办?你也许会顾及自己的面子,不承认自己的失误,你也许会避免节外生枝,不去理会,说声有问题课后再讨论……。但在许多情况下,一个机智的教师对以上问题会作出正确的处理,并把它作为一个宝贵的教学资源,加以合理利用。b5E2RGbCAP 【案例】
一、液体压强的教学片断
在液体内部压强有关因素的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实验演示、现象观察、比较分析,使学生得知:液体对容器的底部和侧壁都有压强,接着教师提出:液体内部是否有压强?液体内部的压强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呢?要求学生思考,小组讨论,提出猜想与假设。p1EanqFDPw 学生甲: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深度有关 学生乙: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中的方向有关 学生丙:液体内部的压强可能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紧接着教师要求学生讨论实验验证的设计方案。这时,教师发现,平时不善言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丁有发言的欲望,教师就叫他谈谈,有什么想法,学生丁提出:“我觉得液体内部的压强还跟液体的重量有关,因为液体越重,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产生的压强当然也越大。”DXDiTa9E3d 这时,教室里的气氛有些紧张,有的同学感到疑惑;有的同学觉得丁同学的说法有一定的道理;也有一些同学觉得书上不是这样说的。RTCrpUDGiT 这时,教师并没有发表评价性意见,而且拿出如图 所示的两个形状不同的容器,并在容器内倒入等高
的红墨水,问学生这两个容器内红墨水的重量哪个 甲 乙
大?(学生回答:甲大),两个容器底部受到的水的压强是否也是甲大呢?怎么用实验的方法去验证呢?经小组讨论,归纳得到以下方案:5PCzVD7HxA 一是把甲、乙容器的底变成受力时形变大小可以观察到的橡皮底;二是用仪器(压强计)测出甲、乙底部受到的压强大小。接着教师让两名学生上台演示,用实验来研究并验证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有关因素,最后归纳得出:液体内部压强的大小跟液体的深度、液体的密度有关、跟液体的重量无关等结论。jLBHrnAILg 二、光的折射教学片断
在九年级光的折射内容的复习中,教师出示以下例题:一只筷子插入一个盛水的圆柱形的玻璃杯中,(1)从水面上斜向下看,则观察到筷子的情况是图甲中的( )(2)从玻璃杯的侧面看,则观察到的情况是图乙中的( )xHAQX74J0X 图图乙
甲
教师通过光的折射初步规律的复习回顾,结合以下作图分析,同时辅之实验现象的观察,得出问题的选项。(1)C (2)CLDAYtRyKfE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Zzz6ZB2Ltk
这时平时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的学生A,把手举得高高的,他要发言,教师说:“A同学,你哪里还不明白,请讲”,这时A同学说:“老师我观察到的现象和你讲的有些不同,我觉得你分析得还不全面。”这时教室里的空气有些紧张,教师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许多学生感到疑惑不解,有些学生觉得A同学又在说大话,这时教师感到有些震惊,沉思片刻后还是决定让A同学把话讲明白,要求A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和理由,A同学上台在教师所作图的旁边,再作了如图三所示的图形后,指出在杯的上部分筷子是向下偏折,而下部分筷子则应是向上偏折的,图象应该是如图四所示,然后他又拿起杯子,要求同学们仔细观察筷子的下部分,果然如他所说,这时教师和同学们都给予他热烈的掌声……紧接着教师指出:只要我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有时会有一些不寻常的发现,对于教师、权威人士的观点看法,我们也不能迷信,有时也要多问几个为什么?dvzfvkwMI1 【启示】
一、尊重学生是引领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基准点
由于认知能力等方面的原因,学生对周围的现象常常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其中有许多观点可能是错误的,但对他们来说是合理的。案例一中学生丁认为:液体越重,重力越大,压力也越大,产生的压强当然也越大。出现这一错误认识的原因是受固体压力和重力关系的干扰,对液体具有流动性这一特点,缺乏全面的正确的认识。rqyn14ZNXI 对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一个错误的观点或偏面的认识时,教师不要马上持肯定的态度,防止挫伤被否定学生发言的积极性,要保持学生创造思维的“火种”,也不要在学生回答问题不着边时,急于出面代理,要给学生时间,给学生以机会,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EmxvxOtOco 二、学生思维上的障碍是课堂教学的生长点
传统教育以教师和学科为中心,不太关注学生的各种想法,并加以利用。教师最担心的是学生有离奇的想法和错误的观点,最满意的是对问题能给出一个统一的正确的答案。案例一中对于学生丁的错误观点,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将它撂在一边或塞给他一个正确的答案,而是将它作为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设计,现场演示、分析归纳、得出结论等一系列教学实践活动,澄清并纠正学生头脑中的错误观点和认识。SixE2yXPq5 课堂教学中,不但学生的闪光点可以成为教学资源,而且学生的错误观点,片面认识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根据学生提出的观点或解释,并借此发挥,对原来的教学的方案进行调整,这是一个值得思考探究的新课题。6ewMyirQFL 三、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是课堂教学评价的切入点
