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金融史期末考试题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5 16:27:49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中国金融史期末考试题(2010年)

一、名词解释 1. 子母相权

子母:古代称钱币重的为母,轻的为子。比喻轻重并行,维持一定的平衡

2. 银两制

银两制度是一种适应中国封建经济的货币制度,是封建社会中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的诸多缺陷,如形状和重量都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等,显示出它的落后性。 3. 布币体系

布币,春秋早期出现,直至战国晚期铸行并流通的铲形货币。“布”是“镈”的同声假借字,在古代通用。布币是从青铜农具鎛演变而来的,主要在三晋、两周地区通行。按布币形状划分,可分为空首布、平首布两大类

最初的布币,保留着其作为工具的模样,留有装柄的的銎,原始而厚重,故称为空首布;后来逐渐减轻,变薄,变小,币身完全成为片状,称为平首布。平首布上面通常铸有地名或纪重的文字。后来王莽的新朝亦曾造布币。 4. 制钱

明清两代按其本朝法定的钱币体制由官炉铸行的钱币,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的私铸钱。并对旧钱、私铸钱进行取缔和制约。 5. 半两钱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规定全国使用统一的货币,实行金钱本位制,即黄金和铜钱并行。黄金按重量使用,是称量货币,铜钱按枚使用,由于币面有“半两”二字,史称半两钱。 6. 交子

最早的纸币叫“交子”,交子产生以北宋的四川。私人发行的交子叫私交子,发行交子的富商成为交子户或交子铺。最初交子能够兑现,所以远近行使。后来发行商渐渐

失去信用,交子不能兑现,引起诉讼,所以政府禁止私人发行交子,改为政府发行,史称官交子。 7. 质库

中国古代进行押物放款收息的商铺。即后来典当的前身

8. 飞钱

“飞钱”出现于唐代中期(唐宪宗年间),当时商人外出经商带上大量铜钱有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开具一张凭证,上面记载着地方和钱币的数目,之后持凭证去异地提款购货。此凭证即“飞钱”。 9. 称提之术。

是宋朝政府对纸币发行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包括设置发行准备和限制最高发行额。到了南宋会子贬值时,政府为维持信用,用金银铜铁钱回收会子,回笼货币以稳定其价格。这些纸币发型和流通的管理办法叫称提之术。

二、论述

1. 改两为元(废两改元)

2.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简述古代货币的演进趋势

3. 简述通宝钱制

618年,唐朝建立,货币制度承袭了南北朝以后的传统,最初两三年使用隋朝的五

铢钱和古钱。唐朝经济发达,国内外贸易繁荣,钱的需要量大,而且唐朝人口增长很快,扩大了钱的需要量,而铸钱却跟不上,常闹“钱荒”。621年(武德四年),唐高祖对钱币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废除五铢钱,铸通宝钱。通宝钱仿五铢钱,直径8分,10枚重一两,成色以铜为主钱面铸“开元通宝”。这就是后人说的通宝钱或年号钱。自此,在中国历史上行用了数百年的铢两货币被废除,进入通宝钱制 4. 人民币发行的三个原则

① 坚持经济发行,反对财政发行

② 坚持计划发行,反对,盲目发行 ③ 坚持集中统一发行,反对分散发行

坚持经济发行,就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情况,按照商品流通的实际需要,通过银行信贷的渠道来发行,这是人民币发行的最基本原则。与经济发行原则相对应的是财政发行,即根据财政收支情况发行货币。财政发行虽然能起到弥补财政赤字的作用,但它破坏了币值稳定,是一种非理智的发行方法。所以,必须坚持经济发行原则。

坚持计划发行就是货币的发行必须纳入整个国家的计划体系之中,按计划办理,以保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总行提出货币发行计划,报国务院批准后

实施。

坚持集中统一原则意味着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唯一的货币发行机构,集中管理货币发行基金。无论纸币还是硬币,无论主币还是辅币,均统一集中由中国人民银行发行,中国人民银行具有垄断的货币发行权。除此之外,财政部、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任何单位

和个人均无权

发行货币和代用货币。 三、简答

1. 秦朝统一币制的历史意义 ① 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促进封建国家统一,有利于经济发展。

②货币的统一,对于各地物资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促进经济的繁荣有重要的意义。 ③秦始皇对货币的规定,是中国货币史上第一个货币立法,半两铜钱对以后历代钱币的形式有深远的影响。半两钱以重量为名称,是中国量名钱的开端。

2. 历代印发纸钞多失败的原因

最早的纸币是宋的交子,流通与四川。交子分界发行若干年为一界,行使有一定期间,届满收回更换,发行有定额,每届发行有准备金。但是后期由于用兵、招兵、筹饷等原因。交子发行过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

南宋会子流通范围颇广。由于发行量过大,出现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局面。 金代的交钞和铜钱并用。由于铜钱不多,有时禁用钱,导致钱重钞轻,通货膨胀。

中国纸币之发达,至元而极盛。当时国内专用纸币,因为政府努力充实纸币的准备金,控制纸币的流通量,注意物价的管制,及准许以钞纳税,纸币的价值非常昂贵,人民甚至“视钞重于金银”,结果物价下跌。可是这样的时期不过二十年左右,由于纸币政策的转变,它的价值便渐渐下跌了。纸币滥发的原因,主要由于财政收支的不均衡。因自世祖末叶以后,初时由于海外战争用费的激增,后来由于诸王赏赐和佛事用费的庞大,政府每年收支往往不能相抵。世祖至元三十一年(1294),于是把准备金动用了,把因管制物价而存贮好的物资拨作他用,且有发行大量纸币,

结果是币值向下低落,物价上升。世祖末叶以后,轻微的通货膨胀时期约有七十年,到了顺帝(妥欢帖睦尔)至正十年(1350),即告终止,自此以后便踏入恶性的通货膨胀时期,结果钞值狂跌,物价暴涨,人民用钱不用钞,以至于亡。

朱元璋看到元代晚期钞币的混乱,起初决计行钱,不用钞币,但因铸钱原料不充足,一时铸造流通量大的铜钱,有一定的困难。才决定实施钱钞兼用的政策

明代钞法失败之原因: (1)钱钞兼行。 (2)银两势力盛行。

(3)倒钞法——昏钞倒换新钞,量收工墨费(一贯收三十文),人民有利新钞,非昏软者亦揉烂以易新者,流为弊端。

(4)因不兑现的缘故,滥发过多。 (5)止行于民间,官不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