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2/24 20:40:53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关于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调查报告
城市道路交通的拥堵是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社会问题之一。近年来,兰州市交通工具数量急剧增长,城市人口数量也不断攀升,随着兰州市的不断发展,主城区的交通拥堵问题日趋严重,影响了“畅通兰州”建设,给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严重制约了城市的发展。加快宜居城市建设步伐,切实改善主城区交通拥堵状况是现在刻不容缓的任务。
本次实践,我就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进行调研。我主要通过实地察看、查阅相关资料、抽样调查等方式,对主城区交通拥堵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首先,我在五个重要路段分别发放调查问卷各20份,共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对象主要为青年人和中年人,其中包括司机和路人。对问卷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显示基本上都对兰州市的交通状况不满意。抽样调查的对象中有超过20%的人平时选择自驾车出行,超过60%的人选择公交车出行而全部认为公共交通设施还有待完善。超过50%的人支持通过收费来缓解交通拥堵问题。对于经常出行的人平均一周因交通拥堵所花费的时间都超过两个小时。对于造成交通拥堵的原因,及城市规划和道路布局不合理成为必选选项。超过80%的调查对象认为交通管理和制度存在较大问题。
拥堵问题十分严重,交通现状存在几个主要问题:
一 是道路网络结构不完善,道路标准密度偏低。从道路网结构上看,核心区主、次、支路比例为1:6.8:17.5。核心区干道路网密度为1.54公里/平方公里,主干道密度为0.14公里/平方公里,次干道密度为0.97公里/平方公里,支路面积密度为2.48公里/平方公里。大多数道路为四车道,路面狭窄,道路标准较低。根据国家标准,在大中型城市中,每平方公里城区主干道密度应达到1.2公里,次干道密度1.2-1.4公里,支路密度3-4公里。核心区内路网密度较低,其中:主干路密度严重低于国标,次干路、支路密度也没有达到规范要求。现有各交叉口中大多数没有采用渠化措施,主要交叉口采用信号灯控制,通行能力严重不足,交通延误严重,成为主要的堵点。其他区在道路网络、标准、密度上也存在类似问题,节点拥堵现象较严重。
二 是交通配套设施不足,公共交通运行效率低。没有大容量轨道交通,公交站场、停车港严重不足,公交线路过密,公交车辆行驶缓慢,容易引发交通拥堵。人行天桥、地道严重不足,人行过街与车流交通矛盾很大,人车混行、人车抢道、乱穿公路等现象屡禁不止,大大降低了道路的通行能力。
三 是交通组织安全性很差,综合管理水平不高。核心区内交通单循环的实施,提高了部分路段的单向通行能力,但也增加了相当多的绕行。在单循环中,由于没有发达的支路系统,致使单循环系统安全性极差。一旦单循环中发生交通事故或者有车抛锚占道,将造成整个单循环系统瘫痪,使得核心区交通无法正常运转。交通管理现代化水平较低,缺乏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在警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交通管理失控面较大。公交等客运车辆自律性差,随处上下、站等情况屡见不鲜。交通参与者的交通法规意识淡漠,不规范的行为对道路的通畅行驶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通过抽样调查、实地查看和查阅资料,对兰州市交通现状进行分析可以将拥堵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 交通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在问卷调查中100%的人认为这是拥堵原因之一。一是路网结构布局不科学,结功能不完善。纵横之间联结太少,加之联结点多为平交或简易立交,对车辆的分流作用有限。由于历史原因,老城区主干道路网密度较低、路面狭窄,断头路多、交叉口多、瓶颈路多,来往车辆只能集中行驶在城市主次干道上,故车流量过大。二是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交通信号控制匮乏,未安装灯控信号的路口,常常出现车辆争道抢行、秩序混乱,甚至造成交通事故;道路渠化率严重不足,受地理位置限制,道路狭窄,安装有灯控信号的路口,无法施划渠化标线,左转车辆在等待信号放行时,影响其它车辆正常通行;部分干道没有中心隔离设施,道路连接人行道没有设置护栏和人行过街天桥及地下通道,没有建立完善的交通诱导系统和指路标识,不能给出行的市民和驾驶员提供有效的出行帮助和服务,人车混行,人车争道的状况很难改变。三是公交站台设置不合理。有的公交站点过于集中,有的太接近交叉路口。城区有的主干道缺乏公交港湾和非机动车专用道,必然导致公交车“压车”现象,造成事实上的双向双车道,严重影响交通畅通。
二 从目前城市布局看,老城城市格局及社会单位布局制约严重。老城区主干道附近的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医院、宾馆、超市、菜场等公共机构过于集中。核心区土地开发强度过高,道路建设速度低于其他用地开发速度,人口增长与道路建设不相协调,单位面积交通出行量过大,使道路难以承载。
三 静态交通组织的忽视和市政规划力的弱化,导致停车场位严重不足。问卷中有72%的人认为这是拥堵原因之一,特别是对于有车族。这既是干道停车挤占通行能力的重要原因,又是造成广大群众出行难、停车难、出行成本大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更多地重视动态交通的组织,而对于静态交通重视不足。尤其是在规划城市功能区划、道路规划、社区规划等方面尚未建立交通影响综合评价制度,因而对动、静态交通流的合理分配、科学引导远远不
能适应客观发展的要求。一方面,商贸、文化等高密度人群活动场所过于集中,而又没有配套建设满足交通需求的道路设施,致使行车难、停车难难以避免;另一方面,在新建、改扩建的商贸、住宅、街区等在规划审批中对停车场位的法律要求也有把关不严或难以把关的问题。市区道路狭窄,可供建设公共停车场的土地十分有限且大型酒店、商场超市基本是临街而建,大多没有大型专用停车场地。有的虽留有停车场地,但面积太小,只能供少量车辆停放,有的甚至被改为商用。城管部门想方设法增加个临时停车泊位,也仍远远满足不了停车需求。
