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飞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5/28 2:02: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吴 飞 : 米德的《心灵、自我与社会》导读 作者:

《心灵、自我与社会》是米德讲授社会心理学30年的记录,是其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成果,本文我们将集中分析对于我们传播学研究非常为意义的\符号互动论\这一重点内容并揭示他的一些观点对传播学研究的意义。

一、作者简介

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 1863—1931)是20世纪的一位重要思想家。从1894年开始,米德在芝加哥大学哲学和心理学系执教了40年。其间曾任哲学系主任。他在芝加哥大学最后10年对社会学系的影响使该系享有\米德的前哨\之称。米德是与皮与士、詹姆士、杜威齐名的实用主义者,也是当代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

二、思想来源

一)詹姆斯对\自我\的分析

哈佛的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m James,1842~1910)也许是第一个明确提出自我概念的社会科学家。詹姆斯认识到,人类有将自身看作客体,进而发展自我感觉和关于自身态度的能力。正如人类能(1)象征性地表示他人与其周围世界的各个方面,(2)发展出关于这些事物的态度和感觉,并且(3)形成关于这些事物的典型反应一样;人类能符号化自身,形成自我感觉和自我态度,并构成对自身的反应。詹姆斯把这些叫做自我(self)的能力,而且认为,它们对人们在这个世界上建构其对自身的反应方式起着重要作用。

詹姆斯发展了一套\自我\的类型学:(1)\物质自我\,它包含着这样一些物质客体——人类把它们看作是其全部存在的一部分和决定其身份(identity)的关键的那些客体;(2)\社会自我\它所包含的是,由于同他人交往而形成的个体的自我感觉;和(3)\精神自我\,说的是个体的一般认知风格和认知能力。这种类型学虽从未被后来的互动论者所采用,但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却成为所有互动论者理论建构的一个组成部分。

詹姆斯的\社会自我\概念认为,人们关于自我的感知源于同他人的互动。他指出\一个人,有多少人认识他,就有多少个社会自我\。然而,詹姆斯并未对这一初步的见解深入探究,作为一位心理学家,他更关注个体内在的心理活动。

米德显然受到过詹姆斯思想的影响,因为他时常使用詹姆斯的概念,诸如\主我\、\自我\、\客我\等,但他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詹姆斯的影响是一个不太容易搞清楚的问题,因为米德在使用这些概念时,表达的意思并不全然相同。在詹姆斯那里,\客我\是作为意识对象的个体,而\主我\则是具有意识的个体。詹姆斯只是划出了心理学研究的范围,米德是要发现心理现象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库利对\自我\的分析

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对自我的分析,有两点重要的突破。首先他修正了自我的概

念,把它看作是个体在其社会环境中,将自身连同他物一起视为客体的过程。其次,他认识到,自我源于同他人的交往。个体间彼此互动,互相体味他人的姿态,进而从他人的观点中看到自身。他们想像着他人如何评价他们——从中他们获取其自我形象或自我感觉以及自我态度。库利将之定义为镜中我(the looking glass self):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其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

库利还认识到,自我是以群体为背景,在互动中产生的。他提出了\首属群体\(primary group)的概念,用以强调以某些群体为参照之镜比投入另一些群体里,对于自我概念的产生和保持更为重要——那些存在私人关系和密切关系的小群体,对于形成人们的自我感知和自我态度是最为重要的。

库利对自我概念的进一步修正对米德的思想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有人认为米德是一个行为主义者,但并非是机械的刺激—反应那种。事实上,他的许多思想都不同于著名的行为主义者,如华生(John B. Watson)等人的思想。米德接受了行为主义的基本前提——刺激强化引导行动这一观点,但他却以一种新奇的方式运用了这一原则。更重要的是,他反对早期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类内在心灵动力不可研究的方法论前提假设,认为这种假设是站不住脚的。詹姆期、库利等人的思想确保了米德能够用一种虑及心灵和自我之重要性的方式,去对刺激强化原理进行修正。

