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8 21:41:5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及外国文化课件课后习题答案_完整版

绪论

一 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在文化的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一物。

文化是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活动,它同时改造着“改造者”自身,即实践着的人。人创造了文化,同样文化也创造了人。

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三 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 是文化创造的基础 2,制度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

3,行为文化层:人类在社会实践,尤其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

4,心态文化层:由人类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长期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 是文化的核心部分

社会心理:人们日常的精神状态和思想面貌,是尚未经过理论加工和艺术升华的大众心态 心态文化 基层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经过系统加工的社会意识 高层意识形态

第二章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一 中国传统社会的农耕经济有哪些特点? 1,持续性

2,中国农耕经济体制下的经济成分是多元化的 纵:它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份

横:它是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联系在一起的。中国的农耕经济并不仅仅是农业生产,它还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份。

到了封建社会晚期,商品性农业和为市场而生产的手工产品更在农家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3,早熟性

第三章 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

一 在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家天下的延续

①宗法制度的本质是家族制度的政治化

②这种家天下的思想不仅统治者有,还深深地影响到广大的民众

举例:西汉末年农民起义时为反对王莽的新朝,都去找西汉皇室的后裔作为自己的旗帜:绿林找来刘玄,赤眉找来刘盆子

③家天下的主要特点就是一姓家族统治一个朝代

④嫡长子继承制这一西周宗法制的主要内容,历代皆沿袭下来 2,封国制度不断

中国历史上不少严重的封王反叛,封国制度依然存在是宗法关系严重存在造成的,封国之王与皇帝为同姓,是一个血缘家族

3,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① 战国 战争频繁 家族动荡变化较大,但超越姓氏的家族本身却依然在发展 ② 汉代 较长时间的安定环境 一些强宗豪右迅速发展起来 ③ 魏晋南北朝 战乱不断 家族制度却有进一步的发展

江北 江南都有大姓 出现了豪门与寒门的区分 豪门大族为了防止寒门的混入,十分重视家谱和族谱的编写

④ 家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族权是从父系氏族社会家长制演化而来的,它既是政权的补充, 政权所无法起到的特殊社会作用。 4,家国同构

家国同构: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的共同性 家与国的组织系统与权力配置都是严格的父家长制 宗教和宗法关系的长期存在,导致了“家国同构”的格局 三 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有何影响?

1 是社会结构的宗法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伦理型范式。 正面: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注重道德修养,成为礼仪之邦 价值

负面: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修身养性和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 2 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专制型特征导致中国文化形成政治型范式。

正面:造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和民族心理上的文化认同 价值

负面:使国人存有严重的服从心态,对权威和权力迷信,缺乏个人自信心,文人的影射传统 3 是宗法与专制相结合,在政治上表现为儒法合流,在文化上反映为伦理政治化和政治伦理化

突出地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史上居有什么样的地位? 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以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诸子百家”:儒 墨 道 名 法 阴阳 农 纵横 杂 小说

百家争鸣为各朝代的统治者提供了各种治国思想,也开辟了多元文化的先河。

2000多年中国古代文化学术发展的道路、特点及其中的各种问题、思想都可以从先秦百家争鸣中追溯到其源头。可见,百家争鸣在中国文化中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 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求索和创造,中国文化精神的各个侧面得到充分的展开和升华,中华民族的文化走向大致确定。

二 儒学是怎样崛起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如何? 1 社会大变革,为思想家们发表自己的主张提供了历史舞台。由于战争不断,在战争中衰败的诸侯大臣们,他们的家庭文人乐师流落四方,促使了学术下移,形成了从“学在官府”到“学在四夷”的转变。因而形成了诸子百家。诸子百家纷纷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互相争辨成为可能。儒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兴起的。 2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动荡,使士阶层迅速崛起。士阶层的崛起意味着一个以“劳心”为务,从事精神生活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从此形成。在周代,统治者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士是处于最低层的统治者。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取得了独立的地位,再加上诸侯争霸,渴求人才,养士之风大盛,

更助长了士阶层的声势。而儒学造就了大量的人才。

3 儒学的思想是仁政,符合当时的时代要求,有利于统治阶级维护其统治。

4 竟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观念。而儒学为统治阶级所用,为其打击其他学术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5 宫廷儒学文化官员周游列国,走向民间,推动了私人学术集团的兴起。也进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一步促进了儒学的峰起。

6 汉代,董仲舒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化政策,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成为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

影响:儒学诞生于诸子蜂起、学派林立的年代,儒学与其他学说既对立又互补,相反相成,互相激荡,从而从客观上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由于儒学思想的精华,更是促进了后代多家思想的兴起,崛起一股股新的文学思潮。

三 试比较唐代文化与宋代文化有何不同,并思考唐宋间文化转型的社会经济原因。 比较

唐型文化:一种相对开放、外倾、色调热烈的文化类型。

举例:李白的诗,张旭的狂草,吴道子的画,无不喷涌奔腾着昂扬的生命活力。昭陵古雕中雄伟健伟、神采飞扬的“八骏”透露出大气盘旋的民族自信。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绝不推行文化偏至主义。对待文化人较为宽容,儒学可被嘲讽,诗人做事也稍有忌讳。以博大的胸襟吸收外域文化。 宋型文化:一种相对封闭、多名族文化融合和中外文化交汇 二 试析“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的文化功能。 西学东渐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

时间:粗略言之应该在晋唐间,事实上从汉代开始,便进入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汇期。 所谓外来文化,是西域(中亚、西亚)文化和南亚次大陆文化,后者对中华文化的影响要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