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11/9 14:37:3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微观经济学
黄亚钧 郁义鸿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曹家和主讲
05级国贸整理
? 参考书目:
? 1、微观经济学原理(第2版)罗宾.巴德&迈克
尔.帕金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1版
? 2、微观经济学,[美]曼斯费尔德著,中国人民
大学出版社,1999年1月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一、资源配置: 1、经济学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如何将稀缺的资源分配于多种不同的用途,以满足经济主体多样化需求的科学。
2、稀缺性:指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不断上升的需求来说,用以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即有用的资源是相对不足的。
这里有两个最基本、最主要的概念:
1、稀缺的资源:指经济资源,是能够用于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切自然的、人类的以及已经生产出来的资源,因为这些资源少到了无法让人们免费取用的程度,要使用它就必须付出代价,因此经济资源具有大于零的价格。 这些资源可以分为四种:
(1)劳动:指提供劳务的那段时间,而不是指劳动者本人。单位劳动的报酬是工资率。
(2)资本:指资本品,分为实物资本和货币资本两种。 实物资本是经过投资而形成的生产能力,它以厂房、机器设备的形式而存在。
货币资本是指用于投资的货币。单位资本的报酬是利息率。
(3)自然资源:指大自然所赋予的,而非人力所为的资源。如土地、山川、海洋资源等。自然资源的报酬是地租。 (4)企业家才能:指经营管理企业的特殊的人力资源,这种人经营企业能够使企业获得比一般人更好的经营业绩。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是利润。 因为存在着稀缺性,人们在使用经济资源时就必须付出代价,这种代价是经济资源的使用价格。 2、无限的需求:
(1)对已有的商品与服务而言,是无法满足人们的全部需求的。
(2)随着科技的发展,新产品与新服务将不断涌现,但同样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的。
3、资源配置:经济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在生活中就必须对稀缺资源的多种用途进行权衡比较,根据自己各种需要的强弱缓急做出选择,以找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配置方法。 (1)资源利用的充分性:指不可能增加一种商品的生产而不从另一种商品的生产中抽取资源,从而减少另一种商品的生产。
(2)资源配置的有效性:有限的资源被利用来生产人们最需要的产品,从而获得最佳的是一切经济问题产生的根源。人们在实际生活中面对变化着的环境,必须做出各种选择:
①生产什么?②如何生产?③为谁生产?
4、理性选择:是利用现有资源最有效地满足决策者需要的选择。
经济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人们总是按照理性的方
式做出选择。
如何才能使人们做出理性的选择?经济学的回答是:只有做出这一选择的决策者的自身需要与偏好才能决定其选择的合理性。人们在做出理性决策时,需要比较你所做出选择的成本与收益。
成本:你做出一项选择必须放弃的事物。
收益:用你所愿意放弃的事物来衡量的受益或愉悦。 例如:学习经济学可以获得两项主要的收益: (1)理解事物,认识经济世界 (2)拓展职业的发展机会。 三、微观经济学:
微观经济是小型经济的意思,它研究在市场经济制度下个体单位的经济行为,从而产生出的许多经济理论。 1、消费者行为:2、生产者行为: 3、资源拥有者行为:
四、市场经济:指政府并没有在资源配置中起到很明显的作用,经济的运行靠的是市场自发作用和价格机制的调节作用。
1、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不仅仅指商品买卖的场所,而且涵盖了在商品和服务生产、销售、购买等活动中的所有潜在的买方、卖方之间的相互作用。 2、基本假设:
(1)个人所有:在高度抽象的市场经济中,一切生产要素归个人所有,每个人所拥有的要素数量由于家庭出身和后天努力,各有不同,每个人都会通过自己的投资或消费行为改变着各自的要素拥有量。
(2)私人利益:在市场经济中,普遍使用经济人的基本假设,即经济人的决策出发点是寻求个人利益的极大化。这里的私人利益包括物质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两个方面。
