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辨证法大作业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2 4:46:4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

1、 古代自然观有哪些局限性?

自然观是对自然界总的看法,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古代自然观是古代社会的人们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形成的自然观,是当时生产力水平和科学技术水平的反映。当时的自然科学刚刚萌芽,还没有形成独立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知识体系,一切有关自然的知识差不多都包含于统一的哲学之中,其中有不少是来自抽象的思辨和猜测。直至亚里士多德时代,自然科学与自然哲学仍然是一回事,并且是以脱离实用技艺、从事纯理论的探索为目的的。这种自然观来自天才的直观、理性的思考和大胆的猜测,虽然正确地把握了自然界的总画面的一般性质,却不能具体地说明自然界的联系;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自然界本身寻求对自然现象的解释,但当时还缺乏足以把自然现象联结成因果链条的经验知识;这种自然观虽然想从总体上去把握自然界,但当时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尚未进步到分析和解剖的程度,对构成总体的部分和细节尚不清楚,因而对总体联系的认识必然是模糊的。这就使得它不得不用哲学的猜想来填补知识的空白,因而古代人的自然观念是笼统的。

2、 现代自然观相对于古代自然观有哪些进步?

现代自然观克服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由于缺乏科学认识基础所造成的直观、思辨的局限性,吸取了古代自然哲学关于自然界运动、发展和整体联系的思想,以近代自然科学对自然界认识的最新成就为依据,批判了机械论和形而上学,深刻地揭示了自然界本身发展的辩证法。为正确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科学与社会的研究,以及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奠定了理论基础。

3、 科学与宗教有什么区别,又有什么联系?

科学与宗教的本质区别在于科学的实证性与宗教的信仰性。具体表现在:第一,科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规律的知识体系,是获取知识的认识与研究活动。宗教则是人类在未知自然及其规律的情况下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认识态度和方式,它束缚了人类的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科学追求的是客观真理,它的成果属于全人类,科学没有阶级性,它具有中立性的特点。而宗教在阶级社会中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它一般为统治阶级服务,成为各个朝代统治者统治的舆论工具。

但是,宗教与科学都发源于哲学,逐渐伸向两支——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以两个极端探讨世界本源与万事万物,但是本质都是人们期望对现有现象作出合理解释并造福自身。但一个偏重于万物,一个偏重于自身,但是并非绝对分明,所以有的宗教人士研究科学,有些科学家研习宗教。

4、 人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吗?

人能够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

从人的本质上讲,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人,然后才是社会的人。自然养育了人类,同时,人类的时间活动离不开自然界的参与。人类的产生是自然进化的结果,人类的发展和社会的形成离不开自然界的基础。从人与自然的联系上讲,人类对自然界存在依赖性,这种依赖性体现在人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客观规律的相对等级来讲,自然规律要凌驾于社会规律之上,如果人类遵从自然规律,那么可以保持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如果人类违反自然规律,那么就会遭受自然界的惩罚。从意识的能动来讲,人类并不是被动第遵从自然规律,因为人类首先要认识自然规律,然后才能利用自然规律做事,但是人类只能利用自然规律,并不能改变

1

自然规律。因此人类应当学习自然的知识,并通过这些自然中的规律加以提炼并为人类所用。

5、 人对自然的认识正确与否有评判标准吗?是什么?

没有。

人是具有自然力的社会存在物,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和内在动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是“能动的存在物”,具有能动性。但是,人作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是有形的、感性的存在物,由于它的血肉之躯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的,它永远不可能完全摆脱外部自然和自身自然的制约;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都不是不受制约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外部自然界的优先地位”并不因为人的活动而消失;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界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然的规律性。由于人类的活动打破了自然系统的生态平衡,将遭受自然界对人类的报复。因此,人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不能以纯粹自我规定的活动来实现自己的主观愿望,不能对人所具有的能动性滥加发挥;人在自然界里能获得多大的自由,并不单纯取决于人的能动性的发挥程度,同时也取决于对人的受动性的认识程度和控制能力,即应当把握人利用自然的“度”才能更好的认识自然。

6、 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哪些好处?

