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与中国的《杜子春传》-2019年文档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0/11 13:22:0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与中国的《杜子春传》

原著反映了道教弃绝尘俗的成仙思想,认为人应该放下对爱的执着。由于芥川龙之介幼年丧母的经历、基本不受中国道教思想影响以及文学体裁的不同等原因,《杜子春》这部作品高举爱的旗帜,热情的歌颂了母爱的伟大。 引言

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近代著名的短篇小说家。他七岁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对中国文学很感兴趣[1]。《杜子春》[2]于大正九年(1920年)7月,发表在童话杂志《赤い?B》上。《杜子春》涉及了对人的生存方式和人性的探究以及对母爱的歌颂,是芥川龙之介诸多童话中的一篇佳作。

《杜子春传》是中国唐代的一部传奇小说,《太平广记》卷十六[3]记载《杜子春传》出自《续玄怪录》。但是,李剑国认为《杜子春传》选自唐代牛僧孺的《玄怪?h》[4]。本文将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中国唐代的《杜子春传》进行比较、分析,尝试研究芥川龙之介的作品跟中国古典文学的联系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

一、作品的比较

芥川龙之介的《杜子春》和原著的故事脉络相似之处很多,不同之处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杜子春的形象

《杜子春传》开头写到了杜子春“少落魄,不事家产,然以心气闲纵,嗜酒邪游”的形象。他为了报答老人的施财之恩,又承诺唯老人的指令是从。第三次得到钱之后,他说道:“不但今后要自立,还要周济天下孤儿寡母”,而且是“恩者煦之,仇者复之”,因此原著的杜子春是一个恩怨分明、知道反思改过的形象。让人遗憾的是,他修炼失败被老人训斥之后,仅仅是“愧其忘誓”,后来寻老人未果,而又“叹恨而归”,可见他最后依然纠结在成仙失败的问题上,在感情上依然孤苦无靠。 芥川龙之介笔下的杜子春没有接受老人第三次的施舍,而是表达了“厌烦了人这个东西”的想法。可见他一开始没有像原著的杜子春那样知道反思改过,而是一味责怪别人,并且“对人这个东西”持否定态度,而后他又表达了已无法再过贫穷生活,想修行仙术的意向。这时的杜子春已经由对钱的渴望转变成了对成仙的渴望,可以说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不知反思自身问题、一味逃避现实而且总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物形象。让人欣慰的是,最后他因为感受到了“母亲在这种水深火热的痛苦中,仍眷顾着儿子的心”而决定“打算做个真实的人,过着真正的生活”,可以说杜子春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一个回头浪子的形象被刻画出来。

(二)老人的形象

原著里的老人开始是一个仗义疏财、救苦救难的善人形象。比如,第二次杜子春见到了老人,由于羞愧,就捂上脸躲开了老

人。老人却一把抓住他说:“你能躲到哪里去?这是最笨的办法。”他希望杜子春能直面自己的缺?c并深刻反思。他第三次给了杜子春钱之后,说:“这次你要还不改过自新,你就永远受穷吧!”说明他是希望通过经济援助让杜子春改过自新。 芥川龙之介对老人的描写更加的详细具体且具有浪漫主义色彩。他笔下的老人变成了一个“独眼老人”,拥有“让人在一夜之间变成天下第一的富豪”的法力。老人告诉完挖金地点后,就神秘消失,杜子春按照他的吩咐,竟然“挖出了一堆比一辆大车更多的黄金”!老人在自我介绍时也明确的说道,他叫铁冠子,是住在峨嵋山的仙人。老人还吟出了一首原著中没有的诗歌:“朝游北岳暮苍梧,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关于这首诗,芥川龙之介在《昭和二年二月三日付河西信三宛书简》[5]中说这是吕洞宾的诗。众所周知,吕洞宾是道教主流全真派祖师,是救助老百姓的神仙。这也就向读者暗示了老人是一个有救助杜子春的使命的神仙形象。 (三)故事的主题

原著中老人因杜子春修炼失败,说道:“你的心中,喜、怒、哀、惧、恶、欲都忘了,所差的只有爱而已。假使你不出‘噫’声,我的仙丹就能炼成,你也成上仙了。哎,仙才太难得了!”杜子春则“愧其忘誓”。所以原著反映的是道教弃绝尘俗的成仙思想,表达应该放下对爱的执着和仙才难得的主题。原著的杜子春虽然是因为“爱子心切”而发出声音,但是原著作者并没有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