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师表答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7 9:24:10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一、文学常识

1. 本文作者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蜀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选自《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诸葛丞相集》。表是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希望国内政事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使他“北定中原”的计划得以实现,表现了他北伐中原的决心和对刘氏父子的中心。

2. 本文又叫《前出师表》。诸葛亮还有一篇《后出师表》那篇表中有千古名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本文标题中“师”意为军队。陆游称赞本文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杜甫慨叹诸葛亮未完成统一大业就先死去的句子是:“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二、原文填空

1.“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会造成以塞忠谏之路的后果。

2.第2段中,作者认为该“刑”的是作奸犯科的人,该受赏的人是忠善的人。

3.若把“陟罚”看做两个动词,把“臧否”看做两个名词,那么陟的对象是臧,罚的对象是否。 4.第3段作者指出在内政上亲贤臣,则会必能裨补缺漏,有所广益。第4段作者指出在军政上亲贤臣,则会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5.《出师表》中的一组对偶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由是感激”的“是”的具体含义是感激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7.诸葛亮受命以来采取了什么样的行动,怀着怎样的心情来报答先帝的?心情:夙夜忧叹,行动: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8.第1段从正反两方面提出建议的句子: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9.开张圣听的目的: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

10.第6段中诸葛亮为什么“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1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的条件:(伐魏时机成熟)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12.此臣报先帝忠陛下之职分是什么?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13.第1段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14.造成第1段有利主观条件的原因: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15.诸葛亮诉说自己志趣(淡泊名利)的句子: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16.诸葛亮临危受命的句子: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17.作者推荐郭攸之、费祎、董允的理由: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此悉贞良死节之臣。

18.诸葛亮在最后对刘禅提出了怎样的希望?陛下亦宜自谋,以谘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19.先帝遗诏中最著名的两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三、内容解析

1.作者开篇分析不利的客观形势,起笔凝重,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答:表达痛惜刘备大业未竟的感情,也隐含创业维艰的意思,意在引起刘禅深思,即警其心,为全文议论作铺垫,告诫刘禅创业艰难,希望他以其父为榜样,励精图治,以引起其深思,居安思危,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先帝遗愿,树立信心。

2.诸葛亮从哪些方面向刘禅提出了哪些建议?这些建议中有有两条与孟子在一篇文章中提出的观点一致,是哪篇文章?写出相关的语句。

答:(1)①纳谏、法制、用人。②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③《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本文陈述的重点是什么?结合全文说明理由。

答:亲贤远佞。表文中谈到的前两点内容都是从正反两方面加以申说,可见是有针对性的,因此能否做到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关键在于刘禅能否亲贤远佞;表文中较多的篇幅谈选贤任能,说明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从而引出全文最重要的结论:亲贤臣,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亲贤远佞思想贯穿全篇,开头说先帝遗德,结尾说先帝遗诏,也都是指此而言。 4.如何理解作者“不求闻达于诸侯”,后来却“许先帝以驱驰”,最后成为一代贤相? 答:“不求”一句表现了他淡泊名利的高洁志趣,为酬三顾之恩,诸葛亮放弃了自己的志向,忠心耿耿,追随先帝,以超群的智慧和过人的才能成为一代贤相。 5.诸葛亮追述“三顾茅庐”“白帝托孤”两件大事的用意是什么?

答:言辞恳切,力劝刘禅效仿先帝治理国家,遵遗诏,多听贤言。表达了自己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6.作者说如果“陛下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联系全文,他为何感激?

答:如果刘禅接受孔明的建议,使其后顾无忧,诸葛亮就能完成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心愿,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成就一颗忠心。 7.作者为什么“临表涕零”?

答: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感叹先帝大业未竟,想起自己二十多年辛苦辗转,如今夙愿未了,无限感慨;将要出师北伐,而刘禅懦弱,朝廷内有佞臣,担心刘禅不能治好国家;出师伐魏,胜负难料,种种复杂感情无以言表,不禁潸然泪下。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忠心耿耿之志如现,耿耿忠心尽显。

8.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提及先帝?

答:诸葛亮事事都以先帝之意为依据,句句都借先帝之口说出,这样既不失人臣之礼,又无教训人主之嫌,使刘禅听了忠言不逆耳,十分得体;同时也表明他本人处处念及先帝遗德、遗训,时时不忘先帝之殊遇重托,既能表明心迹,又容易以情打动刘禅。

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情,在文中,他满怀深情念先帝,满腔热爱谏后主。他对刘禅的反复劝谏,谆谆叮咛,言辞恳切,充分表现了这位元老重臣的忠肝义胆。 9.本文是表中精品,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据你看,本文受人喜爱的原因是什么?