(1)物质层面:科学技术的进步,不仅推动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且推动着人类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科学技术的进步,还扩大了人类的活动空间,扩大了人类的交往方式,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内容,增进了人类的健康;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2)精神层面:科学技术推动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技术推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进步;科学技术是战胜迷信、愚昧和解放思想的精神武器;科学技术的发展直接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科学和技术的成果还被越来越广泛的吸收和应用到文学、艺术、体育等各个领域中,有力地推动整个人类生活方式现代化的进程。

(3)社会变革层面: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使封建制生产关系终于被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所取代;科学技术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它不仅推动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哲学等思想上层建筑的变革,也推动政治上层建筑的变革;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影响到政治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促进政治民主化和社会进步。

7、科学技术的发展隐含着哪种危机吗?是什么?

科学技术面临的社会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自然的了解和驾驭能力越来越强,人类在战胜自然的同时,科学技术却给人类带来了一系列的全球问题,包括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资源问题、信息安全问题和生物制品与生态安全问题等。同时,科学技术也面临(2)

伦理道德问题,如早前的克隆人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新的伦理问题不断涌现,如网络伦理问题(网络沉溺和网络犯罪等)、基因伦理问题(基因歧视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等)以及生命伦理问题(器官移植、克隆人和安乐死等引起的生命伦理问题)和环境伦理问题(引起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论、生命平等主义和生态整体主义等流派之间的讨论)等。 科学技术直接造成的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危机,主要概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 自然危机。科学技术改造自然环境,造成了对自然的破坏。

(2) 社会危机。由于人类社会共同体是由无穷多样的主体构成,虽然他们有共同利益的

一面,但又有利益冲突、彼此矛盾的一面。

(3) 人类自身危机。科学技术是社会进步的一大支柱,同时科学技术强调对人和物的控

制。

2

8、 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是乐观的还是悲观的?

我认为人类社会的未来前景是乐观的。虽然人类社会会面临许多问题,如人口爆炸、食物短缺、不可再生性资源的消耗、环境污染等,但正如马里兰州立大学朱立安·西蒙所说,人类可以通过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价格机制解决人类发展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人类不会坐以待毙,通过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科学的指引下,解决存在的旧问题和出现的新问题。人类社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要知道技术进步是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承担着人类文明进步的重任。如果没有技术,人类肯定不会发生这么多与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故事。以技术为基础,生产、商业、军事、政治、科学、道德、文化、文明才有了着力点。技术不仅影响资源和人口的关系,还改变社会原有的结构和面貌,如提高女性地位、扶助弱势群体等。技术所具有的普世性不仅仅是简单的人类共享,它还能弥补不同地区人们因自然差异形成的

生存能力的差异,以实现人类的公平、自由和幸福。

着眼于灭亡是看不到希望的,只有着眼于新生,希望就在眼前。面对新的挑战,我们应该虚位以待,我相信通过人类的智慧和努力,能够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9、 古代自然观、中世纪神学自然观、形而上学自然观和辩证自然观各有何特点?

(1)古代自然观:把自然界当作一个统一的有机体,力图在某种具有固定形体的东西中,在某种特殊的东西中去寻找统一,认为自然界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其中没有任何东西是不动的或不变的,而是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产生和消失。这种自然观笼统的,带有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的特点。

(2)中世纪神学自然观:是欧洲封建社会基督教神学对自然界总的看法。基督教认为自然界及其万物是上帝在虚无中创造出来的,上帝创造万物之际,也就是世界被开创之时;地球是宇宙不动的中心,周围是充满空气、以太和火的同心圈,这些圈里有恒星。 (3)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又称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以机械性的观点去看待自然界和人的。它承认自然界是物质的,但用纯粹力学的观点来考察和解释自然界的一切现象。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使人孤立地考察自然界的事物和过程,撇开与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并把自然界看作静止的,它还割裂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关系,认为自然界是孤立于人的实践领域之外的原始的自然存在物。

(4)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它与唯心主义相对立,把自然界的客观实在性和存在的优先性看作是人类研究自然界的认识前提,并明确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历史而存在。它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着统一的辩证法规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不仅确认自然界先于人,先于人类社会,而且还明确地把人类社会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中的关系在能动性和受动性中得到统一。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