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城市福利经济南林城市经济学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4/6/7 0:55:56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收入损失而产生的社会问题,所以社会保障计划是任何一个福利国家都视为最昂贵的计划,其范围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次。 (二)社会公益事业

?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二大支柱是指为其国民提供最为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和相关的服务,包括教育、卫生保健、住房、幼儿日托和法律服务等。

? 社会公益事业中一个普通而又具有代表意义的内容便是公共教育。1992年美国有292亿美元的公共开支用于教育领域。同所有福利国家一样,美国的初级、中级公共教育都是作为市民权益的基础部分而由政府免费提供的。法律规定父母必须将其5至16岁的子女送到学校就读。通常而言,高等教育不是免费的,但美国政府及其他福利国家一般都提供学费资助。而提供这种帮助的财政支出无疑是巨大的,国家可能负担得起,也有可能不堪承受。由于公众高等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繁荣来讲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所有福利国家都不遗余力地推进高等教育进程以使学生有就读能力。

? 除了教育之外,美国也致力于推进基础卫生和营养的计划。但在美国则仅限于老龄和贫困者,尚未成为公共政策的一个目标。 (三)最低物质供应

? 美国社会福利制度的第三大支柱是指国家为所有最贫困、最易遭受伤害以及蒙受重大损失的居民制定一项最低物质生活标准,以确保他们能在最低生活水准之上。在美国,该项计划也称―反贫困政策‖,其中有些计划为低收入者提供现金补助,有些提供物品,有些提供服务,还有许多计划更直接地为待援者培养独立的劳动技能。

? 福利国家的所有这些属于第三大支柱的福利计划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便是所谓的有选择性。因为,该计划关注的焦点是那些在生活能力等方面有缺陷的人。对接受该项计划帮助的合格性做出决定的最为通行的办法之一便是考核。这种考核能决定谁有资格接受一份特别的受益金,而只有那些收入大大低于中等生活水平的人才有资格接受补助金。

四、中国现行的福利制度 (一)制度内容

我国现行的福利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

一是以普通人群为服务对象的城镇职工集体福利,包括生活服务、文化娱乐和福利补贴,其提供者和管理者是企事业单位和机关,一部分来源于财政;

二是以城镇无经济收入和无生活照料的老年人、残疾人和孤儿等特殊群体为服务对象的特殊社会福利,包括生活供养、疾病康复和文化教育等,由各级政府提供和管理;

三是农村的社会福利主要是面向孤寡老人、孤儿等特殊人群,即―五保户,主要由集体筹资、管理,政府给予少量补贴,面向人群服务的为合作医疗,由个人缴一部分费用(在分配前已扣除),再由集体资助一部分。长期以来,无论那种形式内容的社会福利制度,其基本特征都是纯福利公益性的,由国家和企事业单位、农村集体组织统包统管,不进行成本核算,不讲求效率,所有制形式为单一的公有制。 (二)存在问题

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我国的社会福利制度对于在低收入水平下保证群众的基本生活和必要的福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曾经被看作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容。但是在这一制度下,存在着以下突出的问题:

(1)职工或农村集体福利本质上是单位、团体福利而不是社会福利,福利设施的举办和福利项目、补贴的安排是由各单位在国家统一规定下自行操办,在福利水平的决定上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各单位之间由于性质和经济状况不同、福利待遇标准具有较大差异,由此还带来了职工对企事业单位的依附性;

(2)单位举办福利项目和设施面对本单位服务,形成封闭式的―大而全、 ―小而全,不合理的重复设置设施,效率不高;

(3)国家包办的特殊社会福利,总体上资金不足,基本上是低水平运行,机构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水平低,难以满足福利对象的需要。

第三节 城镇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特别是经济体制的转轨,现行社会福利制度的问题愈益明显,不仅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给国家和企事业单位造成沉重的经济压力,而且与经济运行产生一定的矛盾。单位福利制成为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竞争力的障碍,中央提出要减轻企业的社会负担,其重要内容就是要将企业从办福利中解脱出来,使职工从―单位人变成―社会人。