答:本文语言流畅生动,韵律优美,条理清晰,感情真挚,写作者对刘氏父子的一片赤诚忠心,和希望刘禅励精图治、治好国家的恳切之意,表现出诸葛亮耿耿的忠心和知恩图报的美德,高尚的人格,恳切的心情,良苦的用心,在表中鲜明地体现。让人佩服,让人敬仰。 10.作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陈情,可以透析出刘禅是怎样的一位君主?

答:昏庸无能,从他反复劝谏、具体到人可知。多疑,从他反复提到先帝表达自己的心志、不求闻达可知。

11.勉县武侯墓:“古石幽香名士骨,苍松翠柏老臣心。”表现了诸葛亮怎样的品质? 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知恩图报、忠心耿耿、诚实可信。 12.概括本文中心。

答:通过谈论当前形势和治国方针,使后主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政治修明,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同时作者通过自述本志,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心愿。 13.阅读全文,你认为作者是怎样着眼于“出师”这两个字的?他又是怎样说明出师的理由和决心的? 答:诸葛亮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一方面劝勉刘禅开张圣听,严明赏罚,另一方面推举贤才,

管理宫中营中之事,并殷切阐明,可见讲治国大计和政事安排,正是为了出师。

14.出自本文的成语。三顾茅庐、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亲贤远佞、计日而待(陟罚臧否、开张圣听、优劣得所)、感激涕零、不知所云。 15.全文的表达方式有什么特色?

答:以议论为主,在议论中融以抒情和叙事,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义,情理交融,言辞恳切,说服力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他对刘禅提出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

16.结合《出师表》全文,谈谈你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两句诗的认识。 答:刘备曾对刘禅说:“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因而本文作者身为父辈,处于肩负托孤之责的特殊地位,所写表文既是臣下对君主,又是长辈对晚辈,措辞委婉,规劝后主,劝其莫为的其实是已为的,鼓励后主其当做的实际是未做的,叙述婉转,行文流畅,质朴无华,是章表中的珍品。 四、拓展延伸

1.诸葛亮的建议在当时和现在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在当时对内政建设的加强和社会风气的好转有一定的进步意义,在今天仍然有借鉴意义。 2.你认为诸葛亮能得到刘备赏识重用的前提是什么?他的这种有幸遇明君的机遇令人羡慕,那么你认为怎么样才能迎来属于自己的机遇? 答:(1)前提是诸葛亮具有经天纬地的韬略和过人的才智。

(2)我们应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我,使自己也具有迎来机遇的真才实学和本领;要有一颗积极进取之心,要善于发现、捕捉机遇。

3.从《出师表》中可见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才能如何?

答:智慧的化身,足智多谋,忠良的代表,人臣的楷模。运筹帷幄,谨慎勤勉,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

4.诸葛亮是智慧、忠贞、勤勉的形象,后世有哪些人(历史人物或文学形象)与之相似? 答:纪晓岚、海瑞、魏征、包拯、周恩来 5.联系文中相关情节评价刘备的为人。

答:三顾茅庐,白帝托孤,危难之际委诸葛亮以重任,可见刘备求贤若渴,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气度宽宏,不耻下问的谦虚态度。

6.历史上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例子不仅仅只有“三顾茅庐”,请再举一例,并说说启示。

答:周文王请姜子牙。作为领导,应善于人才,使用人才,让其发挥作用。自己也要不断向有能力的人学习,这样才能干好事业,提高自己。

7.我国自古就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所谓立功就是建立功业,有一番突出成就,试联系《三国演义》,列举该表突出作者才干的事例。 答:空城计、草船借箭、三气周瑜

8.请写出刘备给后主的遗诏中的名言,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答: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现在,我们仍然要坚持以德服人,生活中对于小的缺点或恶劣的坏事,要防微杜渐,因为小错不改,慢慢会变成一种恶习,而不断积累善行,却可以铸造优秀的品质,形成高尚的人格,最终赢得人们的尊重。 9.刘禅是昏庸之君,不足以成大事,刘备对诸葛亮说:“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立成都之主。”但诸葛亮却“知其不可为之”。对此你有何评价? 答:忠心耿耿(或愚忠)

10.在《隆中对》中,刘备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在《出师表》中,从诸葛亮的角度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