在市场经济下,确保私人利益的安全性并在法律上、制度上保护私有产权免受他人的侵害,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正是私人追求个人利益极大化的行为,推动着经济社会稳定有序,不断向前发展。
(3)小型经济:是市场经济理论中常用的一个经济学模型。在经济理论中,总是假设两个消费者、两种商品、两种生产要素等。 3、市场失灵
市场不是万能的,也会出现许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如“萧条与失业”、污染、收入分配不均、市场垄断、造假等问题。在市场出现失灵问题时,需要政府介入经济。担负起消除市场失灵的责任。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处于一种中间的经济运行机制之中,这种经济运行机制称为混合经济体制。指一种社会目标与私人目标相结合,政府调节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
第二节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
1、实证分析:用理论对社会各种经济活动或经济现象进行解释、分析、证实或预测,它要说明的问题是“是什么”的问题。
基本特征:实证分析提出的命题是可以测试其真伪的。如果这一命题是正确的,它必须在逻辑上站得住,并且还要与经验证据相符。
2、规范分析: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要说明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
基本特征:它是一种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牵涉到个人道德准则和好恶的价值判断,是无法证明其正误与真伪的。 一般来说:对实证性命题,人们比较容易达成共识,但对于规范性命题,经常会有不同的甚至是相反的意见。 二、均衡分析和边际分析
1
1、均衡分析:
(1)均衡的概念:
(2)经济分析中的均衡:指一种状态,各个经济决策者(消费者与厂商)所做出的决策正好相容,并且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每个人都不会愿意再调整自己的决策,从而不再改变其经济行为。
(3)均衡分析法:假定外界诸因素是已知的和固定不变的,然后再研究因变量达到均衡时应具备的条件。
(4)均衡的经济学意义:在均衡状态下,当事人的决策对个人来说已使个人利益极大化,或已经达到了最优选择的状态。
2、边际分析:
(1)边际概念:指自变量每增加一个微小的增量时对因变量所产生的影响。
在数学上,边际可以表示成导数或有限增量的形式。 若: Y=f(X)
dY/dX 或 △Y/△X 所表示的经济学意义就是边际的含义。
边际在经济学中的应用: 例:消费中的边际效用指增加一个微小的增量的商品消费所产生的总满足程度的变动增量。 (2)边际分析的含义:
寻求利益极大化的个人总是遵循一种边际原则:当某项经济活动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时,人们会扩大这种活动,反之人们则会减少这种活动,直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为止。这时,这种经济活动处于最优状态,即达到了均衡。
三、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
1、静态分析:在均衡分析中,一般假定自变量是已知的和既定的,来考察因变量达到均衡状态的条件和在均衡状态下的情况。
2、比较静态分析:对自变量在变化前后两种状态下进行静态分析,然后再对变化前后两套自变量条件下的因变量值进行比较,但不考察从原均衡状态到新均衡状态的变化过程。
3、动态分析:通过动态分析可以了解在外界条件变化后,经济活动达到新的均衡状态时所需要的时间,经过的路径及实现均衡时需要具备的条件。
4、稳定均衡:某些经济活动在受到外界干扰而偏离原均衡位置后,会迅速收敛,重新回到原来的均衡位置。 5、不稳定均衡:在受到外界干扰而偏离原均衡位置后,会逐渐向外发散,越来越偏离原来的均衡位置。 第三节 需求与供给 一、需求:
1、需求量:指在某一时期内消费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与服务的数量。
2、需求:指商品需求量与该商品价格之间的一种对应关系,它反映了在不同价格水平下商品的需求量。 经济学中的需求必须是有实际支付能力的需求。 3、需求法则: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一商品的价格越低,消费者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越大,价格与需求量之间存在着反向变动的关系。
