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市第一中学高三历史模拟试题一(含解析) 下载本文

内容发布更新时间 : 2025/1/8 3:02:27星期一 下面是文章的全部内容请认真阅读。

【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罗马帝国的逐步解体及基督教的胜利,到公元500年,古希腊时期的科学知识在西欧变得极为稀少。11世纪后,基督徒的东征使阿拉伯文献随手可得。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意大利的热拉尔先后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特别是译出亚里士多德讨论科学方法的重要文献《分析后篇》。13世纪,与拜占庭关系密切的西西里成为希腊语译成拉丁语的中心,其中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没有亚里士多德包含关于整个宇宙详尽完备科学观点的物理、哲学著作,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

——摘编自【美】爱德华·格兰特《中世纪的物理科学思想》

材料二明朝以八股取士,一般士子,除了永乐皇帝钦定的《性理大全》外,几乎一书不读。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先是明代循元“授时历”,错谬渐多。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完成历法改革之业。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几何原本》、《坤舆万国全图》、《天主实义》等,为欧籍入华之始。要而言之,中、外智识线相接触,晋、唐间的佛学为第一次,明末的历算学便是第二次。在这种新环境下,学界空气亦有变换,时人评之:“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

——据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与中国翻译运动兴起的背景及其共同的历史价值。

【答案】(1)特点:西欧:历经时间长;翻译重科学理论;翻译活动以翻译家个人为主;翻译作品基本上以天文数学等科技著作为主;翻译运动更有系统性;多是民间自发的翻译活动(民间为主);对西欧影响巨大;翻译先前历史辉煌的科技成果。(答对3点即可)中国:起步较晚;翻译重实用技术;中外学者合译;除科技著作之外,中国还有宗教类、地理类书籍;翻译运动比较散乱;国家主导性更强;中西交流,翻译西方著作。

- 6 -

(2)背景:西欧:罗马帝国解体与基督教的胜利;基督教东征使西欧得到大量的阿拉伯语文献及古代文献;古希腊罗马文明的成就;意大利等地工商业城市兴起,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古代阿拉伯人保留了大量古希腊文献;意大利西西里与拜占庭、阿拉伯地区密切的文化商贸联系;翻译家的涌现;文艺复兴运动的推动等。

中国:专制统治;闭关锁国;八股取士(或理学的束缚),士人缺少对于科技研究的兴趣;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在历法、农业、军事方面的实际需要;罗马传教士来华(或西学东渐);有识之士的努力;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价值:都有利于科技的发展;都促进了文化交流与发展;都促进了学术风气的转变;都有利于突破旧思想体系的束缚;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解析】(1)依据材料一中“1125-1200年,西欧形成翻译的浪潮”“译出《天文学大成》及70部其它文献”“莫比克完成了亚里士多德及阿基米德几乎全部希腊文原稿的拉丁译本”“如果没有这些翻译家的辛勤劳动……17世纪的科学革命就几乎不可能发生”,可概括出西欧翻译运动的特点。依据材料二中“明末,罗马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等人先后来华,与中国学者如徐光启、李之藻相往来,研究各种学问”“中外学者合译西方历书一百三十七卷”“这个时期的各类译书不下百数十种”“如历法、算法、火攻、水法之类,皆探两仪之奥,资兵农之用,为世永利”,可概括出中国翻译运动的特点。

(2)西欧的背景可从罗马帝国的解体、基督教的发展、希腊罗马的文明成就、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翻译家的涌现以及文艺复兴等角度作答;中国的背景可从封建专制统治、小农经济、理学束缚、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传教士的来华以及现实需要等角度作答,要注重从政治、经济、思想、个人等各种方面具体分析西欧和中国翻译运动的背景。共同的历史价值可从促进科技和经济发展、促进文化交流、突破旧思想体系和转变学术风气等角度作答,具体论述二者的共同价值。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唐、清两个朝代的综合实力评价得分表。 考察一个王朝,应谊注意以下几个要唐朝(得分:76分) 素(总分100) 一、政治(清明的时间长短、政局的8 稳定性) 7 清朝(得分:65分) - 7 -

二、文化(思想是否具有活力,是否9 具有创造性,是否具有朝气、活力) 三、风俗(即民德,基层民众的素质、4 社会主流道德风尚如何) 四、经济(民众的生活、商业是否发8 达,是否按照历史的惯性自然发展) 五、国防(是否有强大的武装抵御外来侵略,对外战绩) 六、教育(国民教育程度,人才培养) 七、制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7 各个方面的规章科度) 八、领土(直接治理面积以及表示臣7 服的属国范围) 九、科技(发明创造、生产力发展水8 平) 十、国际地位(在当时世界上的国际地位,与世界同时期各国的综合国力比较)

