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下册 7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22 19:52:02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八年级物理下册 7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重力”

一、教材依据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十三章《力和机械》的第二节 二、设计思想

1、教学指导思想

本节课指导思想为: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指导学生正确的认识重力的方向

2、设计理念

(1)将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渗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挖掘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思考和领悟探究物理知识的方法,增强应用科学方法的意识。

(2)利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再现历史上的研究情景,将生活中的情景搬到课堂上来,从而使学生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有机地结合起来,构成一幅视听立体画面,营造出各种不同的情境,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和领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中逐渐形成学习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在动态真实环境中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

3、教材分析

本节是在第一节“弹力”内容的基础上,研究另一种最常见的力——重力。新教材对本节内容的安排,感性材料丰富,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从观察或实验引入的,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比如:教材通过“河水为什么总是向低处流”、“跳伞的人为什么会落向地面”和“抛出去的物体为什么总会下落”三个例子使学生认识重力的存在;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的大小的因素”,极大程度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4、学情分析

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九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敏锐的观察力。通过上一节“弹力和弹簧测力计”的学习,已掌握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有关知识,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同时,还具备了一定的生活体验,如熟透的苹果要落向地面,水往低处流等有关事例,但并不明白其中的规律。

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从生活现象的了解便于走向物理规律的认识,通过实验探究──观察现象──逻辑推断,最后上升为理论认识,有效的锻炼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本节课所提出的要求和教材具体内容,结合学生学情,确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叫重力,了解重力产生的原因;

八年级物理下册 7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知道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并能用公式G=mg计算有关问题; (3)知道重力的方向以及重垂线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探究影响重力大小的因素,分析实验数据,学会信息处理方法。 (2)通过生活体验和实验观察,强化理解重力方向。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自然现象,物理规律的兴趣

(2)培养学生交流与协作意识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精神; 四、教学重点: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及重力方向。 五、教学难点:重力方向的理解与应用。 六、教学准备

根据课程设计需要,本节要准备两组实验和活动:探究影响物体所受重力大小的因素、探究重力的方向实验,因此,要在课前准备下列器材及材料:弹簧测力计、钩码。用瀑布美景、苹果落地、三峡泄洪等图片或视频,并按照教学流程设计好课件。 七、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用多媒体播放视频:瀑布美景,引导学生思考“水往低处流”的原因,从而引出课题——重力。 2、引出重力概念

(1) 观察现象 让学生观看和重力有关的现象(课件:①苹果下落 ②雨中漫步),然后动手体验重力(上抛橡皮擦最终落回地面)。

(2) 提出问题 你还看到过哪些与此类似的现象?你认为这些物理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下落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充分鼓励学生讨论交流。

(3) 建立概念 在讨论的基础上,学生很容易得出重力概念:由于地球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

(4)总结拓展总结:地球表面附近的一切物体都受到重力的作用,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通常叫做物重,用符号G表示。

接着,设疑 “假如没有重力,生活会是什么样的?”(让学生讨论回答),以此来激活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也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的新教学理念。 3、练习测量重力

提示学生参照课本56页图13.2-3,利用备用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练习测量物体的重力(指导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测量) 4、探究重力因素

(1)提出问题 列举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重力是否有大小?学生充分交流讨论说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提出问题:重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

八年级物理下册 7重力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2)猜想与假设 教学中引导学生大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可能有如下猜想:

猜想一:重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形状有关;

猜想二:重力的大小还可能与物体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物体的重力越大。

(3)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分析“本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物理量?”,“需要哪些实验器材?”“各个物理量可以怎么测量?”在学生制定计划、设计实验的基础上,教师适当补充自己的意见,形成如下实验方案(通过课件展示) 1需要测量的物理量:物重的大小 2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钩码一盒、 3实验方案:

验证猜想一:测量一块橡皮泥(质量为200克)的重力,并改变其形状,测出三组数据 验证猜想二:测量一只钩码的重力,然后增加钩码的个数,测出三组数据 4设计实验表格

(4)进行实验、收集证据

教师在这期间,走到学生中去,一是了解学生的实验情况,二是解决学生实验中遇到的临时问题,三是对部分实验困难学生给予引导和帮助,让他们不落队,也能顺利完成本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引导各实验小组分别算出每次测得的重力与质量的比值,用视频展示台展示几个实验小组的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分析所测数据的特点,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由此得出G=mg这个计算重力大小的公式。

进一步补充说明,关系式G=mg中各量的单位:G--牛(N)、m--千克(kg)、g--牛/千克 (N/kg) ,在地球表面附近,g=9.8牛/千克,其物理意义是:质量是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

同时说明在利用关系式G=mg进行计算式,各物理量必须统一单位。 5、探索重力方向

参照课本57页,引导学生猜想重力的方向。然后,教师做演示实验:按照图13.2-5所示,用细线把物体悬挂起来,静止时让学生观察细线的方向是否竖直?然后剪断细线,同时让学生观察:物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什么方向下落?这样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教师此时再加以点拨:竖直向下与垂直向下的区别。 接着,通过多媒体展示重力方向的重要应用──重垂线。 6、拓展重心知识

通过课件展示:(1)均匀规则几何体的重心位置;(2)形状不规则物体重心位置的确定。

7、师生共同小结

板书设计

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