4、需求曲线: Qd=f(P)
根据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所画出的曲线图。 特征:负斜率。表明价格与需求量之间成反向变化的关系。 线性需求曲线: Qd=a0-a1P 5、需求的变化与需求量的变化
(1)需求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购买商品的数量因价格的变动而朝相反方向变动时,称为需求量的变
化。这种变化是沿着需求曲线上下变动。
(2)需求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时,当其它条件发生变化而使消费者对商品的购买数量发生变化时,称为需求的变化。这时,需求曲线将发生平行的移动。 影响需求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 A、家庭收入 (M) B、 消费者偏好 (F)
有民族的、民俗的、个人的三种。 C、其他商品价格 (Pr)
替代品:指在功能或效用上可相互替代的商品。 互补品:指在功能或效用上可互为补充的商品。 D、对商品价格和收入的预期 (Pe) 二、供给:
1、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时,某种商品的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和一定市场中愿意并且能够供给的量与这种商品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之间的全部对应关系。
2、供给量:在某一时期内生产者在某一价格水平上愿意并且能够向市场提供的商品数量。
3、供给法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商品的价格越高,生产者的供给量就越大,价格与该商品的供给量之间成同向变动的关系。 4、供给曲线: Qs=f(P)
根据生产者对某种商品的价格与愿意供给的量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所画出的一条曲线。
特征:正斜率。表明价格与厂商愿意供给的量之间成同向变动的关系。
线性供给曲线:QS=-b0+b1P ; 5、供给的变化与供给量的变化
(1)供给量的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当厂商愿意供给的商品数量因价格变动而同方向变动时,称为供给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将沿着供给曲线上下变动。
(2)供给的变化:在商品价格不变时,当其它条件发生变化而使厂商对商品的供给数量发生变化时,称为供给的变化。这时供给曲线将发生平行的移动。 影响供给变化的其他因素主要有: A、生产要素的价格 (Pa) B、 生产技术 (T)
C、商品市场中厂商的数量 (S) D、其他商品的价格 (Pr)
E、政府的税收与扶持政策 (T x) F、生产者对商品未来行情的预期(Pe) 三、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
(一)弹性定义:指当自变量变动百分之一时,因变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Y/Y △Y X e= ———— = —— —— △X/X △X Y
式中: e为弹性系数,X为自变量,Y为因变量。 1、弹性的计算方法: (1)点弹性的计算方法: 应用条件:已知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存在着确定的函数关系,而且在自变量的定义域内,因变量连续可导,求某一点的弹性。
dY/Y dY X e= ———— = —— —— dX/X dX Y (2)弧弹性的计算方法: (中点法则)
应用条件:已知两点的坐标,但不知道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确切的函数关系,求两点间的平均弹性。 △Y (XA+XB) e= —— ————— △X (YA+YB) 注意:以上两种弹性的计算方法是对任何弹性都适用的数
2
学方法,可以用于经济学中任何一种弹性的计算。
(二)需求价格弹性:当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Q/Q △Q P e= ———— = —— —— △P/P △P Q
由于需求量对价格的反应一般是反方向的,所以需求价格弹性的数值为负数。
1、斜直线上的需求价格弹性
2、需求价格弹性与总收益的关系: 当e>1时,价格下降,总收益上升;
价格上升,总收益下降; 当e<1时,价格下降,总收益下降;
价格上升,总收益上升;
当e=1时,无论价格下降或是上升,总收益都不变。 3、影响需求价格弹性大小的经济因素 (1)可替代商品的多少和替代程度的高低 (2)商品消费支出占消费者收入的比重 (3)选择商品时间的长短 (4)商品用途的多少