三)杜威的实用主义

给米德的综合理论提供张力的另一思想是通过杜威的实用主义。

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同米德保持了长期的联系。作为实用主义(pragmatism)学派的主要代表,杜威强调人类同世界的调适过程,在这一在此过程中,人们不断地试图掌握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在适应自己所处的生活条件的过程中,人们形成了他们独一无二的特征。

杜威指出,人类独特之处在于他们的思维能力。心灵意识不是一种结构,而是一个过程,它是人类努力去适应环境时所表现出来的,这与米德的观点是相通的。在杜威看来,心灵意识是这样一个过程:对环境中的客体进行定义,明了行动的潜在路线,想像每一路线所可能产生的结果,抑制不恰当的反应,随后选择一条有利于调适的行动路线。由此可见,心灵意识是一种思维的过程,它意味着深思熟虑:

深思熟虑是对各种难以取舍的行动路线(在想像中)进行生动的预演......深思熟虑是对各种可能的行动路线进行的试验,它是对各种已选定的因素进行不同组合的试验......以期了解,一旦采纳了某一行动路线,行动的结果将如何。

杜威关于心灵意识的概念,即认为它是一个调适过程,而不是一个事物或实体,对米德思想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恰如库利对其自我概念所作的论述一样,杜威论证了心灵意识只有通过人们在社会中的互动才能得以形成和延续。

应该指出米德和杜威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米德关于有机体与环境、个体与社会的连续性的思想,与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同出一辙。米德承认杜威是实用主义的领导人,杜威则承认米

德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特殊影响,并声称自己极大地受惠于米德的哲学。[①]

实用主义把有机体看作是实践的产物,也就是说,是在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中才形成的。结合行为主义,实用主义提出了理解人类生命的新思路:人类试图应对他们周围的现实环境,并学会那些能够使他们获得满足的行为模式,而最为重要的一种满足是对其社会环境的适应。

四)达尔主义

米德理论的一些观点还受到另一知识传统——达尔文主义的支持。米德认为,人类是是不断寻求适应其生存小环境的有机体。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确实是一种进化的物种,但更重要的是人类在社会中找到了这种生存环境这一的事实。米德对行为主义和实用主义的信念促使他将达尔文主义理论——只有那些有利于其生存和适应的东西才能在有机体中保存下来——应用于人类研究当中。

这样,行为主义、实用主义和进化论原理融合成这样一种人类图景: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在社会环境内的生存斗争中逐渐产生的。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婴儿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

三、主要观点

符号互动理论虽然被看作是由米德创立的,但\符号互动理论\这一概念米德却从未使用过,据说这一概念是由米德理论的追随者布鲁默杜撰的,布鲁默在谈到 过这个术语时曾说:\这是我未假思索随便杜撰的一个新词......这个词后来开始流行起来了。\②]乔纳森·H·特纳认为米德的理论似乎是基于两个基本的假设:(1)人类机体在生理上的弱点迫使他们在群体中相互合作,以求得生存;(2)存在于有机体内部或有机体之间的有利于合作因而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行为将被保存下来。[③]从这两个假设出发,米德重新组织其他思想家的概念,以提示心灵、社会自我与社会是怎样通过互动而产生和发展的。

在米德看来,人类不断地调整与其周围的世界的关系,保存那些在利于适应周遭环境的特征,特别是心灵与自我的特征。心灵、自我和其他人类所独有的特性是为适应生存环境逐渐产生的。这些特征就是在竞争、调适、适应及争取达到最大满足或强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生存\能力。因此,米德的分析强调人类获得心灵和自我以适应社会的过程。但米德还进一步说明了,社会怎样依靠个体的心灵和自我的能力而获得生存的。米德认为,心灵和自我的能力是与社会密切相关的。要想缠清米德的主要思想,我们必须从米德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三个概念,即心灵、自我和社会。

心灵 米德的分析并没有集中于成熟有机体的心灵上,而是集中于考察个体最初是怎样形成这种能力的。米德认为除非心灵在婴儿时期便已萌发,否则,社会与自我便不可能存在。根据行为主义、进化论和实用主义的原理,米德强调心灵产生于一种选择过程,在此过程中,儿童最初的随意之态所具有的可能技能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法被规制为一些有利于婴儿生存反应的动作。这种选择过程可以通过试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