四 机动车迅猛增加而主干道路通行能力相对不足的剪刀差日趋扩大,形成尖锐冲突。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私用机动车数量急剧增长。车流、人流、物流显著增加,频率加快形成强劲的交通需求,而重庆市还远未具备完全满足的能力和条件。人们的出行率也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经济社会活动的增多必然导致交通压力的增大。加之迅速增加的机动车辆和运输物流,形成了势头强劲又持续走高的交通需求。面对这一需求,我们已有的交通供给明显不能满足,又找不到可以迅速适应或缓解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这种与时俱增的供需矛盾是交通拥堵日趋严重又难以迅速排解的根本原因。
五 市民文明意识相对薄弱。近年来,交警部门深入开展交通法规、安全常识等宣传教育活动,积极创建交通安全村、学校和社区,但是部分市民交通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仍与现代交通不相适应,无视交通法律法规,人为地影响了道路交通的安全与畅通。
六 交通管理力度也相对不足。兰州市交通民警只占城市总人口比例为1.21‰,远低于公安部提出的7‰指标,十分有限的警力在维持路面交通秩序管理上十分紧张,难以集中力量研究综合管理对策和组织实施措施。虽然交管部门加强了交通安全的宣传和交通秩序的整治,但对闯红灯、随意变道、随意调头、故意遮挡号牌、乱停乱放等严重影响道路安全畅通的交通违法行为的宣传与整治效果不明显,有待进一步加大力度。
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群众意向和查阅相关资料,结合原因的分析,对解决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总结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 规划城市交通的路网结构,改善交通设施。尽可能考虑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对过于密集的商贸区进行交通影响评析,通过调整规划等措施分流疏导,逐步使城市功能区划趋向合理、科学。调整改造目前的道路结构,尽可能地利用现有道路条件拓展道路通行容量以缓解道路高峰时段的交通压力。对车流进行分流缩短通行时间;增加道路通行能力;新建联接通道,使主要街区形成路网结构,提升城市交通的通达性。加大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及维护的投资,在明确道路交通设施管理主体的前提下,将交通标志标线、信号灯等交通设施的建设
维护列入财政预算,确保道路交通设施的完善、可靠,努力为市民群众安全出行和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二 对现有停车场位进行整顿优化。尽可能开放部分单位内部停车场供社会使用,允许按规定收取停车费用;鼓励集体和个人办经营性的停车场,并根据情况增设停车场位;交警部门对停车位重新调整,对易发生拥堵的路段削减路旁停车位数量。在重点路段应限制在高峰时段车辆停放,或限制部分车型、部分时段停放;规范摩托车、自行车及其他车辆的停放。同时,整顿取缔占道经营行为及马路市场,最大限度地扩大道路的通行能力。还可通过提高中心区停车收费标准等方式控制流量。
三 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强力优化秩序管理交通组织。在通行时间上划定高峰时段,限制外埠车辆、货运车辆进入重点拥堵路段;科学组织勤务,严查严管高峰时段不按规定路线行驶、强超抢会、随意停车、调头等违法行为,确保通行秩序的规范、通畅。从不同路段的特点出发,适时采取单向通行、禁左、禁行、禁停等措施,减少堵点,增加主干路的通行能力。增加专业交通管理人员。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引进交通管理专业人才。争取4至5名从事交通管理专业人才投入到交通管理工作当中,推进交通管理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在主干道、十字路口等交通节点由交巡警指导维护道路交通秩序,劝阻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进行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及时报告路况,接受群众求助。
四 发展公共交通。在问卷调查中超过60%的人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公共交通是市民出行的首选。建议政府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在道路使用管理上落实百姓优先、公交优先的原则。同时,保证公交线网布局合理,路段停靠衔接、换乘方便,吸引广大市民出行选择公共交通,合理控制摩托车和电动车保有量。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公交”体系,增加车辆,增加线路,提升服务水平,鼓励市民和公务员乘坐公交车辆,减少私家车出行,提高道路通行效率。
五 增强市民交通意识。加大交通安全宣传教育工作力度,将其纳入城市文明建设和普法教育内容,明确电视、电台、报社、学校、社区等相关部门的宣传责任,综合运用各种宣传手段和措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促进社会公众参与城市交通的组织和管理,建立社会公众与交管部门间的信息双向传递和交流机制,推进交通管理向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方向迈进。
通过这次调查,我对兰州市的交通问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体会到了解决兰州市交通拥堵问题的迫切性和艰巨性。缓解兰州市交通拥堵,提升交通品质是一项系统工程和长期任务。我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畅通兰州”工程的稳步推进,兰州市的交通品质将得到极大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