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师三级考试《社会心理学》思考题整理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18 22:07:14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1.关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有不同的定义,试述两种不同取向的定义内容并分析两者的区别。

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由社会和个体的相互关系来界定的”,任务是“解释社会互动”。

心理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对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研究,社会心理学试图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如何受到他人的实际的、想象的或隐含的存在的影响。

区别:同样是研究人们的行为,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偏重于阐明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等如何影响人的行为,而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首先分析心理的变化和过程,找出影响个人行为的社会条件,还要揭示制约个人行为的动机、自我意识等心理机制是如何对个人行为发生作用的。

2,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面,试述这三个层面的划分标准及各自的研究内容。

以社会心理现象的规模与水平,采用分析的观点,将研究范围划分为三个层面。 1.个体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发挥个体功能特征的结构和心理过程。

2.群体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主要是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3.社会层面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以多数人们的心理和行为反应特征及其行程过程为研究对象。

3. 如何理解社会化的含义?

社会化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形成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并且掌握该社会所公认的行为方式的过程。 社会化是一个过程。

社会化是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共同作用。 社会化延续社会和文化。

4. 试述社会化的分类及其主要任务。

①早期社会化——发生在生命早期的基本社会化。 ②预期社会化——引导人们学习今后将要扮演的角色。 ③发展社会化——在早期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基础上,对个体产生新期待,承担新任务时进行。

④反向社会化——年轻一代将文化知识传递给年长的一代。

⑤再社会化——由于社会急剧变化,舍弃过去的社会标准,重新学信新的社会规范的过程。

5.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① 基本社会生活技能社会化 ② 语言社会化

③ 行为规范社会化(法律、道德) ④ 社会角色社会化 ⑤ 性别角色社会化 ⑥ 政治社会化 ⑦ 民族社会化

6. 试述社会化的途径中遗传物质因素、环境与教育因素各自发挥的作用是什么。

遗传物质因素是个体习得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是个体社会化的物质基础。 环境与教育因素包括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媒介,这些对个体社会化的影响有些是直接的,有些是潜移默化的。

7. 简述自我觉察的含义与积极意义。

自我察觉是指对自我及自我运作心理过程的察觉。

自我察觉有利于环境适应和人际发展,它会使人更集中精力想出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

8. 什么是自尊?自尊的恐惧管理理论认为自尊具有哪些功能? 自尊是对自我的一种评价性和情感性体验。

自尊具有一定的防御或保护功能。自尊可以维护积极的自我观。自尊会保护自我价值感。

9. 试分析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

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行为的自信程度。 四种影响自我效能的因素:

① 个体以往的成败经验。

② 他人的示范效应。(替代经验) ③ 社会劝说。

④ 情绪状况和生理唤起。

10. 简述自我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自我控制是个体自主调节行为,使其与个人价值和社会期望相匹配的能力。 一是发动功能,二是制止功能。

11. 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物一我知觉分化。 婴儿初生时是没有自我与非我的分化的。物—我知觉分化是指婴儿能够将自己的动作和动作的对象区别开来。1岁末时,出现主体(自我)感觉,物—我知觉分化是在吸手指等感觉活动中出现的。

12. 举例说明自我意识产生中的人一我知觉分化。 婴儿对一名照料者微笑和发声,对方回以微笑和发声,帮助婴儿明确自我和社会世界的关系(人—我知觉分化)。

13. 自我意识产生与发展的标志有哪些了简述该过程。

2岁零2个月的幼儿能够准确认识镜中或照片上的自我形象,这标志着儿童出现了最初的(相对于他人的)自我意识——自我知觉。

14. 如何理解面部表情具有“全人类性”?

表情有其生物学根源,表情和动作是祖先遗传下来的。有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实验,把代表愉快、厌恶、愤怒、惊奇等情绪的表情照片发给美国、巴西、智利、阿根廷、日本人看,让他们说出面部表情所表达的情绪,结果发现他们判断的一致性很高。

15、试举例说明几种主要的印象形成认知偏差。 (1) 第一印象与首因效应

(2) 近因效应——最新听到的比以往留下更深刻印象。 (3) 光环效应 (4) 社会刻板印象

16. 试述归因的含义以及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主要观点。

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维纳成败归因理论:内—外,稳定—非稳定的两个向度。

17. 请列出四种主要的归因原则。 (1) 打折扣原则 (2) 扩大原则 (3) 利害关系原则 (4) 共编原则

18. 简述社会态度的三成分说。

态度是外界刺激与个体反应之间的桥梁,个体对外界刺激发出反应受到自己态度的调节。 态度有三个成分,认知、情感、行为倾向成分。

19. 试描述凯尔曼提出的态度形成三阶段各自的特点。

服从阶段——人们为了获得物质与精神的报酬或避免惩罚而采取的表面服从行为。 同化阶段——人们不是被迫服从,而是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和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要求相一致。

内化阶段——人们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而彻底地转变自己的态度。

20.费斯廷格提出了认知失调理论,试列出其中关于解决认知失调的三种途径分别是 什么并结合实例加以说明。 三种途径:

(1) 改变行为,使对行为的认知符合态度的认知。 (2) 改变态度,使其符合行为。

(3) 添加新的协调的认知因素,改变不协调的状况。

21. 什么是成就动机? 请简单描述高层就动机者的主要特征。 答:

成就动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动机,他对个体的工作、学习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具体化,它是一种想要把事情做好的动力,它与个人对自己的高要求、高标准有关,与个人的高抱负水平有关。

高层就动机者具有的特征:

1)他们往往接受具有一定难度的挑战性的任务。 2)他们非常关心自己活动的成果。

3)他们常常以旺盛的精力,采用新的方法创造性地完成任务。 4)他们对自己做出的决定高度负责人。

5)他们选择他人合作共事时,往往选那些有能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