(三)需求收入弹性:当家庭收入变动百分之一时,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计算公式:
△Q/Q △Q I eI= ———— = —— —— △I/I △I Q
应用:当 eI>0时,该商品为正常品; 其中:eI>1时,该商品为奢侈品; 1>eI>0时,该商品为必需品; 当eI<0时,该商品为低劣品; (四)需求交叉弹性:当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相应地变动百分之几。 的计算公式:
△QY/QY △QY PX eXY= ———— = —— —— △PX/PX △PX QY 应用:
当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替代品; 当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互补品; 当eXY=0时,这两种商品为独立品; (五)供给价格弹性:
1、定义:当价格变动百分之一时,该商品的供给量将会变动百分之几。
△QS/QS △QS P eXY= ———— = —— —— △P/P △P QS 2、供给价格弹性与供给曲线的形状 3、影响供给价格大小的因素: A、进入和退出的难易程度; B、供给者类别的大小; C、时间的长短; D、产量的大小;
四、市场均衡:在某一段时间内,某市场中商品需求量正好和相同时间内商品供给量相等时的那种状态。这时的商品数量称为均衡量,均衡时供求双方都能接受的市场价格叫做均衡价格。
1、市场均衡的实现过程:价格是推动市场趋向均衡的自动调节器,当短缺出现时,价格上升;当剩余出现时,价格下降。
2、市场均衡的数学模型: QD=a0-a1P QS=-b0+b1P
QD=QS
3、市场机制:
市场均衡是一种趋势,如果市场价格脱离均衡价格,必然会形成供过于求或供小于求的失衡状态。由于市场中供求双方以及各方内部的竞争,产生了自我调节作用,失衡将趋于均衡。这种自我调节机制称为“看不见的手”。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指出,竞争性市场能将资源配置到人们给予最高评价的用途上去,在竞争性市场中,每一位参与者都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所引导,这就促成了资源有效利用的结局,但这并非是他们的初衷。
在日常生活中,看不见的手发挥着作用,使人们的需求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并不认识你的企业预测着你的需求并设法帮助你实现。
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在组织着所有这些生产活动,也没有任何一个政府审计员去监督生产者以确保他们为公众的利益服务。稀缺性资源的配置不是计划的,因为价格调整使得购买计划和销售计划相吻合,它恰巧会使得资源配置到具有最高价值的用途之中。
亚当.斯密对此的解释是:我们希望晚餐能吃到的东西并不是出于屠夫、啤酒酿造者或者面包师的善意,而是出于他们对自身利益的考虑。 如果出版公司、农民以及许许多多其他生产商都出于自身的利益而行动,那整个社会就能提供符合人们利益的服务。
五、 需求和供给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1、需求变动而供给不变时
(1)当D↗,S不变时,P↗ ,Q↗; (2)当D↘,S不变时,P↘ ,Q↘ ; 2、需求不变而供给变动时
(1)当D不变,S↗时,P↘,Q↗; (2)当D不变,S↘时,P↗,Q↘ ; 3、需求与供给同向变动时
(1)当D↗,S↗ 时,P?,Q↗; (2)当D↘,S↘ 时,P?,Q↘; 4、需求与供给反向变动时
(1)当D↗,S↘ 时,P↗,Q?; (2)当D↘,S↗ 时,P↘,Q?;
第二章 消费者选择 第一节 消费者偏好 一、效用、效用函数
1、效用: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商品所产生的满足程度。 注一:商品与服务效用的大小,取决于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欲望和需要。
注二:效用是消费者对商品与服务的主观评价。 注三:效用因人、因时、因地而不同。
2、总效用:人们通过消费某种一定量的商品所产生的总满足程度。
TU=U(Q)
3、边际效用:通过消费一定增量的商品所产生的增加的满足程度。
MU=△TU/△Q
4、总效用曲线与边际效用曲线之间的关系:
(1)总效用曲线上任意一点的边际效用,是过该点切线的斜率值。
(2)当MU>0时,TU↗; 当MU=0时,TU最大; 当MU<0时,TU↘。 5、经济商品与经济负商品
(1)经济商品:凡是在增加该商品消费量时能够增加该消费者的总效用,或者其边际效用为正的商品称为经济商品。如价格大于零的商品与服务等。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