——正离子梁启超《饮冰室合集》

分析材料,对中国古代历史上某一朝代进行打分,并简要说明。

(要求:可以就材料中的朝代,也可以任选一个中国历史上的王朝进行打分和论述;也可以对上述打分进行反驳,只需选取其中三个要素打分,并加以说明或者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选要素并打分,说明须有史实依据。)

9 7 4 5 6 9 4 7 7 8 9 8 - 8 -

【答案】示例:说明:

西汉总体上说,政治比较清明、政局长期保持稳定的状态。

制度上,西汉基本承袭秦制。汉武帝时期,为了限制相权,加强皇权,起用近侍、亲信设立中朝制,形成了对三公九卿的外朝的制约。在地方实行推恩令,基本缓解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弊端,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统一的政治局面。采取察举制选官,进一步推到了官僚体系的发展。设置刺史制度,加强对地方的监察,进一步完善了监察制度。西汉在制度方面的创新,推动了“大一统”政治格局的形成与发展,为社会的进步提供了政治保障。

西汉是中国疆域领土扩大的一个重要时期。武帝时期,北驱匈奴,西平西域,领土空前广袤,进一步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

综合评定:西汉是中华“大一统”文明的重要发展和奠基时期。在此期间,中国一直以世界强国的面目屹立于世界之林。

【解析】首先选择朝代,可选材料所给的唐朝和明朝,也可以选择其他朝代,选取时优先考虑与教材联系比较紧密的朝代。其次在选定的朝代中选取三个要素并打分,若选取唐朝或明朝,可以选择材料中选取三个并打分,也可以对材料中任意三个要素的打分进行反驳,重新打分;如选取其他朝代,选择该朝代的三个要素并打分即可。选取要素时要注意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比较容易说明的要素。最后结合史实对要素及打分进行说明即可。

15.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shì,种植)。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

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旧条:私下分田客(佃户)非时不得起移,如主人发遣,给予凭由,方许别住。多被主人折勒,不放起移。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日毕,商量去处,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

――摘编自《续资治通鉴》等

材料二知大名府韩琦言:“臣准散青苗诏书,务在惠小农,不使兼并乘急以要倍息,而公家无所利其入。今所立条约,乃自乡户一等而下皆立借钱贯陌,三等以上更许增借。”

――摘编自《宋史?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题中制度规定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相关制度规定的历史背景。 【答案】《历史重大改革回眸》

- 9 -

(1)目的:材料一:规范租佃关系,抵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

材料二:保护自耕小农,抵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历史背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解析】(1)由材料一中“明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这一信息可知其目的是:规范租佃关系,抑制地主对佃户的人身约束;协调租佃纠纷,维持生产正常进行。由材料二可归纳概括出其目的是保护自耕小农,抑制兼并,增加国家收入。 (2)的回答要结合变法的相关知识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历史背景是租佃契约关系普遍化,自耕小农仍是农业生产的主体,土地兼并加剧,政府根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点睛:本题考查宋代对租佃契约关系制度规定的目的和背景,需要了解租佃契约关系的含义、背景、内容和影响。

16.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西塞罗(公元前106-前43年)出生在一个虽非贵族但家道殷实的家庭中,自幼在罗马接受教育,年轻时便开始修习法律,在早年还曾游学雅典,是罗马著名的政治活动家。西塞罗认为“当政权落在一人手中,我们称他为王,这个国家形式便是王政;当一些显要的公民掌握政权时,我们说这个国家实行贵族制;当所有的权力握在人民手中时,便叫做民主制。”“有一种我认为最值得赞赏的第四种政体,它是从我所提到的那三种政体混合而成的。”按照西塞罗的说法,在实行混合政体的国家中,“应保持最高的王权的因素,一些显要的公民也应赋以一定的权力,某些事务则应留给公众来审议和监督”;“行政长官有足够的权威,显要公民的意见有足够的影响,人民有足够的自由。”西塞罗关于混合政体的理论原则,基本上因袭希腊思想家的观点,但他把这一理论运用于罗马实际时,对此理论却加以重要发挥。

——整理自《西塞罗的共和国政治理论》等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西塞罗“混合政体”理论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西塞罗“混合政体”的优势所在。 【答案】《中外历史人物》

(1)原因:罗马疆域扩大,政体的变化;受古希腊人文主义的影响;个人的从政阅历和丰富经脸。

(2)优势:兼顾多方利益,实现权利平等;充分调动公民的政治热情,巩固罗马统治。

- 10 -