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且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特殊社会福利的需求有很大的增长,人群构成发生了一些变化。例如,养老院也开始为一些有收入和子女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单纯依靠国家包办不仅越来越难以为继;而且纯福利的性质也有了改变。城乡福利水平差异巨大,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以后,原有的集体福利制度基本不能适应,困难重重。因此,我国社会福利制度必须进行改革。 一、西方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改革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各福利国家普遍出现了危机。与此同时,兴起了一股反福利制度的潮流,并引起了西方社会的巨大演变。反福利思潮的兴起对西方国家的福利经济制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西方各国开始了对福利经济制度的改革。 总的来看,改革可以归纳为两方面:

一是增加社会福利的财政收入,削减社会福利开支; 二是实行社会保障制度的―私人化、―资本化。 其措施具体有:

第一,提高职工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的上限或者干脆取消纳费上限。 第二,征收社会保障所得税。

第三,提高医疗保健服务收费标准、削减疾病津贴。 第四,削减社会保障金支出。

第五,修改社会保障金的支出办法,对福利津贴指数化进行了限制。

第六,减少国家干预社会保障的范围和项目,将一些社会保障项目交给非政府志愿机关、个人合作社和其他社会团体承担。同时,恢复一些传统的社会保障机制,如家庭、慈善机构、各种互助组织等,即实行社会福利项目的私有化和资本化。

第七,精简机构,解决社会福利行政部门的官僚主义,以节约资源、提高效率。

二、西方福利经济制度改革的启示 处理好几大关系:

公平与效率的兼顾问题。公平与效率的兼顾主要涉及到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结构的变化、社会福利保障与社会贫困及贫困线等问题。因此,提倡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应该成为福利经济制度发展的基本原则。

权利与义务的兼顾问题。一般而言,受益者比较强调应享有的权利,而政府则比较强调公民应尽的义务。只有两者兼顾,福利经济制度才能良性运作。

发展与稳定、福利与经济的兼顾问题。西方福利经济制度的功能主要是缓和劳资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但其更重要的作用在于它是构建市场经济功能体系的重要环节,在促进市场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人口老龄化或社会福利受益年龄集团的变化问题。社会福利与国家、政府与团体、社会与个人的协调问题。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但更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

社会福利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给生态与社会经济体制带来严重影响。同时,社会老龄化也加重了政府社会福利支出的压力。因此,社会福利的发展对于实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一定的调节作用,尤其是人口与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

三、中国城镇福利制度的改革 (一)进一步明确政府的责任和职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承担的社会福利职责必须要进行重新界定.既要彻底打破政府包办的格局,又要增强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职能,解决政府在社会发展职能上―越位和―缺位的问题。

(二)将社区作为社会福利的重要载体

我国的社区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起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在服务范围和对象上从最初单纯的民政优抚福利扩展为面向社区所有人群提供便民利民、卫生、教育、文体、计划生育、养老等全方位的服务,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很多城市在城区、街道和居委会分别建有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服务站和各种服务设施。据统计,全国城镇社区服务中心已达到7600个,社区服务设施14、8万个。如今,社区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在社会生活中 发挥出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区符合中国历史文化传统,适应社会转型要求,是实现社会福利社会化最佳的载体。随着经济体制转轨,社会进入转型时期,社会成员的工作流动性加大,企事业单位不再承担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职能,原来体现在单位福利中的大量与居民相关的公益性事务从单位剥离出来,相关的费用交由个人购买服务,单位所有制逐渐消失,单位意识淡化,使人们对所居住的社区有越来越强的归属感,成为社会结构的重要环节。个人的基本生活和福利需要,如家庭服务、基本医疗、老年人和残疾人照料、基础和终身教育、文体活动等都要在社区的层次上获得满足,社区成为家庭养老的重要依托,社区也创造了邻里互助,发扬社会主义道德 风尚的环境。政府只有通过社区,才能把工作单位处于动态的人群更有效地组织和管理起来,提供基本的生活和福利保障。 (三)积极探索农村社会福利的新机制

农民生活质量与福利状况是当前中国社会经济政策议程中最为基础、最为重要和最为突出的问题。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社会转变的历史阶段,结构性变迁与社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其中农民与国家关系是最基础、最重要与最突出的问题。最基础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考虑所有农民福利问题的最主要基础;最重要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影响农民福利状况最重要的因素;最突出是指农民与国家的关系是农民福利议题中最优先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