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上,长期以来都把教师放在中心的地位上,“以师论教”,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考虑甚少。评价内容大多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师的素质等方面,把教师看作是知识的传授者,把学生看作是知识的接受者,课堂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低估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探究能力。kavU42VRUs 本案例中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意外事件的处理,却展示了课堂教学中重心的转移和角色的转换,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评价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即学习内容是否符合学生实际,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是否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是否得到了体现,学生的情感体验是否得到了
落实,学生的科学素养是否得到了提高。y6v3ALoS89 四、教学相长是师生共同发展成长的起始点
传统教育由于受师道尊严的影响,课堂上过分强调教师的核心地位和主导作用,教师是知识的代名词,是真理的化身,对于教师在教学中出现的失误,不敢直面承认,而是采取回避、转移的方法,这样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教师成长发展的有效性都起了一定的阻碍作用。M2ub6vSTnP 案例二中,教师面对学生的质疑和自己的一时失误,并没有采取回避、转移的态度,而是勇敢地去面对,让学生画图分析,纠正澄清,并以此为实例,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和科学精神培养,这体现了现代教师应具有的宽广胸襟和高尚的人格。在当今信息时代,学生有许多方面的知识、能力并不比老师弱,因此,我们教师要树立起终身学习的意识,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要树立起“学长为师”“教学相长”的教学观,努力使自己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成长。0YujCfmUCw 五、重视教学细节的捕捉是课堂教学的落脚点
课堂是素质教育的渠道。教师的“传道、授业、解惑”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而发生的。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学生为本,“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终极追求,因而作为素质教育实施者的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过程,关注每一个细微情节的变化。教育的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教师敏锐捕捉教学细节,科学地处理教学细节上。eUts8ZQVRd 案例一中,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平时不善言语、成绩较差的学生丁有发言的欲望,教师就给他机会,叫他谈谈有什么问题和想法,结果他却提出了一个是非容易混淆的疑难问题,成为教学中的一个新的生长点。同时在课堂上,也体现了教师对后进生的关爱,给他们以发言的机会,尽管他们的认识有偏差,教师还是十分和谐、平等地对待,使他们感受到“我也有被爱的权利”。sQsAEJkW5T 六、面对“意外”教师的应变能力是课堂教学的着眼点
在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的课堂上,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种种偶发事件。它可能是教材内容引发的事件;可能是外界因素的干扰;可能是教师的失误;可能是师生(生生)间的认识冲突;也可能是教师对学生的预估不够等。这时,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课堂驾驭与应变能力,及时准确地调整教学策略与方法,以确保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上述案例也充分说明了以上观点。GMsIasNXkA 然而,有些教师却面对“意外”信心不足,顾虑较多,担心预先设计的教学任务无法完成,担心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不够驾驭和控制整个课堂,以致不敢正视这些“意外事件”,常常采用“回避”“转移”的方法,使本应精彩的课堂变得暗淡无光。这样做不但使学生好奇心下降,而且还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TIrRGchYzg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教授)让我们一起努力,使课堂中的意外变成可贵的资源和美丽的图景。7EqZcWLZN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