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别字现象之我见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7/5 2:31:5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错别字现象之我见

刘 娟

学生的错别字一直是老师们最头疼的,在他们的作文、日记或作业,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错别字,有的情况还很严重。一句话里有时竟出现了四五个错别字。真是有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味道。近日,在阅读了网上部分相关纠正错别字的文章后,颇有收获。 一、

掌握规律。

有些错别字主要是由于学生不了解字的构成而出现的。在纠正错别字时,教给学生一些关于汉字的偏旁、字的音形义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掌握字的规律,错别字就容易慢慢减少。如“暖”学生易写成“目”旁,教师就可跟他们说明太阳一晒才暖和,所以古人写成“日”旁,而不写成“目”旁。这类结构相似而不易分清的偏旁有“冫与氵”、“阝与卩”、“木与扌”、“广与疒”、“廴与辶”、“冖与宀”、“文与欠”等等。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析,让学生掌握形声的特点。如表示用衣料做成的东西的字都是“衤”旁,如“被、袖、衬、衫、补”等。这样从文字学的角度去作些浅显的解释,效果不错。 二、

严禁自造。

有的学生信笔写来或受到社会不规范用字的影响,任意造字。如把“今”多写一点、“己”多写一点出头变成“已”,这是画蛇添足;如把“或”少写一撇、把“冷”少写一点,这是残足断臂; 如把“解”的右边写成“羊”、“数”的左边写成“由”,这是用不规范字。针对这些学生,教师应严格要求他们的字要写得规范,写得正规,既要合乎笔顺,又不能多或少一笔。同时帮助学生弄清楚这类错别字的特点,来帮助他们及时消灭该类错别字。平时,教师对批改试卷、练习中出现的错别字要严格要求其认真订正,对没有错别字的或消灭错别字较快的学生要及时给以表扬。

单就另一个方面的问题——“先入为主”的现象,我们说不能忽略。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认知事物,学习知识常常是认可最早识别认知的,这就是“先入为主”,就是说如果学生第一次从老师那儿学来的知识是准确的,这对学生非常重要——先入为主;反之,第一次学到的知识是不准确的,甚至是错误的,那么,一旦形成第一印象,“先入为主”那总会“根深蒂固”,难以纠正。由此可见,“教不严,师之惰”,为人师表,精益求精是多么重要。进行教学时,必须认真备课,力求一丝不苟,教师自身必须刻苦学习,加强专业知识修养,教给学生的知识必须准确无误。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那就会误人子弟。同时也给高一年级的同行、同仁的教学留下了麻烦。

让我们一起读书

钱梅娟

一、“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古人云:“积财千万,无过读书”。读书可以使人举止文雅,除去无知和俗气。你读过的书,虽然不能挂在你脸上闪闪发亮,时时供你骄傲地显露一番,但它却彻底装进了你的身心。苏东坡曾说过:“腹有诗书气自华。” 肚子里有知识,自然就气宇轩昂 。正如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 所以人人都需要读书 。

我们许多老师都聆听或观看过特级教师于永正、支玉恒等大师的做课,这些大家在课堂上所表现出的那种炉火纯青、大气磅礴、游刃有余的教学艺术,不止一次地使我们惊叹折服,其实他们也是得益于读书 !我们和大家之间这种差距的根源无非是自身知识积淀不够,文化底蕴不足。鉴于此,我们没有理由不读书!

但现实社会的浮躁,工作的压力,生活的琐碎,汪洋的信息,总使我们“心有余

而力不足”,想读,但却没时间、没精力,无法静心。我们每学期既要用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学生的学与考,也要用不少的精力来对付自己的培训与进修,能让自己自由支配、读自己喜欢的书的时间确实很少。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善于忙里偷闲,要学会挤时间读书,要明白,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既专心于古代文化经典,也迷恋于当代文化精品。文学是发展的,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也得时时更新。语文教师应该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 二、“ 教而后知困”

我读过的书并不算多,意识到自己需要读书也是近几年的事。 感触一:我不如学生

记得两年前在我执教四年级的时候,当时学校正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我便要求班上的学生首先要熟练背诵《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一段时间在班级内检查背诵情况。等到检查的时候,出现的情况许多老师一定也遇到过,认真的孩子背得滚瓜烂熟,不爱学习的学生甚至连一首也不会。那些认真的孩子让我汗颜,背不出来的那些同学又不由得让我怒火中烧。但也就在那时我开始反思,小学生都必须会背的70首古诗词作为老师的我都会吗?老师都不会又凭什么要求学生全会呢?说实话,当时我能熟练背诵的真的不超过一半。从那以后,为了与学生一起成长,更为了让自己的话有说服力,我买回了那本《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每晚和自己的女儿一起背诵。后来等我再次检查时,每当学生卡壳我总是及时背出来接上,那时我发现学生看我的眼神都变了。说起这件事并不是说所有学生要求背诵的内容老师都必须会,但一些最基本的文学素养却是语文老师必备的。

感触二:如果我是他们孩子的老师

我们都是自然人、平凡人,我们的读书更多地受到环境的感染。几年前我和许多同事一起踏进了安徽电大,开始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学习。在许多人眼里,那里只不过是一个混文凭的场所。起初我也这样想的,经常旷课,作业也是胡乱完成的。期末考试时,面对那张充满问号的试卷我感觉自己虽然不能算是一无所获,至少是收获甚少。恰好在那次考试之后,班主任组织了班级的第一次聚会,这群平时都很少上课的同学终于有机会坐在了一起。同学中以语文教师居多,但也就是那为数不多的几个非教育系统的同学又一次让我汗颜。他们的学习有的是为了文凭,有的完全是出于对文学的爱好,他们读过的书比我们这些语文老师多的多,他们中有些人的文字典雅得连授课的老师都叹为观止。当时我便想,如果我是他们孩子的老师,我该怎么办?在这之后,当别人问我的职业时,我只会说小学老师,对于任教的学科“语文”二字绝不敢轻易说出。因为我深知,对于“语文”,我了解的太少太少。我所能做的只是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